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4367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Word格式.docx

所以,我们就先谈谈:

居士在学佛的过程中,应当有哪些责任?

1、家庭责任

这个本不该我来说,但现在好像不强调不行。

为什么呢?

因为不少居士学佛以后,对父母、爱人、子女,统统都不管了,每天只是在念经、学法,任凭家人怎样抱怨,自己也是如如不动。

就算他们过生日庆祝,也不愿意去随顺,这就比较极端了。

作为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

虽然有些重大问题上,你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平时要尽量把握时间学佛,但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家人。

否则,很多家庭不和的话,对整个佛教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还有些居士,对家庭生起了厌烦心,就特别想出家。

但你若不具足出离心,只是逃避的话,出了家以后,过不了多久,可能又会想还俗的。

因此,作为居士,理应先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平时多体谅他们的情绪,多照顾他们的感受。

毕竟他们也是众生,而且与你因缘深厚。

2、工作责任

还有些居士,本来有份不错的工作,但后来对佛法的道理学着学着,生起一种暂时的出离心,就把工作也抛弃了。

现在找一份工作不容易,而且,大城市里的人有各方面压力,没有经济来源的话,谁来养你?

有些人因为一时冲动,丢掉了非常好的工作,以至于最后生活拮据、走投无路,没人照顾,这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其实,学佛没必要放弃工作。

你在工作的同时,若对领导、同事、下属,以慈悲菩提心来对待,也是一种弘法利生。

即便他们暂时不信佛,但你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的话,也能让他们的心慢慢转向佛法。

所以,工作可以成为弘扬佛法的道场,大家今后对工作还是要认真负责。

3、修行责任

世间人有了美满的家庭、顺利的工作,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但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责任:

修行佛法不能间断!

不能天天吃喝玩乐、挥霍人生,否则,你的解脱慧命便断送了。

如今有些人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成功:

家庭幸福和睦,工作尽职尽责,修行也能善始善终,圆满所有的课程。

当然,这些人肯定非常累。

像学会的很多道友,平时一直在紧张地工作,好不容易有了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一般周末都可以休息,而他们却连休息时间都没有。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背负很多压力,比如,家人经常不理解:

“你星期天跑到哪里去了?

怎么不跟我们一起过!

”此时,你就要有面对的能力、面对的准备、面对的方法,具足各种善巧方便。

以上讲的三点,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

否则,有些人出家的心不一定可靠,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出离心,出了家以后,父母没人养,孩子也抛弃了,到头来又因为出家的发心不对,自己没有任何收获,这样对自他都不利。

毕竟汉地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一个人需要养好多老人,一旦你出了家,一堆老人就没人管了,生活上会特别困难。

所以,学佛也要考虑到他们,这是一种责任。

还有些人,一开始特别精进,把工作、家庭都舍弃了,一门心思只想学佛。

可是没过多久,遇到各种挫折、家人哭闹,马上又缴械投降了,随他们彻底地滚入红尘。

如此堕入两边都不可取。

学佛是一件重要且长远的大事,每日合理安排时间才是关键所在。

若能如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将闻思修行进行到底。

二、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

对于汉地的寺院,我也想提出几点建议:

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归纳起来,就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学习经律论三藏,证法是修持戒定慧三学。

对此各个寺院都应具足,不能将佛法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

当然,这些有了也很好,但却不是最根本的。

最根本的是什么?

就是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传播佛法,这是任何一个寺院的职责。

倘若没有这三样,即使你佛像修得再好、环境绿化得再美、道场布置得再庄严,也已经失去了灵魂。

我在藏地不同的佛教研讨会上,经常给很多寺院提这样的要求,就是寺院要起寺院的作用。

因为寺院里每天有人来来往往,他们对佛教可能有信仰,可能有好奇心,可能有兴趣。

寺院若不给他们提供学习、修行的机会,这些人就会懵懵懂懂地进来,迷迷糊糊地出去,除此之外,什么利益也得不到。

当然,在菩萨面前许个愿,拜拜佛、烧烧香、磕磕头,保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学,家人身体健康等等,也不是不行。

毕竟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这样求的话,你心中的愿望也有如愿以偿的机会。

但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对佛教的认识就会仅限于此,做很多事情会非常盲目。

在我们藏地,一般而言,凡是寺院周围的老百姓,佛学素质都比较高。

因为寺院里的僧人会讲经说法,又会实地修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利他心,经常给大众传播佛法的精神。

