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7266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第三章

心理倾向

第四章

心理特征

8学时

第五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六章

学习心理

第七章

教学心理

第八章

学生群体心理

6学时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十章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五先修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是:

教材教法、教育学

后续课程是:

教育实习、班级管理

六教学目标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

1.知识目标: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重点掌握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意志、需要、动机、智力、人格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程序及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

2.技能(能力)目标:

使师范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其他的教育学科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为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能把它们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观,理解心理健康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懂得需要与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品质、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方式等个体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掌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原则与方法。

七教学内容介绍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要求:

1、正确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树立科学的心理观,理解并牢固掌握心理学概念。

2、明确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学习、研究心理学在教育中的意义。

3、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流派,心理学研究类型与研究过程,掌握研究心理学的一般方法。

教学要点: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的心理学

(一)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

3、个性心理

(二)社会心理

二、人的行为

(一)什么是行为

(二)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

(二)心理现象的观念性

(三)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四)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五)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

(二)机能主义

(三)行为主义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二、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认知心理学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道德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

(一)刺激变量

(二)个体变量

(三)反应变量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选择和确立课题

(二)确定研究设计

(三)搜集资料

(四)分析资料

(五)作出结论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测验法

(四)实验法

第五节心理学与教育

一、心理与教育的辨证关系

(一)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

(二)教育促进心理的发展

(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一)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二)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三)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支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各种心理现象间的关系怎样?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

其意义表现在哪方面?

3.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学习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过程(12学时)

1.理解并掌握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概念。

2.掌握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3.能利用所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第一节认知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知觉的分类

1.感觉的分类

2.知觉的分类

(三)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

3.感觉对比

4.感觉的相互作用

5.联觉

(四)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二、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1、记忆的定义

2、记忆的种类

3、记忆表象

(二)记忆过程的分析

1、识记

(1)识记的种类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2、保持和遗忘

(1)保持

(2)遗忘

(3)复习

3、再现

(1)再认

(2)回忆

(三)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三、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1.思维的定义

2.思维的种类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心智操作)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1)直觉式

(2)分析式

(3)试误式

(4)顿悟式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强度

(2)思维定势

(3)功能固着

(4)迁移

(5)个性差异

(四)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3.幻想

第二节情绪情感过程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情绪情感的定义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

(二)挫折后的表现形式

1.挫折后的积极表现形式

2.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

3.挫折后妥协的表现形式

(三)处理挫折的策略

1.情境转移

2.精神宣泄

3.代偿转移

4.心理咨询

5.宽容受挫者

第三节意志过程

一、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1.意志的定义

2.意志的特征

(二)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二、意志的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

2.目的的确定

3.选择行动的方法

(二)执行决定阶段

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

2.克服内外困难

3.经受成败的考验

三、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

(三)自制性

(四)坚持性

1.阐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2.如何理解知觉的特性?

3.结合实际谈谈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

4.什么是遗忘?

如何与遗忘作斗争?

5.教学中如何利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

6.如何理解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7.试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8.试述想象的种类及其现实意义。

9.心境、激情是怎样产生的?

它们对现实有何影响?

10.有学生问:

“我每周都制订学习计划,却实现不了,这是为什么?

”你将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第三章心理状态(6学时)

掌握认识心理状态,掌握注意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不同种类注意的主要因素,了解注意的品质,理解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心理状态概述

一、心理状态的概念

(一)心理状态的定义

(二)心理状态的特点

1、动态性

2、直接现实性

3、综合性

二、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

(一)睡眠状态

(二)觉醒状态

(三)注意状态

(四)应激状态

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

(一)意识状态

(二)无意识状态

第二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产生的条件

1、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因素

(2)主观因素

2、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

二、注意的特征(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三、注意的心理机制

(一)过滤器理论

(二)衰减模型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理论

四、注意与学习

(一)要善于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1)教师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生的注意要考虑其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

(1)加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

(2)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方法促使学生注意。

(3)让学生采用自我监控的方法调节注意。

(4)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三)交替利用两种注意以维持课堂注意

1.分析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

2.引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3.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与调节学习的过程?

第四章 个性心理(10学时)

1.识记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概念,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的种类

2.能用自己的话阐述个性的特征,能用实例说明动机的产生过程。

3.用所学习到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论,测量你自己或他人的能力和性格。

第一节个性心理概述

一、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定义

(二)个体和个性

二、个性的特征

(一)个性的独特性

(二)个性的稳定性

(三)个性的整体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一)个性心理倾向性

(二)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个性心理倾向性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二)需要的种类

(三)需要的发展和层次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产生过程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内因性动机与外因性动机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三、兴趣

(一)兴趣的概念

(二)兴趣的种类

1.物质兴趣与精神兴趣

2.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3.有趣、乐趣与志趣

(三)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泛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四、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

(二)价值观的种类

(三)价值观与行为

1.价值观对行为的动力作用

2.价值观对行为的定向作用

第三节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和智力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的结构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说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说

5.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6.我国心理学界对能力结构的基本观点

(三)能力的测量

1.智力测量

2.特殊能力测量

二、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二)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

2.多血质

3.黏液质

4.抑郁质

(三)气质的学说

1.体液说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四)气质与教育活动

1.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2.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气质的能力

