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传统公共图书馆Word下载.docx
《论非传统公共图书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非传统公共图书馆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othersocialforcesshallserveasanimportantsupplementtothelibraryfunding.
【关键词】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大学城图书馆/工业园区图书馆/三轮驱动Non-traditionalpubliclibrary/Communitylibrary/Universitytownlibrary/Industrialparklibrary/three-wheeldriven
1、引言
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机制,它以所收藏和组织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信息服务[1]。
以服务社会的功能来衡量,公共图书馆无疑是各类型图书馆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其他类型的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不但数量最多、藏书量最为丰富,而且服务对象众多、服务面积广阔,因此也最受社会和公众关注并被时代赋予更多的历史责任。
随着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公共图书馆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社区图书馆(包括农村书屋)、大学城图书馆、工业园区图书馆等新型的公共图书馆蓬勃发展。
这些新型的公共图书馆虽然在资金投入、资源建设、管理机制、服务范围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与传统公共图书馆有着显著区别,但同样担负着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成为公共图书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之统称“非传统公共图书馆”。
2、非传统公共图书馆概念
2.1传统公共图书馆内涵
在我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出现在20世纪初,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的定义是,“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是指国家举办的,面向社会公开开放的图书馆。
它是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管辖的图书馆如省(直辖市、自治区)图书馆、县(市、区)图书馆以及儿童图书馆”[2]。
从这样的定义出发,我们不难分析出公共图书馆概念的三个方面内涵。
第一,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图书馆。
向社会开放,既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正是这样一种向社会开放的机制,不但保证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知识的创新,而且保证全人类有机会共享人类文明并且去实现精神自由。
第二,公共图书馆的承办主体和经费来源是国家或地方政府。
长期以来,公共物品理论特别是经典的“灯塔效应”命题成为国办公共图书馆的理论基础,这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设定了两个逻辑前提:
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有义务举办公共图书馆;
二是其他组织和个人没有能力开办公共图书馆。
第三,公共图书馆必须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
鉴于上述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国家政府举办公共图书馆的现实状况,公共图书馆实施有偿服务似乎面临着一道无法逾越的法律鸿沟。
2.2公共图书馆内涵的演变
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原有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并没有将上述的传统公共图书馆内涵永久地固定下来。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服务需求的加深,学术界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的理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首先是由于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状况的原因,有偿服务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公共图书馆领域争议颇多的一个热点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馆两制”等问题的研究。
其次是人们开始对公共图书馆中“公共”两字的含义进行剖析,并从公共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公共图书馆的办馆主体、公益性质,将公共图书馆与公共交通等其他公共事业进行比较,开始提出“公共事业只有由政府来举办吗”、“公共事业永远都不能是盈利性的吗”等问题。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3]突然之间,上述问题一下子有了答案。
重新审视公共图书馆事业,需要对公共图书馆概念内涵进行新的解读。
第一,公共图书馆的投资建设主体不应只局限于国家或政府。
多年来,国办公共图书馆这种单一性的供给关系使得非公有制社会资本的配置缺乏足够的激励,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图书馆投资主体的范围,限制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而重新定位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融入多元化的图书馆投资主体,保证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为公共图书馆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建设体系并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第二,非国办公共图书馆适当开展有偿服务具备了法理基础。
以前,对公共图书馆有偿服务进行否定的依据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平衡”的逻辑框架:
既然国办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投资,即可视为广大社会公众已经以纳税的方式承担了公共图书馆的开支,自然就不需要在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时再次交纳费用。
现在,既然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公共图书馆,那么就应该允许这些图书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保障产权人的主体利益。
当然,这些图书馆所开展的基础服务和常规服务仍然应该是免费的,否则这些图书馆就不具备生存的竞争力,但它们面向企业或个人所提供的高层次信息服务,如专题咨询、代查代译服务等,由于服务成本高而且能为个人或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完全可以开展有偿服务以补偿成本支出甚至追求适当的经济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活力和动力。
2.3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内涵