希望汉地的很多道场也能如此,除了寺院以外,包括居士们聚会的学佛小组、居士林、佛教中心,也不能天天在一起只是念经,而应当学习一下佛法的道理。

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对这方面就相当重视。

不是自己赞叹自己,学院三十多年来一直传播佛法,如今佛教界的很多大德,都是学院培养出来的。

前段时间我去了壤塘,那边觉囊派、噶举派寺院的法师,好多都是学院的弟子。

当时我去了一个觉囊派的道场,那里三百多人在实修,闭关3年;

三百多人在闻思。

我给那些闻思的人,讲了一下“时轮金刚”的六加行。

以前我从来没讲过,不过曾用藏文造了一个《忠言心之明点》的讲义,其中的圆满次第,就是以“时轮金刚”六加行来解释的。

所以,这次刚好有这个机会,让我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

那个寺院的法师,以前在学院时,住在我隔壁,看着面熟,就是叫不上名字。

他在学院不是很出名,但是出来以后,可以为几百个人讲经说法。

包括现在学院的一些普通居士、一般的出家人,有机会到了外面时,也经常讲很多的课,非常圆满成功。

所以,希望汉地的很多寺院、居士团体,今后也能广弘佛法,在不同的场合中,让大家了解佛陀的教义。

三、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

此外,寺院的住持,或道场的负责人,也要具足三个功德:

1、人格贤善

具足人格,指心很善良、人很正直,这样才不会做很多坏事。

若从出家人的角度讲,则是指戒律清净、品行稳重。

这方面的内容,上师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讲得很详细。

2、具有智慧

住持或负责人一定要具足智慧,不然,做什么事很容易搞错。

前不久,藏地开了个研讨会,当时有二三十个寺院参加。

我在会上就说了,寺院里最主要的负责人,无论是活佛、堪布、上师,应由具备综合素质、尤其是佛教水平高的人担任。

因为现在很多佛教徒是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团体中,如果由一个非知识分子来管理,什么智慧都没有,那很多人会不服。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有些寺院的“最高领导”,显现上智慧不是很高,只是权力掌握在他手里。

如此一来,下面有些人即使有智慧,想弘扬佛法,也没办法实行,因为上面一直用“王权”来压制着。

包括我们的学佛小组,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偏远一点的地方,组长大多是不太有智慧的老年人,虽然他们比较发心,但大家学佛的水平却很难提升。

所以,希望以后各地道友选负责人时,一定要观察他的智慧如何。

如今,世间人选村长、选幼儿园老师,尚且要审核他的水平,那我们佛教团体是个智者的群体,负责人最好也是由智者担任。

3、利他心重

假如负责人有智慧、人格不错,但没有利他心的话,也不行。

就算是一家的家长,至少也要对家人负责,同样,佛教团体中的负责人若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更不关心自己以外的其他群体,那如何体现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利群生?

所以,不管是寺院的住持,还是居士团体的负责人,一定要有人格、有智慧、有利他心。

如今末法时代,所有功德都圆满的话,这也不太现实,但有了这三样,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四、佛教徒应具备哪些素质?

佛教徒应具备的条件特别多,显宗有显宗的,密宗有密宗的,但不管怎么样,至少要有信心、悲心、智慧。

1、信心

如果没有信心,诚如佛经中所说,就像种子被烧焦而不会发芽一样,善法的功德苗芽是不会产生的。

信心是入门的津梁,对佛陀、对上师、对佛法,若连基本的信心都不具足,那就没有资格入门。

现在有些知识分子,对佛教有好感、有兴趣,但没有信心的话,这也不叫做佛教徒。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最主要的差别,就是看有没有信心。

所以,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皈依”时,首先强调了三种信心,原因也在于此。

2、悲心

现在不少学佛的人,自认为是大乘佛教徒,但大乘起码要对众生有悲心,如果一边念经一边打蚊子、杀蚂蚁,对别的生命毫不在乎,这绝不是大乘的行为。

所以,悲心非常重要,没有它,菩提心就不可能产生;

没有菩提心的话,那大乘佛子肯定算不上。

3、智慧

如今佛教徒的综合素质,跟七八十年代比起来,还是提高了很多。

以前我接触过不少佛教徒,基本上不懂什么佛理,特别迷信,如此就算学佛的人再多,也只是流于形象而已。

当然,现在也有些佛教徒,对佛教道理不太懂。

像这次开“金刚萨埵法会”,学院来了很多居士,有些人已经得过灌顶,但对密法的法本根本不在乎,就在上面跨来跨去,这种现象在男众中有,女众中也有。

我想,他们可能不是学会里的,否则,《入菩萨行论》、《前行》中都讲过,至少要恭敬三宝的所依,应该把法本当成佛一样。

此外,僧众的衣服也不能跨。

有些人一点都不在乎,把僧衣当成普通衣服,随便跨也无所谓。

其实《前行》中讲过,凡是出家人的三衣,哪怕一个碎片,都要恭敬顶戴。

你们也可以看看学院的出家人,在经堂里走的时候,都先把别人的僧衣收拾好,留出一条路,而不会直接跨过去。

这些都属于皈依戒。

然而,现在很多人,不仅受了皈依戒,还受了密乘大圆满的灌顶,自认为什么都懂,口口声声说“我是这个上师的弟子,我是那个寺院的,我的皈依师是谁谁”,但实际上,他们的有些行为,跟佛教中的要求还是相去甚远。

