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5360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轨道交通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卫星测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当复测与原测量成果坐标分量较差的极限误差分别小于2m时,应采用原测量成果;

大于2m时,应查明原因及时补测或修测,并应满足与相邻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要求。

3.2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

3.2.1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1规定。

表3.2.1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技术要求

注:

平均边长统计不包括已知点与未知点的连接边。

2卫星定位控制网基线长度精度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

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3.2.2卫星定位控制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方案,收集全市或线路沿线现有城市控制网的基础测绘资料。

2踏勘后,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建设需要和卫星定位控制网技术要求分级进行卫星定位控制网设计。

3一等全市轨道交通控制网应满足全市轨道交通长期规划、建设和运营对测量控制网的需要。

该网测量平差约束点应采用CORS站或其他城市高等级控制点,且不应少于3个,并应均匀分布在以测量范围几何中心为原点的任意直角坐标系中至少3个象限中。

4二等线路控制网应满足各自线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对测量控制网的要求和需要,应采用一等全市轨道交通控制点作为约束点,且不应少于3个,并应沿线路分布。

二等线路控制网应在隧道出入口、竖井、车站或车辆段附近设置控制点,在线路交叉和分期建设的线路衔接或换乘处宜布设2个以上的重合控制点。

5每个控制点应分别通过独立基线与至少两个相邻点连接。

控制网由一个或多个独立基线闭合环构成时,闭合环之间应采用边连接。

每个闭合环独立基线数不应超过6条。

6当控制点构成的三角形中,其中一条边的基线长度小于其他两边基线长度之和的30%时,应测设独立基线。

3.2.3卫星定位控制网的选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点应选在施工变形影响区域以外利于长久保存、施测方便、便于扩展和联测的地方。

2当利用已有城市控制点时,其标石应稳定、完好。

3二等线路控制网各控制点通视方向不应少于2个。

4建筑上的控制点应选在便于联测的楼顶承重结构上。

5控制点应避开多路径效应影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的水域或对电磁波反射或吸引强烈的物体。

6控制点与无线电发射装置和高压输电线的间距应分别大于200m和50m。

7控制点周围应视野开阔,便于扩展,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大于15°

3.2.4各等级卫星定位控制点应埋设永久标石。

标石有基本标石、岩石标石和建筑楼顶标石三种。

各种标石宜按本规范附录A中的A.1.1、A.1.2、A.1.3所示的形式和规格埋设,其中建筑楼顶上的标石宜现场浇筑。

埋石后,宜按本规范附录A中A.3.1的规定绘制点之记,点位标识应牢固清楚,并应办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3.2.5车站、洞口和竖井附近建筑楼顶上的常用二等卫星定位控制点上宜建造强制对中照准标志。

3.2.6卫星定位控制测量作业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6的规定。

表3.2.6卫星定位控制测量作业技术要求

D为相邻控制点间的距离(km)。

3.2.7控制网测量宜选用同型号天线,作业前应对卫星定位接收机和天线等设备进行常规检查,电池容量、光学对中器对中精度和接收机内存容量应满足控制测量作业要求。

3.2.8观测前应根据接收机数量、控制网设计图形以及交通情况编制作业计划。

3.2.9卫星定位控制网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天线整平、对中后的对中误差应小于2mm。

2每时段观测前、后量取天线高各一次,两次互差应小于3mm,并应取其两次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3观测时在测站不宜使用手机和对讲机。

4当遇雷电天气时,应停止观测。

观测期间天气出现变化,应进行记录。

5作业时,应按作业计划规定的时间开机。

观测开始后,应记录或输入有关数据并随时检查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

外业观测手簿应按本规范附录A中表A.2.1的内容逐项填写。

6每日观测结束后,应立即将存储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拷贝,并将外业观测记录结果当天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3.2.10基线解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市轨道交通控制网基线解算宜采用精密星历,使用精密基线解算软件,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进行解算。

2线路控制网基线解算可使用商用软件,应利用广播星历进行解算。

3基线解算中每个同步图形应选定一个起算点,且起算点应按连续跟踪站、已知点、单点定位结果的先后顺序选择。

4观测值均应进行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中的气象元素宜采用标准气象元素。

5基线解算时,对长度小于15km的基线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长度15km及以上的基线可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

3.2.11基线向量解算的数据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宜小于10%。

2独立环或附合线路各坐标分量及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W——独立环环闭合差;

n——独立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

3复测基线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ds——基线长度较差;

n——同一边复测的次数;

3.2.12重测或补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业观测未按施测方案要求执行,存在缺测、漏测时应补测。

2当在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或附合路线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可舍弃,但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应符合本规范第3.2.2条第5款的规定,或应重测或补测该基线,或重测同步图形。

