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6258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诗五首 同步练习一1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后用其名以发号施令,是谓:

“挟天子以令诸候”,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元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结果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

曹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在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的提倡、带动之下,这个时期的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光采夺目的一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建安文学”,曹操的诗今存二十余首,较完整的散文四十多篇,他的诗都是采用乐府古题,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又有所创造,对五言诗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等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向为后人传颂。

他善于以质朴刚健的语言直抒胸臆,无典雅浮华之弊,散文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遗著《魏武帝集》。

曹操在历史上向以奸诈闻名,此人禀性多疑,在军事战争上,曹操凭此避免不少危险,亦数次吃其大亏,赤壁之战中华容道一劫就是如此,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连自己死后亦要筑疑冢七十二座,足见他用心之深。

官渡之战攻克袁绍之后,曹操终于统一了北方,秦皇岛上,曹操面临浩瀚之大海,咏出《观沧海》一诗,充分抒发了他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⑵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⑶杜甫(712~770),唐朝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得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一说饫死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有《杜工部集》。

⑷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

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

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

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

杜牧传》)的成效。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官终中书舍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编次,共收诗文450篇。

后经人增补外集1卷,北宋田概补编别集1卷,共收辑诗歌170余首,附于书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

《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绪年间杨寿昌景苏园据日本枫山官库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年间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

注释本中最通行的,当推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

此外,杜牧曾为《孙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

杜牧的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

今人缪钺著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足资参考。

⑸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 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

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 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

金陵怀古》颇有名。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篇。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⑴《观沧海》

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曹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谪的消息后写下的,从远道寄给他,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同情。

⑶《望岳》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⑷《江南春》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⑸《登飞来峰》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二、文章脉络

⑴《观沦海》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

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中见情。

次句直叙其事,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自生悲痛之意。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将诗人的感情色彩投射到客观景物上,起到了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首联:

首句设问,总括全貌

颔联:

近望泰山,景秀山奇

颈联:

由远而近,蕴藏深情

尾联:

登岳愿望,展示雄心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

“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

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

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

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

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

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

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

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三、重难点导析

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诗人创造出的丰富而奇特的想像,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表现了曹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这两句是抒情,诗人通过想像,创设了一种托月相送的意境,使明月人格化。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

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

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大事业的心胸。

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

这句诗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

四、名句赏析

⑴《观沦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古人说:

“诗言志。

”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

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只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所表明的意境,已见于此前的一些名作中。

如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曹植《杂诗》: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都与之相近。

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他;

三是说,因此,这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

“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

“他日会杀此竖子!

”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⑷《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

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⑸《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

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

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

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

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类文品读】

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行不足:

阴:

3、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4、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参考答案:

1.i;

低、泥、蹄、堤 2.玩不够;

同“荫” 3.春水;

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4.“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水何澹澹(  ) 碣石(  ) 竦峙(   ) 决眦(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自缘身在最高层(缘:

⑵千里莺啼绿映红(啼:

⑶岱宗夫如何(夫:

⑷水何澹澹(何:

⑸飞来峰上千寻塔(寻:

⑹幸甚至哉(至:

3、填写:

⑴《观沧海》中,直接写景的句子中 

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托月相送的句子是 

⑶《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的句子是 

⑷《登飞来峰》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

  B、南朝/四百/八十寺。

C、不畏/浮云/遮望眼。

  D、水村/山郭/酒旗风。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江南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诗人以怎样的方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二、同步解读

(一)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这首诗选自 

杜甫,字 

,是唐代著名 

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被后人誉为“ 

”。

8.解释诗中加点词的意思。

钟(   ) 割(   ) 眦(   ) 凌(   ) 一(   ) 览(   )

9.“齐鲁青未了”是此诗中的惊人之语,首联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怎样写出泰山的山势?

10.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两句是 

11.将诗人由远观而近看泰山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体会诗句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的诗句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予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3.李白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

14.选出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写景兼写时令,用“飘泊无定”的杨花和“不知归去”的子规人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出李白当时的心情。

B.次句直抒胸臆。

“闻道”表示惊异惋惜,“五溪”指出被贬谪之地偏僻荒远,路途艰难,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C、后两句抒情,将明月人格化,创设托月相送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真挚的感情,写得深切而动人心脾。

D.后两句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和曹植的《杂诗》中“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相似。

15.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李白善于借自然之物吟咏内心情感,你还知道哪些李白借“月”抒情的诗句,请写出一句并作简要分析。

三、美文赏读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 

感慨有志难遂的诗句是 

18、在原文划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朗读节奏。

19、诗的前四句,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景物?

20、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略 2.⑴因为⑵叫⑶助词,无实义⑷多么⑸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⑹极 3.略 4.略 5.B 6.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7.描写了江南大地广阔的春色,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8.《杜少陵集》子美、现实主义、诗圣 9.钟:

集中,聚集。

割:

剖分,划分。

眦:

眼眶。

凌:

登。

一:

全。

览:

看。

 10.首联运用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从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国都可以望见泰山,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

 1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2.(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13.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表现的人生哲理是:

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4.浪漫主义、边塞 15.B 16.诗人远道相寄,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和关切。

 17.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

因为月是普照大地的,故乡与游人相隔一方,彼此看不见,但是明月却是共有的;

仿佛看到了明月,就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