如上分析,在传统公共图书馆概念的三个内涵中,“承办主体和经费来源是国家或地方政府”这一内涵已经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实践而逐渐消失,《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为这一过程画上了句号。
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必须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这一内涵也自然就失去了逻辑基础和法理基础。
因此,公共图书馆概念不再纠缠于投资主体、服务模式等问题,只需强调其“开放性”和“社会性”,强调公共图书馆是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知识、文化需求的一种社会机制[1]。
如此一来,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可以分析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由国家和政府投资举办的公共图书馆,本文称之为“传统公共图书馆”;
一大类则是由政府之外的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公共图书馆,本文称之为“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并将其定义为“由非政府团体、企业或个人举办,向全社会开放,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区域、组织或群体的图书馆”。
非传统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同传统公共图书馆一样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信息知识服务、开展社会教育、进行文化娱乐导航等社会职能。
3、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类型
当前,我国的非传统公共图书馆事业开始由“小荷才露尖尖角”向“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发展,这些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城市社区、高教园区、工业园区、乡镇农村等读者最广泛的地区,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1社区图书馆(CommunityLibrary)
社区的概念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理区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4]而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信息源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5]。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服务的一环,是社区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小型、服务灵活、贴近居民等特点,在丰富小区居民生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图书馆情报大学原副校长竹内悊教授认为,社区是与阅读有关的生活圈的命题,图书馆是整个社区阅读机构的一部分[6]。
程焕文则提出:
“社区没有图书馆的配套是不完善的社区。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不硬性规定图书馆(室)配置,是政策的一个盲点。
”[7]目前,社区图书馆的主要类型是城市社区图书馆。
在我国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最为迅速和规范,社区图书馆已逐渐成为人们公共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但按照所处的地域不同,除城市社区图书馆之外,广义的社区图书馆还包括乡镇社区图书馆和农村社区图书馆。
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社区图书馆服务逐渐向农村延伸、向弱势群体延伸已成为社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细胞,其服务对象和信息需求十分广泛,无论何种阶层、性别、民族、年龄的人士,都归属一定的社区,都是社区图书馆的用户,因此,社区图书馆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甚至超过传统公共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在发展初期,往往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或作为传统公共图书馆的分馆进行建设,因此仍属于传统公共图书馆。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始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社区图书馆的投资主体体现出多样化的形势。
除上述的“地方政府模式”和“总分馆模式”之外,还出现了以下三种模式:
(1)“1+X”模式,是指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由一方牵头,多方联合投资建设,主要是指政府、居民委员会、社区物业、驻区企业与开发商联合投资建设社区图书馆的模式[8]。
(2)民办模式,是指由社区内或者社区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通过自办,或者投资、捐助等方式兴建的社区图书馆。
(3)单位资源社会化模式,主要是指社区内的学校、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图书馆室,在不影响本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在节假日、工作之余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
而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中,Kitengesa社区图书馆作为农村社区图书馆成功的典型[9-10],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偏远农村地区建立的READ模式[11],成为新型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的典范。
这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新体系,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经费来源渠道,保证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体现了社区图书馆的“非传统”性。
3.2大学城图书馆(UniversityTownLibrary)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城、美国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等。
大学城是指由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及高校集聚的效应,以一所或者多所高校为核心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整体功能和环境特征的社区,也称为高教园区[12]。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城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已建设有近50所不同规模的大学城[13],如深圳大学城、广州大学城、重庆大学城、宁波高教园区等。
大学城图书馆是伴随着大学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图书馆新类型,是“对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保存、转化和提供、传递,服务大学城内所有公众的图书馆。