所以,佛教徒必须要有智慧,否则,就是一个盲目的群体,以后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昨天我遇到一个居士,他讲的一句话很对,他说:

“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还要迷信。

”这个意思是什么?

我今天暂时不解释,你们自己可以慢慢想。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

这几年我去过不少地方,发现很多佛教徒的水平不像以前,以前我每去一个地方,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酸楚,觉得他们的信心这么大,却根本不懂佛教道理,实在是可惜!

而今,这些人确实有一定的进步,但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能得少为足,而应不断提高自己、乃至当地的佛教水平。

这一点,你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那天,学会里的一位大学老师说:

“我原以为弘扬佛法是上师们的事,现在才明白,它是我们每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她说得一点也没错。

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大家都有弘法利生的责任。

因为你们天天都在念“发心仪轨”,里面是怎么讲的,你也可以回忆一下。

总之,佛教徒的素质一定要提高,否则,在很多场合中、在其他宗教面前,有时候都不好意思。

前不久我也提过,对于弘扬佛法,每个佛教徒应齐心合力,不要分你的上师、我的上师,你的宗派、我的宗派……大家都是佛陀的弟子,都在学习佛陀的慈悲和智慧,这才是最根本的。

就像基督教,他们只有一个上帝,每个教徒都赞叹上帝的慈悲,不会分这个牧师、那个神父,如此团结的力量非常大,最后基督教才会遍于全世界。

与之相比,我们佛教中,有些人的心特别狭隘,成天只宣扬自己的上师。

包括我们学会的个别人,经常宣扬我,我不是很高兴,这样没有必要。

你对上师有信心的话,不一定非要挂在嘴上,变成泡泡给别人看。

只有感恩释迦牟尼佛、赞叹佛教如何殊胜,各教派的弟子才不会有隔阂。

否则,这个上师的弟子在这边一群,那个上师的在那边一群,上师与上师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摩擦和矛盾层出不穷,这样的话,佛法永远也不会有广弘的机会。

其实,佛教中不管是哪个教派,显宗、密宗也好,藏传、汉传、南传也好,麦彭仁波切说过,就像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没有必要互相争斗,把弟子拉来拉去。

我们学会也一直要求:

不能干涉任何上师,不需要拉其他上师的弟子。

作为真正的上师,应该不缺弟子,有些人不必操这个心。

现在没有皈依佛教的人那么多,如果你真要拉,从这些人中拉一两个,也是有贡献的;

至于已经皈依了的,又何必拉来拉去呢?

所以,佛教徒今后一定要有智慧。

五、藏地大德去汉地应注意什么?

近几年,藏传佛教的很多上师,经常到汉地去。

总体来说,这是令人随喜的,有些人若没有接触一些上师,不可能皈依佛门,也不会去修行。

但以我带汉族道友20多年的经验来看,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能不能接受,自己可以根据情况看。

1、以弘法为主

上师们去汉地,最好不要化缘,或者做其他很多事情,否则对佛教是有害的。

作为上师,还是应尽量给弟子传法、皈依、灌顶、念传承,以弘法为主。

当然,并不是说做其他的完全不行,只是我经常发现,有些上师确实不是在弘法,有些弟子对弘法也不重视。

倘若在很多场合中,钱都放在了主要位置上,那以后不知道佛教会变成什么样。

包括汉地的大德们,最好也能以弘法为主。

否则,寺院里只是卖门票、搞旅游,做佛事必须交多少钱,不交钱就不给念经……如此恶习流传下去,寺院只会沦为工商局、旅游局、开发商重视的一个景点,除此之外,根本体现不出佛教的特色。

佛教中有甚深、广大的智慧,而这些,现在好多佛教徒都没有得到。

对此,所谓的高僧大德、上师们,首当其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他平时没有以弘法为主,而是以建筑为主、以化缘为主、以其他各种行为为主……以至于弟子纷纷忙于形象上的佛法,根本没有触及佛法的本质。