3对于不能满足第3.2.11条第1款规定的基线,应进行重测或补测。

3.2.13卫星定位网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行无约束平差时,应根据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将全部独立基线构成由闭合图形组成的控制网,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地心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点在地心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改正数和精度信息。

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2进行约束平差时,平差前应对约束点进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检验。

约束平差应在所使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坐标系或国家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或二维约束平差。

平差中,可对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和已知方位进行强制约束或加权约束。

平差结束后应输出相应坐标系中各点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角、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3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同名基线无约束平差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3.2.14约束平差后,控制点与未作为约束点的同等级现有城市控制点的重合点的点位较差大于50mm时,应对其进行可靠性检验,并对约束控制点和控制方位角进行筛选后,应重新进行不同约束控制点或不同约束方位角的不同组合的约束平差。

3.2.15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结束后,应提交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或技术报告,并应包括下列资料:

1控制网布置图。

2测量仪器、气象观测设备检校资料。

3外业观测手簿及记录。

4控制网平差及精度评定资料。

5控制点成果表。

6控制点点之记。

3.3精密导线网测量

3.3.1三等线路加密控制网应沿建设线路两侧布设,并应采用精密导线网测量方法施测。

精密导线网应采用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

3.3.2精密导线网测量和观测技术要求应分别符合表3.3.2-1和表3.3.2-2的规定。

全站仪的分级标准执行本规范附录A中表A.4.1的规定。

表3.3.2-1精密导线网测量技术要求

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

表3.3.2-2精密导线观测技术要求

3.3.3精密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二等线路加密控制网控制点间的附合导线的边数宜少于12条,相邻边的短边与长边比例不宜小于1:

2,最短边长不宜小于100m。

当附合导线路线较长时,宜布设结点导线网,结点间角度个数不应超过8个。

2地面导线点应选在施工变形影响区域以外,并应避开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

3建筑物顶上的导线点应埋设在其主体结构上,并便于与高等级点联测和向下扩展的位置。

4相邻导线点间以及导线点与其相连的卫星定位点之间的垂直角不应大于30°

,视线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5在不同的线路交叉及同一线路分期建设的工程衔接处应布设导线点。

3.3.4精密导线点标石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点宜按本规范附录A.1.4埋设标石。

2楼顶点宜按本规范附录A.1.3埋设标石。

3标石埋设后应绘制点之记。

3.3.5精密导线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同时记录检校结果。

3.3.6当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其水平角人工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左、右角观测方法时,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

的较差应小于4″。

2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内2C较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应符合表3.3.6的规定。

表3.3.6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3当前后视边长观测需调焦时,宜采用同一方向正倒镜同时观测法,一个测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虑2C较差要求。

3.3.7在精密导线结点或卫星定位控制点上观测水平角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卫星定位控制点上观测时,宜联测两个卫星定位控制点方向,其夹角的平均观测值与其坐标反算夹角之差应小于6″。

2方向数多于3个时宜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数小于3个时可不归零。

3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表3.3.6的规定。

3.3.8附合精密导线或精密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Wβ),应按下式计算:

mβ——测角中误差(±

2.5″);

n——附合精密导线或导线环的角度个数。

3.3.9精密导线网测角中误差(Mo)应按下式计算:

fβ——附合精密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n——附合精密导线或导线环的角度个数;

N——附合精密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3.3.10精密导线测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距离测量除应执行本规范表3.3.2-2的规定外,还应符合表3.3.10距离测量限差技术要求规定。

表3.3.10距离测量限差技术要求(mm)

1(a+bD)为仪器标称精度,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D为距离测量值(以km计);

2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

2测距时,应在测前、测后各读取一次温度和气压,并取平均值作为测站的气象数据。

温度读至0.2℃,气压读至0.5hPa。

3.3.11精密导线边长应进行下列改正:

1气象改正,根据仪器提供的公式进行改正,也可将气象数据输入全站仪内自动改正。

2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应按下式计算:

S0——改正前的距离(m);

C——仪器加常数;

k——仪器乘常数。

3利用垂直角计算水平距离时应按下式计算:

α——垂直角观测值;

k——气折光系数;

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改正后的斜距(m);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

f——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垂直角的修正量(″);

ρ——弧与度的换算常数,ρ=206265(″)。

3.3.12精密导线测距边的高程归化和投影改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归化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网的投影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D——测距边长度;

D′0——测距两端点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m);

Ra——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m);

Hp——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网高程投影面高程(m);

Hm——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m)。

2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Ym——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平均值(m);

Rm——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m);

△Y——测距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的增量(m)。

3.3.13精密导线应采用严密方法平差,其精度应符合本规范表3.3.2-1、表3.3.2-2的规定。

3.3.14精密导线测量结束后,应提交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或技术报告,并应包括下列资料:

1外业观测记录与内业计算成果。

2导线网示意图。

3导线点点之记。

4导线点坐标及其精度评定成果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