”[12]大学城图书馆并不是大学城中某个具体的高校图书馆,而是整个大学城里图书馆的集群,强调一种整体观念,强调一种大学城图书馆作为一个系统的内涵。
由各图书馆共同建设的共享信息资源组织,在数量、质量和功能上,都大于孤立状态下的各图书馆资源之和。
大学城图书馆是大学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城的信息资源中心和文化中心。
由于大学城的开放性,大学城图书馆不但为大学城各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而且也对全社会开放,特别是对大学城所属社区和周边的公众开放。
例如,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同时还是深圳市科技图书馆,面向深圳市全体市民开放,是深圳市重要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基地和社会化公共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平台[14]。
因此,大学城图书馆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也十分明显,具备了本文所主张的公共图书馆的特征。
同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过程相似,大学城图书馆也由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向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转变。
目前我国大学城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单一馆模式:
大学城内各个高校不再单独设立各自的图书馆,仅建设一座公共图书馆,作为整个大学城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投资主体或为当地政府,或为大学城内的高校,或为政府、高校、企业共同投资[14]。
(2)独立馆模式:
大学城内各个高校分别出资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图书馆,在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建设一所大学城的公共图书馆,公共馆与各个高校馆产权独立,仅在业务上开展合作往来[15]。
(3)总分馆模式:
大学城内由各高校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组建一座总馆,隶属于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各高校不再建立各自的图书馆,而只设立分馆或者是资料室,经费与人员的调配、业务活动等方面都由总馆统一管理[16]。
(4)虚拟网联合模式:
大学城内各个高校都建立独立的图书馆,各馆通过大学城内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网络共享平台——网络图书馆或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由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和各高校图书馆馆长负责规划、组织和管理[17]。
由此可见,在大学城图书馆的建设中,政府的主体地位已经非常弱化,大学城也因此成为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类型。
3.3工业园区图书馆(IndustrialParkLibrary)
工业园区在我国各地的称谓并不一致,又被称作“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高新区”)等,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大都是由政府划定、实行优先鼓励工业、技术发展的特殊政策地区,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工业园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各企业聚集区(包括开发区、高新区或工业园区),在为社会大众服务同时更加致力于为本园区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
工业园区图书馆一方面承担着服务社会公众的公共图书馆职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企事业单位情报咨询中心的职能。
其主要任务是为园区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服务,为招商引资、领导决策服务,为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服务。
截止到2010年,我国各级工业园区数量达2000多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90家[18]。
相比较而言,工业园区图书馆的发展还不普及,但1984年成立的蛇口工业区图书馆(2009年11月又重新开馆成为深圳南山蛇口分馆)、2003年12月开馆的天津泰达图书馆、2005年6月开馆的苏州独墅湖图书馆等工业园区图书馆,呈良性发展趋势,成为工业园区图书馆的典范。
工业园区图书馆对所有社会人员开放,承担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双重任务,其“社会性”和“开放性”十分明显,具备公共图书馆的内涵。
同时,工业园区图书馆也具备很明显的“非传统”特质:
从投资主体来看,除一部分工业园区图书馆是由园区所属的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之外,还有许多是由企业图书馆发展而来或由园区内的企业联合出资建设;
从服务方式来看,工业园区图书馆将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向社会公共提供无偿的常规服务,一方面针对园区内各单位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情报咨询和培训等服务,在非盈利的前提下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是工业园区图书馆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最大区别。
因此,工业园区图书馆也成为当前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另一支生力军。
4、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正处于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非传统公共图书馆也由发展初期的地方政府这一单一主体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主体转变。
图书馆事业建设,远非通过盖大楼、多买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往往表现为图书馆建起来容易、发展起来难。
因此,发展模式问题成为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笔者认为,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可采取“三轮驱动型”发展模式,即图书馆产权人承担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人员的基本开支,以适当的有偿服务解决图书馆的日常经费和人员其他开支,以其他社会力量作为图书馆经费来源的重要补充。
4.1图书馆产权人承担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人员的基本开支
非传统公共图书馆产权人可以是社区、大学城、企业的建设单位,也可以是其他民营组织甚至是个人,图书馆产权人理所应当成为图书馆的责任主体。
按照“谁设置,谁投入”的图书馆活动基本原则[19],产权人既拥有管理图书馆的权利,也承担着维持图书馆正常活动所需费用、以保障图书馆正常运转的责任。
馆藏资源和工作人员是图书馆的最核心、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各类型图书馆包括非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基础。
