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213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docx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

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

南海网8月22日消息:

“如果说我身陷囹圄是人生之大不幸,那么在囹圄中得以学习传统文化,可谓人生之大幸。

追溯自己的犯罪根源,正是由于忘却了像《弟子规》中所讲的很多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才酿成今天的大错。

”这是海口监狱服刑人员陈某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后写下的体会。

  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育改造中,是我省监狱系统教育改造的一场重大变革。

去年5月,海口监狱作为全省监狱系统的试点,在提升民警思想文化素质、提高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省司法厅决定在全省监狱系统全面推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改造内容的新选择

  在新的形势下,监狱系统面临这样一个尴尬:

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理念和方法不能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用于教育服刑人员的教材偏重于政治教育,说教的成份多,真正冲击、启发服刑人员心灵的内容不多。

  “服刑人员入狱,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违法犯罪,而根源却在于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

”省司法厅副厅长、监狱管理局局长张发说,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不仅仅要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的问题,“我们民族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治疗这些缺陷和失范的一剂良方。

”基于这样的认识,省司法厅决定把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大胆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引入监狱教育改造中。

使教育触动服刑人员的心灵“教育者应先受到教育”,在对服刑人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前,省监狱管理局组织各监狱选拔素质较高、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民警,到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学习。

自2006年以来,已先后派出民警200多人。

  2006年4月,海口监狱率先在两个监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试点。

10月份,传统文化教育在海口监狱所有监区全面展开。

海口监狱还作为全省新犯训练调配基地,全部新收服刑人员要集中在这里进行为期3个月的入监教育,其中就包括为期一个月的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的内容以传统教育经典《弟子规》为主,同时以《孝经》、《论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著作的内容为辅。

“服刑人员由于失去人身自由,亲情常常是牵绊和困扰他们心灵最敏感的因素,通过孝道教育,可以直捣他们心灵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部位,从而产生共鸣,激发内在改造动力。

”省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处长崔永福说。

  服刑人员吴某说,他以前也读过许多传统文化书籍,但只是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感觉难以上心。

而现在学的是做人的道理,真正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真谛。

经典文化显现独特的教化作用

  当中华传统文化引进监狱,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力量和感化作用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民警欣喜地发现,服刑人员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对待服刑改造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因判刑入狱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得到了有效缓解。

而且消除了对民警的抵触和敌意,对家人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

  “我失足后,年迈的父母外出打工,把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给我寄来做零花钱,我却从没有感动过。

学习《弟子规》后,我的心被触动了,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枉为人子,所做所为太对不起父母了。

”服刑人员藤某忏悔道。

  服刑人员韦某是家中的独生子,原来根本不懂得什么孝心,拨打亲情电话不是索钱就是要物。

但在学习传统文化后,他像换了个人一样。

一次,母亲来接见他,正劳动的他匆忙去接见,忘了洗手。

心细的母亲看到儿子双手油污,以为儿子劳动很辛苦,心痛得掉眼泪。

韦某看到母亲的担忧,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非常自责。

从此以后,每次接见家人时,他都要把手洗得干干净净后才去。

  从这一改革中受益的不仅是服刑人员,监狱民警通过学习、教授传统文化,执法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监狱是一所特殊的学校,高墙内的教育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更重要的是解决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的问题。

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无论是孝悌忠信还是礼仪廉耻,兼为人之根本。

从2006年4月份开始,海南省监狱系统引入传统文化,狱警和犯人一同学习传统文化。

一年过去了,这种教育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

日前,海口晚报记者深入监区旁听了一堂经典文化课,所见所闻虽然不多,感受却直观而深刻。

■进来后我的社会信用丧失了,出去后要想建立自己的信誉将会非常艰难

画外音:

一堂普通的传播孝悌礼仪的传统文化经典课,让特殊学员说出发自肺腑的忏悔和感悟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8月29日上午,记者一行走进海口监狱园区内,琅琅的读书声不时传入耳内。

洁净的水泥地板、整齐的大楼、葱绿的灌木,如果不是高墙和铁门提醒这是监狱区,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置身校园,学生正在朗诵古文中的某个章节。

这是一个饭堂改成的教室,数百名服刑人员手捧《弟子规》,朗诵第五个章节《信》。

教室内没有一个空位,课堂没有因为突然进来几位陌生人而打断。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讲台上的老师穿着和台下学生一样的服装,也是一名服刑人员。

“在课堂上,只有老师和学生之分,没有人把他们当做是服刑人员。

”随行的海口监狱教育科的同志告诉记者,这些老师是海口监狱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后民警们培养起来的。

记者从侧门走进课堂,坐在一位学生的身边。

翻开人手一本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里面除了有《弟子规》,还有《论语》、《孟子》等传统文化著作的部分章节。

原文部分每字都标有拼音,还有注释和译文。

每个监区服刑人员的文化程度都不一样,看得出如此编译教材是为了通俗易懂,让学者更容易接受里面的内容。

“关于信,我当时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只知道我先后两次进来,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信守朋友的承诺,但却触犯了法律,进来后我在社会上的信用却丧失了!

