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429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小初高学习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高中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

如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商王垄断决策权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C.王权受制于族权D.已孕育早期民主制

2.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

据统计,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了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B.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C.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D.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

3.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

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

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

秦采取这做法旨在()

A.强化对反秦势力的监视B.加快军事统一的进程

C.消灭反秦的残余势力D.削弱地方割据的根基

4.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种设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和谐对称B.中央集权C.皇权至上D.江山统一

5.西周铜器铭文中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旧职的记载,如《师虎簋》铭文说“命汝更(续)乃祖考”,《善鼎》说“今余惟肇申先王命”等等。

这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B.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

C.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D.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

 

6.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

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扩大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

C.达到了屏藩朝廷的目的D.形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

7.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

“……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8.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

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

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是不可取的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反应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9.《周礼》载,太宰居辅弼天子的要职,主持监察。

监察事务实际由小宰主持。

该系统中的宰夫、宫正、大史、小司寇等也兼有监察的职权。

材料表明西周()

A.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B.监察体系已基本完善

C.监察职能分布很广泛D.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

10.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

11.学者阎步克认为:

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12.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

“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13.宋初,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其中“知县”全称为“权知某县事”,多以京朝官或大使臣充任。

北宋“知县”这一官职的设立体现了()

A.天下分裂战乱频仍B.朝廷分权制衡的原则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14.宋神宗欲改革职官制度,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将其权力合并于兵部。

但神宗说:

“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因而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保留了下来,枢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

这主要体现了宋朝政制的特点是()

A.文武分权    B.守内虚外      C.重文轻武   D.分化事权XK]

15.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军署是()

A.中书省B.宣政院C.行中书省D.理藩院

16.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17.《板垣记略》载: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A.皇权空前强化B.皇权受到牵制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18.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

“中国大一统的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

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B.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C.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1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

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

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以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这表明()

A.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不复存在B.分封制度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日趋淡化D.选官用官权力从地方转到中央

20.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

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

“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2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一共开放了16个通商口岸,下列表述属于其布局特点的是()

①由南到北,并且深入长江流域②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开放的5个主要在东南沿海

③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④通商口岸遍布中国各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2.1867年版的《叶氏族谱》倭仁序对传统家族制充满赞誉,认为它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

而曾留学日本十余年的叶善镕负责编写的1906年版族谱,却强调“国家主义的民族,而非家族主义的民族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叶善镕留学日本的经历具有决定性影响

C.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得到广泛传播D.近代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3.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会审公廨制度规定:

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B. 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C.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    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趋同

24.1875年11月15日,香港《北京新闻公报》公布了一则有关外国人在华旅行的法令:

外国人在华各省旅行须出示盖有特殊官印的护照,外国人如有非法行为就近递交该国领事馆处理。

这主要说明清政府()

A.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独立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外交开始出现制度化D.已认识到传媒的作用

2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A.建立殖民地B.设立租界C.抢占租借地D.划分势力范围

26.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这段话认为()

A.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B.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27.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观点,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

列强的侵略()

①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③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④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28.《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29.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