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554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

《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用综合课内文言文教学.doc

11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

一.设想:

1.阅读延伸题的命题背景:

新题型: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新思想,和新课程所提出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2010年《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一项,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发现创新能力的考查。

”在“考试内容”一项,古诗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部分都增加了: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②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题目以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为命题范围,各出一题,每题约10分,要求考生用200字左右作答。

题目既涉及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对文章的延伸性思考,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

2.阅读延伸题的特点:

①“阅读延伸”,顾名思义,包括“阅读”和“延伸”两个要素,“阅读”即读懂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这是“延伸”的前提和基础。

“延伸”即读出自我,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并加以阐发。

阅读延伸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体。

而这一点恰好体现了阅读的本质:

有质量的阅读,绝不是单纯的信息吸收的过程,而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发现”,这种“发现”既是读者个性化的,又要高度契合文本,契合作者。

阅读延伸题,恰好回归了阅读的这个本质。

从这个角度看,此题的设置,对于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头脑,善思考的读书人,确实有促进作用。

②阅读“延伸”题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扩展,这一扩展,是以一定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为前提,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从2010年高考的题型以及各区县的模拟题来看,阅读“延伸”题目具有扩展性、知识性、思辨性,对考生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

它要求学生思想更深刻,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

如果说准确的阅读保证了学生有一个大致的起跑线,那么延伸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

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来不得半点虚假。

如果一个学生平时不读书,不思考,无积累,在此题目面前,一切所谓的解题方法、技巧必将寸步难行。

(这一点与大作文亦有相同之处,延伸题的写作也可看做是一篇论述性的微型作文,如果将其再扩展成800字,就是一篇议论性的大作文。

)换言之,阅读延伸题关乎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及思维训练,绝不是仅凭高三一年的突击复习就可应付的,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准备。

谁能提早意识到延伸的重要,谁就能在高三的备考中领先一步。

3.文言文阅读延伸的价值: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千古流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的思想、经历,文章中的事情、事理、人情、文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同时更是延伸题和大作文中可能用到的材料。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重点都停留在语言层面,甚至把文言文教学异化为古汉语教学,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学习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把文言文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古汉语教学就有问题了。

我们都清楚,文言文教学中第一个阅读障碍就是语言,但语言毕竟只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载体,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核心的内容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传导出来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感悟。

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们把一篇篇锦绣文章教成了单调枯燥的语法课,这就不难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甚至排斥的情绪,文言文教学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文言经典的人文内涵,在进行古汉语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积累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思想认识水平,作为阅读延伸题训练的一个突破口,不仅可以实现对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追求,更体现了古代经典的更大的价值,避免了将文言文的教学当作枯燥无味的古汉语课,这也是对‘新课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观点的落实。

下面,我就在高二阶段,如何利用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二.做法:

1.积累素材,形成论据。

①作者: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大家之作,这些古代知识分子的精英,不仅为后世留下千古传颂的佳作,他们的思想、精神、人格上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成为后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理归宿。

这些思想、精神一代代延续下来,并逐渐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后世的文人作品乃至于现代文,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

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的作者群体必然成为我们今天阅读延伸的沃土。

例1:

2010年1月北京市抽样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作者余秋雨)

延伸题:

作者说:

“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

”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

(200字左右)(10分)

满分答案示例:

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

”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当时人们的短见、偏见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因为,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

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

直到汉代,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

例2:

2010年海淀区高三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沧浪亭记》(宋苏舜钦)

阅读延伸题:

《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谈一谈。

(200字左右)(10分)

满分答案示例:

遭遇官场的打击,苏舜钦能够于沧浪亭的一隅,安于冲旷,恬然自适。

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尽,寄情山水让心灵得到了解脱。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

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

苏东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收眼底。

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

正如泰戈尔所说:

“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歌。

”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着我们的生命,又何苦不放过自己,激情所爱,奏出一份闲适。

例3:

2009年11月朝阳区期中考试

古诗阅读:

《送友人入蜀》(李白)

阅读延伸题:

《送友人入蜀》中诗人感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也就是说人的进退升沉早已命中注定,不必去问算卦占卜的君平。

请联系李白(或其他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人生进退升沉的看法。

(10分,200字左右)

例4:

2010年崇文区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木假山记》(宋苏洵)

阅读延伸题:

文中描写二峰“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请写出这句话的意思,并从下面三位古人——陶渊明、李白、苏轼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

例5:

2010年宣武区一模试题:

现代文阅读《鹭鸶的国境》(作者陈芳明)

延伸题:

文章结尾写道:

“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

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

要求:

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10分)

满分答案示例:

我认为这里的呼唤指的是回归本真,摈弃名利。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名誉蒙蔽双眼,被利益冲晕头脑,追逐功成名就的快感。

究其根本是为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

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那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安逸隽永,那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之趣味。

相反的,名利带来的是为守住地位的疑神疑鬼,为守住富贵的患得患失。

摈弃名利,回归本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珍惜返璞归真的那份快乐与真诚……

从以上大量实例中可以看出,教材中古代作品中涉及的名家,不仅是命题者出题的依据,更是学生作答可以运用的素材,其作用不可忽视。

因此,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对作者特别是名家的介绍。

特别是一些大家,绝不能一带而过。

其实,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了解其人,其作品的解读定将事半功倍。

当然,每一位大家的思想和经历都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在语文课上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延伸题200字的篇幅所限,迫使我们必须删繁就简,直击要害。

建议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大致经历,典型事件,提炼思想人格中最有价值的一点,并做摘记,

课堂上交流,谈感受,最后归纳整理成“一个人,一两件事,一两句话,一种精神”。

这样,运用时就可做到简明、精准。

例如:

孔子为理想而奔走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庄子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的独立人格;

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崇高精神;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的淡泊明志;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胸襟;

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作品中的人物

以上所提到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人文积淀的必备内容,除此之外,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闪耀着思想与精神的光辉。

他们同样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固守的精神家园。

例如:

《勾践灭吴》中的勾践《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崤之战》中的蹇叔,《苏武传》中的苏武等人,考其行事,都是有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历史人物。

他们或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或不计前嫌,妙语退敌;或挺身而出,冒死直谏;或坚贞不屈,不失气节。

他们的光辉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核心,则是一种深厚的爱国主义。

他们面对强暴,毫不畏惧,凭着超常的胆识和无比的勇气,坚持不懈地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努力。

头可断,血可流,绝不丧失气节,不使自己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受到损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还有邹忌进谏的巧妙,冯谖狡兔三窟的谋略,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侯生与信陵君之间的肝胆相照,等等,莫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延伸的材料,为我们所用。

例如:

2010年高考题

现代文阅读《海棠花》(作者季羡林)

延伸题:

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

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示例:

季羡林先生在异国他乡,偶然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怀想起故乡的海棠花,海棠花拉近了与久别的故乡和苦难的祖国的距离。

作者写道: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这里,作者把对时间、空间遥远、疏隔的感触,转化为更贴近、更真挚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反差。

其实,这种感受,我在《苏武传》中

就曾看过。

十九年,苏武面对寒沙衰草,怅望大漠飞雪,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祖国何其遥远,归路何其慢慢。

而当他怀抱旌节,思

念祖国之时,长安仿佛近在咫尺,祖国又是何其亲近,

这种反差正因情感深切所致:

遥远的思念,往往会被某种特定事物瞬间拉近——愈远愈切,愈久愈近。

“天涯咫尺”也包含着这份体验吧。

 从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激励今天的人们,应该是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了解这些史书中的精英,探求他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品质,不仅可以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