出去以后要想建立自己的信誉将会非常艰难。

”课堂上,关于什么是“信”,一位服刑人员站起来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他说,今天学了《弟子规》中的“事非宜,勿请诺;苟轻诺,进退错”,了解到了对于不妥当的事情,犯法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你就会进退两难,做了是错,不做也是错。

据了解,学了《弟子规》之后,像这样的发出忏悔和感悟的服刑人员很多。

就在这时,旁边的狱警提醒时间到了。

随着一声“起立”,所有的学员连同狱警均站起来,向讲台上的老师鞠躬行礼,老师回礼后,课堂结束。

■以前总抱怨家里给钱少,现在只要求家人给寄本《新华字典》

画外音:

尊师重教的氛围形成,注重和谐的传统文化不仅调节了人的心灵,也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过失

传统文化课上完后,记者在海口监狱采访了这位身穿刑服的老师老符。

他今年50多岁,入狱4年多,从内地某城市转来,在海口没有亲人和朋友。

记者:

符老师(听过符老课的人都这么称呼他),你好!

你学《弟子规》有多久了?

老符:

去年10月份开始的,今年5月份左右才走上讲台。

记者:

你以前读过《弟子规》吗?

刚开始接受了吗?

老符:

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刚开始学的时候,也不怎么接受,因为读起书本上的内容总是显得空洞一些。

记者:

但是你现在走上了讲台,传授《弟子规》,说明你接受了。

老符:

是的,在民警老师的引导下,深入进去后,发现里面的很多内容触动了我,特别是第一部分《入则孝》,我今年50多岁了,父母现在80多岁了,我在他们身边时孝悌做得不够,进来后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打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让父母和家人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将来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孝敬他们。

里面很多内容,如果以前能够意识到,会少犯很多错误。

随着学习的深入,感觉像挖井一样,越挖越深,出来的水也越来越甜。

记者:

今天我在课堂上看到你面对着下面数百名身份和你一样的学生,镇定自若,滔滔不绝。

老符:

监狱领导安排我上讲台,当时我很担心,部分学员未必认同我,但是随着讲课的深入,学员越来越尊重我。

但我知道,他们不是尊重我,是在尊重知识。

通过我的解读,书中的仁孝触动了他们的心灵,身在高墙内的服刑人员最牵挂的还是亲人。

目前,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监狱里尊师重教的氛围已经形成,很多学员课下找我谈心,告诉我一些令他们很困惑的事情,给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记者:

服刑人员的文化程度不一样,有没有给你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

老符:

是的,有些人员连小学都没有念完,有些监区文盲率达到100%,他们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的,这要求我们上课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量讲得通俗一些。

上个月发生的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一位服刑人员老家在黑龙江,给家里通电话时,只要求家里给他寄一本《新华字典》过来,之前这位服刑人员整天发牢骚,认为家里没有给他寄够生活费。

记者:

相对于法制教育,服刑人员学习传统文化能从中得到什么?

老符:

一些人在高墙内要度过一个漫长的时间,一些刚进来的人开始就非常急切的想出去,显得非常急躁,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和谐,能够调节他们的心灵,也能引导服刑人员思考自己的过失。

与专家面对面

监狱教育要丰富

省司法厅副厅长、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张发告诉记者,触犯国家法律的服刑人员,在道德上存在着缺失。

入狱后,学习《弟子规》、《孝经》、《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等传统教育经典著作,有助于调节他们的心灵。

这项措施在海口监狱先行试点一年多后,目前已由海南省司法厅向全省监狱系统全面推开。

当前说教成分大

“当前监狱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内容,偏重于政治教育,说教成分比较大。

”张发告诉记者,目前监狱教育中,真正冲击、启发服刑人员心灵的内容并不多,尤其缺乏对道德的审视和重塑,缺乏真正深入服刑人员内心和道德重塑方面的内容。

道德感化是良方

服刑人员因违法犯罪入狱,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违法犯罪,而根源却在于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

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本性,培养人的品行。

“通过开启孝心,可扩展仁爱之心。

”省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处长崔永福表示,分析服刑人员犯罪的原因,大多与“忤逆不孝、见利忘义、好逸恶劳”有关。

传统文化中比如《弟子规》,它概括了一个品行优良的人应该做到的一切,而且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服刑人员道德缺失、文化偏低的实际。

如何传输是关键

海南方圆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君说,传统文化中有感召人积极向上的魅力和功能,将传统文化引进监狱教育,和法律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

但是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输给服刑人员才是关键。

在海南,服刑人员入狱后进行入监教育,根据有关安排,先得上一个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以传统教育经典《弟子规》为主,同时结合《孝经》、《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著作,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孝道、仁爱、廉耻、诚信等来教育服刑人员,服刑人员所接受的第一堂传统文化教育课,便是有关孝道的内容。

据了解,为更好地教育服刑人员,省监狱管理局还先后选拔了200多名素质较高、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民警外出专门学习传统文化。

这项措施在海口监狱先行试点一年多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已由海南省司法厅向全省监狱系统全面推开。

(8月30日《人民日报》)

海南省司法厅把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个人认为是一大创举。

服刑人员因违法犯罪入狱,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违法犯罪,而根源却在于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

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他们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

在监狱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正是想探索更多更丰富的途径,从更深层次治疗这些缺陷和失范。

往细处讲,服刑人员由于失去了人身自由,亲情常常是牵绊和困扰他们心灵最敏感的因素。

通过孝道教育,可以触动他们心中最柔软、最脆弱的情感部位,从而产生共鸣,有助于改善服刑人员的改造态度,缓解他们因入狱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激发其内在的改造动力。

俗话说:

“三岁看老”,小孩要从小教起,往往一句富含人生哲理的古训便决定了他一生的成长。

许多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忽略了这一点,监狱以法制教育为主、传统道德教育为辅,用优秀传统文化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改造,这一课补得好!

我希望它能扎扎实实搞下去,而不是流于形式!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光辉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举世无双的宝贵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