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人员的基本开支是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支出,图书馆的产权人应当有能力承担包括馆舍建设、设备设施、书刊采购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等一切基础性经费开支。
当然,要求图书馆产权人承担图书馆建设的基本经费开支,并不意味要求图书馆产权人独立实现经费投入,应允许主要产权人多渠道筹措资金或多方联合办馆,有条件的可以成立图书馆董事会。
总之,图书馆产权人应该有能力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最基础的资金保障。
4.2以适当的有偿服务解决图书馆的日常运行经费和人员其他开支
图书馆基本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后,仍然需要不断的经费投入以维持其日常运行,如馆舍修缮、自动化建设、物业管理、行政费、图书馆业务研究费用、学术交流费用等日常运行费用以及工作人员的超额开支。
这些经费的注入能力是保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产权人已经承担了图书馆基本建设经费和人员的基本开支,再要求其年复一年地承担所有投入,不仅会使其力不从心,而且还会打击产权人长期建设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积极性。
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法理和实践都允许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开展适当的有偿服务,以增加自身的“造血”能力。
有偿服务不仅能增加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提高其运营能力;
而且有利于改进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拓宽其服务范围,提升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必须牢记的是,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的目标绝不是盈利。
因此,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必须坚持常规服务的公益性,严格界定有偿服务的范围。
只有在服务中提供了超常的人力、物质、能源成本,或者所提供的服务能为用户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时,才能实行服务收费,如课题咨询、专利检索、情报开发等。
为此,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可采取“一馆两制(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协调有偿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业务关系。
第二,只有积极开发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产品,努力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才能开拓实施有偿服务的市场空间。
由于一直被定位为公益事业,所以同信息领域的其他行业相比,图书馆事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被社会所认知,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非传统公共图书馆而言,就更需要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有偿服务要合法、规范。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政策法规为民营图书馆的收费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20],非传统图书馆可以在此政策框架下开展有偿服务,但服务的价格应该与服务的实际价值相符合,并事先得到用户的认可。
为规范服务收费行为,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可拟定有偿服务的合同文本,以契约的形式规定图书馆和用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3社会力量作为图书馆经费来源的重要补充
应该承认,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经费紧张的状况仅仅通过有限的有偿服务收入是远远不能解决的。
公共事业服务社会,也必须依靠社会。
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必须充分吸收包括各种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的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助馆的良好发展态势。
4.3.1接受社会力量捐赠
接受社会的财物捐赠是对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国外的研究表明,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资助、捐款、遗赠和服务收入。
具体来源包括:
公司和外国捐助者,图书馆的朋友、顾客和富人,社区帮助,校友会、家长或教师协会,印刷和装订服务,建立书店,复印服务,咨询服务以及通过图书馆设施削减成本和增加资金[21]。
有数据显示,来自于公司和非营利组织的赞助,社区图书馆的专门集资和一次性接受赠与所获得的经费正在逐渐增长[22]。
此外,“图书馆之友”活动在欧美图书馆界比较流行,各类型的图书馆基本都有类似的组织和活动,有些地方还为此建立了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协会。
“图书馆之友”是一种别具特色的会员制组织,其成员大多是热爱图书馆的居民,他们除了协助图书馆募集捐款、宣传和推广好书、为图书馆组织捐赠等,还向当地政府说明图书馆的重要性,加大对图书馆的投资力度,因此他们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图书馆之友”的成员每年缴纳会费,图书馆可根据成员捐款的多寡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如获得该馆的出版物等[23]。
我们应学习国外社区图书馆在这个方面的经验,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宣传和受赠工作。
一方面通过宣传让捐赠者理解和认同图书馆的发展意义进而激发他们的捐赠热情;
另一方面要针对捐赠者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募捐计划,明确图书馆所负的职责,保证捐赠者的权益,从而成功地筹措资金。
4.3.2与社会力量互利共赢
在与社会各方的合作过程中,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经营灵活的优势,通过图书馆或阅览室冠名、场地出借、广告位出租等形式,为热心图书馆事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以换取社会力量对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局面。
4.3.3招募志愿者服务
社会力量对非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支持不仅表现在资金财物方面,还可以表现在具体的行动支持方面。
刘彦方指出,图书馆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图书馆适合成为志愿者服务的长期项目[24]。
志愿者服务,又称义工或志工,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非传统公共图书馆可从社会上招募各种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志愿者,既可以请他们从事上架排架、书刊借阅、图书修补、卫生清洁、秩序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