三、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与能力、气质

1.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2.性格与气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性格的结构

1.性格特征

2.性格结构的特点

(四)性格的类型与测量

1.性格的类型

2.性格的测量

1.需要和动机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2.阐述性格、能力、气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8学时)

1、深刻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概念、影响因素

2、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及意义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心理年龄特征

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作用

(二)生理成熟的作用

(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三、心理发展的动力

四、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

(一)少年期概况

(二)青年初期概况

第二节青少年生理和认知发展

一、青少年期生理的发展

(一)身高、体重显著增加,身体形态急剧变化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三)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四)生理发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冲击

二、青少年期认知的发展

(一)注意的发展

(二)感知的发展

(三)记忆的发展

(四)思维的发展

(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第三节青少年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

(三)青春期同一性危机

二、道德的发展

(一)少年期的动荡性

(二)青年初期的成熟性

(三)信息时代的道德发展

三、家庭的作用

(一)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二)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

1.影响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因素有那些?

2.试分析评价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表现?

4.网络时代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是否产生影响?

如何解决?

第六章学习心理(8学时)

1、深刻理解学习的概念、分类及学习策略的概念、分类。

2、掌握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3.运用学习心理知识指导自己和他人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和提高创造力。

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一)广义的学习

(二)人类的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

二、现代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条件反应论

1、学习的实质

2、学习的规律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2、有意义学习的分类

3、新知识意义获得的同化形式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历史根源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点

第二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分析

(一)学习的目的性

(二)成就动机

(三)归因方式

(四)认知内驱力

(五)自我提高内驱力

(六)交往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三)适当开展竞赛

(四)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

(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第三节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理解

1、什么是理解

2、知识理解的心理机制

3、促进知识理解的因素

(二)知识的巩固

1、什么是知识的巩固

2、促进陈述性知识巩固的策略

(三)知识的应用

1、什么是知识的应用

2、影响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因素

(四)知识学习的自我监控

1、元认知的结构

2、元认知策略

二、技能学习

(一)技能的概述

1、技能的定义

2、技能的种类

(二)动作技能学习

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2、熟练操作的标志

3、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三)认知技能学习

1、认知技能及其形成过程

2、认知技能的培养

三、品德学习

(一)品德的定义

(二)品德学习理论

(三)优良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说服

2、利用群体的影响

3、小组道德讨论

第四节学习迁移与创造

一、迁移概述

(一)迁移的定义

(二)迁移的种类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

1、个人因素

2、客观因素

二、学习迁移的指导

(一)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二)注意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的编排

(三)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四)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五)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进行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六)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三、创造性及其心理成分

(一)创造与创造性

(二)创造性的心理因素

1、创造性的动力因素

2、创造性的人格因素

3、创造性的认知因素

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1.学习策略与学会学习有何关系?

2.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些什么?

3.五种认知风格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对学习有何意义?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七章教学心理(8学时)

1.了解课堂教学的心理规律与效应,

2.能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3.能了解学生的个别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

第一节课堂教学心理

一、课堂教学程式的心理分析

(一)课堂教学程式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程式的心理要素

1、注意组织

2、认知指导

3、行为强化

4、心理趋合

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

1、首因效应实验及其机制

2、发挥教学中首因效应的作用

(二)罗森塔尔效应

1、罗森塔尔实验及其机制

2、教师积极期望的建立

(三)认知失调效应

1、“被迫依从”实验及其机制

2、认知失调在态度和品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四)蔡加尼克效应

1、什么是蔡加尼克效应

2、蔡加尼克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反馈效应

1、反馈实验及其机制

2、反馈效应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心理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心理分析

(一)课堂教学管理概述

1、什么是课堂教学管理

2、课堂教学管理的功能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条件

1、掌握课堂教学管理的理论和观点

2、明确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

3、控制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因素

4、分析课堂教学管理任务

二、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三)组织课堂纪律的基本做法

1、搞好课的组织

2、运用非言语线索予以调控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

4、表扬其他同学

5、有效地运用惩罚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

(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

(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1、人格适应不良

2、寻找注意与地位

3、逃避不愉快的状态与活动

4、过度活动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认识问题行为

2、实施行为矫正

3、给予心理辅导

4、协调伙伴关系

四、教师的教育人格及其影响

(一)学生心目中的教师

(二)教师的领导方式与课堂心理气氛

1、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

2、教师的领导方式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第三节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2、整体性与序列性

3、反思性与冲动性

4、聚合式与发散式

二、智力的差异

1、个体差异

2、群体差异

三、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指导

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如何依据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构建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

2.什么是教师期望效应?

它对教师工作有何启示?

3.如何才能创设出积极的课堂气氛?

4.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有效地进行个体化教学?

第八章学生群体心理(6学时)

1.掌握群体心理的基本概念,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2.了解群体心理在班机管理中的作用,认识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3.初步能将学生群体心理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

第一节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一、学生群体心理的概念

(一)群体、学生群体与群体心理

(二)研究学生群体心理的意义

二、学生群体的类型

(一)大型学生群体与小型学生群体

(二)松散学生群体、联合式学生群体和学生集体

(三)正式学生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