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5000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_精品文档.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C)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C)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D)

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B)

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C)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D)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

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D)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D)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C)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D)

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C)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B)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

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

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C)

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

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

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B)

A、黑格尔B、尼采、叔本华C、萨特D、费尔巴哈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A)

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

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5.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6.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D、否认静止的存在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8.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9.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这种观点是(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念是(D)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3.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4.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A)

A、精神B、某种实物C、原初的物质D、原子

1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

16.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

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

1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8.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B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物质范畴可以取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D、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B)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2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C)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21.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22.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2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C)

A、形而上学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D、二元论

24.在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A)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25.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C)

A、可变性B、无限性C、不可逆性D、连续性

26.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B)

A、创造物质B、改造客观世界C、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D、决定物质的状态

2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28.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C)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历史唯心主义

29.意识的本质(B)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30.“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2.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B)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D、及其四位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

33.物质运动最终高级的形式是(D)

A、化学运动B、物理运动C、生物运动D、社会运动

3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5.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3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C)A、唯心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