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961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docx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文档必修Ⅰ第5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5讲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气候变化

时期

时间尺度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距今1万年前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历史时期

一万年以来

气温曲线与雪线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近现代时期

近一两百年来

气温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降水

全球降水量发生显著变化(热带、寒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冰川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

海洋

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提示 地质时期的冰期,气温较低,冰川从高山向平原、从高纬向低纬扩展;间冰期,气温升高,冰川向高山、高纬地区后退。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主要原因: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2)升温原理:

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提示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2)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反思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题组一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

(2013·江苏地理)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

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由图分析,易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

第2题,图中四地年平均温度均发生波动,但四地区代表了不同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且波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说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题组二 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

3.(2012·浙江文综)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①使用太阳能、核能,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会导致化石能源的消费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③森林的光合作用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会导致能源消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有利:

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不利:

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反思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014·福建文综)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的冰川面积比1972年的小,说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A项正确。

地壳抬升、流水搬运和风力侵蚀都不能造成冰川面积减少。

第2题,“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意味着气候继续变暖,冰川进一步缩小,冰蚀作用不可能增强,也不可能使绿洲面积增大。

冰川作为陆地淡水资源(固体),面积缩小将导致该流域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导致恶性循环。

流域面积与地形地势有关,与冰川面积无关。

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我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将升高2.7℃,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

材料二 下面为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及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之一)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

材料三 下表示意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1986~2000年的水位变化

1986~2000年的面积变化

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的变化

上升了4米多(为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由880平方千米扩大到1000多平方千米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发生的明显变化。

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

(3)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1)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

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

(2)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会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3)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剧,这可能会增加洪涝、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据材料一可知,我国西北地区的气温将升高2.7℃,降水将增加25%,这是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的结果。

这种变化在一定时段内,将扩大湖泊面积和增加蓄水量,也会使部分地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但也可能带来洪涝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练出高分

模拟题组

由世界银行委托撰写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世界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4℃,并引发一系列灾难性0的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强烈消融,珠峰的冰川大量消融最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致使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B.致使河流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

C.南亚各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导致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 ②石油、煤炭等燃烧时大量释放温室气体 ③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 ④人类在使用冰箱、空调等电器时排放出氟氯烃 ⑤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A.①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④D.②③⑤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高山冰川是一些大江大河的水源,其大量融化从长远来看会导致一些区域的水资源减少。

第2题,人为原因主要是从毁林与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两个角度来分析。

读近45年来“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B.地壳运动

C.大气运动D.洋流

4.关于近45年来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相反

B.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小于冬季

C.气候变化趋势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D.气温不断升高,缺水现象日益严重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年均温曲线的变化看,该地年均温逐年上升,这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气候变化。

第4题,从图中显示的降水距平曲线的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的降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合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研究发现,我国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暖期利于耕作业发展,冷期则相反。

读“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下图),回答第5题。

5.根据图文信息,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北方农耕地区扩大

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温度较高,利于农业发展,北方农耕区扩大,选项A正确。

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唐朝初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升高,河西走廊地区冰雪融化量大,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下降,黄河流域适合种植水稻的面积减小。

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

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读下图,回答6~7题。

6.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7.乞力马扎罗山(  )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水补给

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

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答案 6.D 7.D

解析 第6题,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第7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会导致气温升高,冰川融化。

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乞力马扎罗山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水多。

雅格布港冰川位于格陵兰岛西部,下图为据2001年的冰川前端卫星影像资料,综合历史测量所绘冰舌位置图。

据图回答8~9题。

8.图中所标记的1851~2006年间重要年份该冰川前端(冰舌)位置显示(  )

A.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

B.该冰川前进了大约50千米

C.该冰川消退速度以2002~2003年间最慢

D.该冰川前进速度以1964~2001年间最慢

9.图中白线为海岸,受冰川侵蚀该岛形成的特殊地形为(  )

A.红树林海岸B.珊瑚礁海岸

C.海蚀岛礁D.峡湾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根据图中比例尺可以计算出在此期间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

第9题,受冰川侵蚀作用,海岸形成幽深的峡湾。

1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黑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观测值。

材料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