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到此处,不由得深思。
作为教师,我拥有怎样的格局?
如何改善教师自身的格局,来帮助学生提升其人生的高度?
一、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
如果教师能从学生格局出发,来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是对自身的一种定位。
为学生读书,就要去读教育、教学类的好书,让读书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
关于教育类的好书,有这些好书值得一读:
《教师的五重境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56号教师的玄机》《读书成就名师》《做最好的老师》《六项精进》《静悄悄的革命》《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
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时,明确了教师服务学生的定位;
读《第56号教师的玄机》,被这位外国同行的敬业精神打动;
读《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从陈大伟教授的案例写作指导中,学会了对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的案例做理性思考。
在语文教学上,以下这些好书给了我智慧与力量:
《解读语文》《名作细读》《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蔡明讲语文》《王君讲语文》《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
《名作细读》给我个性解读的勇气,《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给我写作教学方面的引领,余映潮老师的“80讲”给我教学细节的科学指导……读书时,我总会用铅笔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时间充裕,我就把读书心得成电子文档,发表在博客上。
除为学生读书外,我们还应为自己读书。
为自己读书,就是去读自己喜爱的、能充盈生命、让自身幸福的书。
木心点评狄更斯的作品时,引用托尔斯他的话:
“如果谁落在忧悒中,不妨试试:
沙发、巧克力、狄更斯。
”木心的说法不仅仅是幽默,更有丰富的人生趣味在其中,内心活力可以借助阅读这个渠道去取得。
关怀理论大师内尔诺丁斯说:
“幸福生活就是事业顺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空闲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在海滩上散步看日出与日落……”王栋生老师读书很杂,更鼓励教师的非专业阅读,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
每读一本书,就会为自己打开一扇窗,找到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
二、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
书中有一篇《成功源于专注》,其中引用了中国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侯逸凡的一段话:
“我好像一直以来就不是特别看重胜负,所以影响可能自然就没那么大,情绪也没有那么大的波动。
我自己不太在意是不是能够打破纪录,下棋时全部心思都放在思考怎么走好下一步棋,结果没想太多。
侯逸凡的话道出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共同品质,那就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追求过程而看淡结果。
这是心理学家曾研究过,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在任何一个领域专注做十年必定成为专家。
因此,如果我们专注的内容正确,专注的时间足够长,我们在这个领域迟早会有发言权。
这就是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吧!
专注一件事,谈何容易?
我在博客里读到这样一个例子。
1997年春,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教学艺术研讨会上,余映潮老师作了一个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话题是“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
发言结束后,胡老师问余老师:
“余映潮,你讲话的这些资料是从哪儿来的呀?
”我说:
“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呢!
”并给胡老师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上面有胡老师四十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这份目录,连胡老师自己都没有。
余映潮老师能成为中语界的巍巍高山,与他对名师的研读是分不开的。
他曾坚持数年,研究过中学语文界非常多的名师。
在《“名师研究”法》这篇文章中,余老师这样写道:
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明道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这样研究过他们……
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
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
这是何等专注的精神!
这是何等广采博取的韧劲啊!
从这一长串名单里,我明白了余映潮老师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我更读懂了“专注”的含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专注于阅读与写作教学,专注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专注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专注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
撑一支竹篙,向更深处漫溯!
三、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思维方法,给我以不同的启示,促使我在思考中逐渐成长。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万玮是一位数学老师,我读到他带有数学思维方式的智慧点滴,觉得深受启发。
《寻求最佳途径》中写道:
“我大学读的是数学系,有一门课教运筹学,讲的就是如何寻找最优解。
”“面对一个具体情境我首先思考,能得到的最好结果是什么。
确定了最好的结果,我接着思考,要得到这个结果有哪些,其中哪些途径是可行的,有没有最佳方法。
这是很难的一步,需要经验的积累。
我也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养成这样的习惯,慢慢形成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真的很佩服这位数学老师的思维方式,多中选优的方法,如果用在教学中也许就是一课多案,两个切入角度,三个导语,或四个结束语,诸如此类,那将丰富我们的备课。
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到课题中,就是头脑风暴,延伸出多种研究思路。
其次,万玮老师在《数学日记》《积累》《作业留言》等文章中,也展示出了一点语文老师的思维特点。
《积累》一文中,他提出要积累两类内容:
“一是积累在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
它们往往稍纵即逝,一旦产生我就会马上就近拿一张纸记下来。
如果不记下来,不用过多长时间肯定会忘光。
二是积累可以用来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观点等,我非常喜欢读文摘类的报刊。
采用四步积累法:
保存,,分类存放,经常温习。
”关于积累,我自己深有体会。
工作中的感悟,我经常积累,我的论文多出自随手记下来的感悟。
最近一段时间,有好多感悟,或课堂上的精彩片段手一懒,就没记下来,之后再回想,就没有那么清晰了,作为课例来积累,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还是要及时记,哪怕是一张纸,也要顺手记下来。
第二类我之前做得还不够。
阅读积累,美文、故事、案例,写出感想,确定用途,分类存放,经常温习。
这一点,我要有意识地去积累了。
另外,《预演》、《拖延症》、《破框思维》、《体验》等文章,也给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
比如:
“预演”,就是“在实施一项很重要的教育任务之前首先在脑子里预演一遍”。
其实,预演也可以从打算一件德育小事、筹划一节公开课,延伸至为一段时间的工作列提纲、做计划,为课题的开展做预设。
“拖延症”,差不多人人都有一点,书中对如何克服拖延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几点方法,于我是十分有益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
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
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
生命中最优美的姿态,是成就别人。
教师改善自身的格局,就是为了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万玮老师从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作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成长如何变化。
从王玮老师的书中,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实际上也存在三三原则。
一、积累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万玮老师认为积累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积累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
第二个是积累一些可以用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和观点。
积累故事的几个步骤:
1、将故事保存好。
2、判断这个故事可以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些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
3、将故事分门别类的存放。
4、经常温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德育的工作当中,平时的积累都是工作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在上次参加班主任核心素养大赛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自己在平时看了一些故事当中,在比赛当中就能够充分的运用到。
在教学当中,比如说,最近在学校的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哲理来进行,说明学生在故事当中,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
二、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敲门砖
万玮老师的书中用于思考有很多好处是,它是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的应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治愈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等等。
这种思考有包括教师自己的这种方式,也包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人说,改变你人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
尤其是引导学生的这种思考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思考,就是课堂结束要有所反思,课堂上为什么有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有的课堂就无法让学生动情。
实际上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也要加入这种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识,可能对他们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经思考,而靠填鸭式的灌输的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会存在考完试就忘得这样子的过程。
三、格局才能让教师成长获得幸福感
格局决定高度。
万玮老师认为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的眼光,格局是我们的生存空间。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格局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他认为要胸怀大志,弃小不争。
要放弃威权,树立威信。
要眼光高远,兼顾细节,要主动进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师,应该来说,在生活当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不会与纠结于一些名利当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也能够站在大格局的角度进行看待。
而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放假在家,我读了万玮所著的《教师的五重境界》,那么教师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它是指作者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知识,第二阶段——教方法,第三阶段——教状态,第四阶段——教人生,第五阶段——教自己。
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
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
实际上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细细品读,书中作者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以思考,尤其是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
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样给教师定位,就应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最基础的主角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
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应对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
然而,我认为,不管应对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学生?
在学生面前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
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目标。
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
君子不重则不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
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
所谓:
亲其道,信其师。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精心营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
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
“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
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
在外貌上,就应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务必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
他说过:
“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礼貌。
”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务必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
务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
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
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
”个性是新接班级时,我们就应像作者那样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
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透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点尊重
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
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