所以,希望很多上师到汉地时,最好能以弘法为主。

2、以传基础法为主

有些上师在传法时,直接灌个顶,就传最高的法,连誓言有多少条都不提。

这样的话,暂时大家皆大欢喜,但最究竟来讲,就像一个摩天大楼,根本没有打地基,也没有一步一步地修,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要么过一段时间就倒了,要么只能变成“烂尾工程”,停在那里修不上去。

对很多人来说,一点加行都不修,就拼命高攀大法,以为这是通往解脱的捷径,这是很大的一种误区。

你没有基础的话,就算得到一个大法,暂时似乎有点境界,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它对自己利益不大。

所以,希望大德们在传法时,应以基础法门为主。

像我们学会,先在五六年中传基础法门,然后让大家修加行,他们通过很长的时间,对理论也学习了,实修也修了一些,这样基础才比较稳。

我打算在明年、后年,再给修完加行的人讲一点密法,这样,他们修行的高楼才不会突然倒下,对此我是有把握的。

当然,生命能不能活这么久,谁也不知道,但不管怎么样,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话,我还是想给大家创造这样的机会,希望你们该修的加行一定要修。

若能如此,你听了密法以后,就会像学院的很多法师一样,修行之路会特别顺利。

3、以素食为主

藏地大德去汉地弘法时,尤其在大众面前,最好是以素食为主,否则,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前不久,在很多高僧大德的研讨会上,一位堪布讲:

他们寺院有个木匠,这个木匠说自己不皈依藏传佛教,只皈依汉传佛教。

之所以如此,唯一的原因就是,藏传佛教的很多上师吃肉。

当然,这个木匠智慧有限,不知道藏传佛教中吃素的大德历来特别多,但他所说的这些语言,还是值得我们反省。

现在有些弟子对上师极有信心,一见到上师,就劝上师吃肉:

“这个动物太可怜了!

您应该把它吃掉,以此结上善缘,才能给它超度了。

对于这种说法,曾经在青海的佛教研讨会上,我听到一个法师是这样驳斥的:

“结缘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吃它的肉,只是舌根跟它结缘。

其实六根中除了舌根,还有其他五根,为什么你不能用眼睛看一看它,用鼻子闻一闻它,用手摸一摸它,难道非要吃它不可吗?

”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如今,以学院法师为主的许多藏地大德,都已发愿吃素,但仍有一些上师,经常到汉地去吃肉;

有些弟子在不同场合中,也特别赞叹吃肉的“功德”,这是不太合理的。

昔日藏地大德夏嘎措智让珠,对吃肉就极力反对,我在《藏密素食观》中,曾引用过他的一些教言。

所以,吃肉是否值得赞叹?

这方面有无数的教证足以破斥。

当然,假如你业力深重、烦恼深重,实在忍不住的话,那也没办法,我们也不敢劝所有人都不吃肉。

不过,汉传佛教中的素食传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汉地居士历来对吃素,也是相当重视的。

其实,说到底,吃肉就是吃生命。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希望有些大德三思。

当然,我只是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并不是说必须这么做。

现在是21世纪,谁都有言论自由,所以,相信他们也不会生气,他们的弟子也不会不高兴。

六、应当如何依止上师?

对于弟子来说,最关键就是如何依止上师。

这方面,我也有三个希望:

1、细心观察

在依止之前,最初一定要细心观察,不要遇到一个上师,就匆匆忙忙去依止。

我经常说,世间人找一个对象或合作伙伴,尚且要先了解对方的背景如何,各方面都要详细观察,那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慧命的上师,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对上师一定要先了解,如果他是汉地某个寺院的,可以打电话去问问有没有这个人;

如果他是藏地来的,就想办法打听一下他到底是什么身份,智慧、人格、戒律怎么样……如今信息这么发达,想了解这些应该不会很难。

否则,光说他是一个活佛,前世是什么什么,这样可能不太保险。

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活佛”。

在藏传佛教中,古往今来,确实有许多了不起的活佛。

包括我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转世活佛。

所以,我们对真正的活佛还是特别恭敬。

但即便是活佛,这辈子也需要慢慢学习,并不是所有功德一下子就具足了。

像顶果钦哲法王的转世活佛,现在是个年轻人,叫扬希仁波切。

他就说过:

“我也是个普通青少年,没有任何前世记忆,和顶果法王的相似度是零。

我对前世什么都不记得,只是梦过法王几次,即使到现在,我仍不能相信我是法王转世!

”所以,他这一世要重新学习,6岁开始学英文,每天读10个小时书,包括哲学、西藏历史、诗等,没有什么休闲时间。

这一点,跟《大圆满前行》中所讲的一样。

因此,能否拜一个人为师,佛陀并没有叫我们看他的前世是谁,而要看他今生的戒律、智慧、悲心等,是否达到了上师的资格。

其实,学佛就像学开车,上师就像教开车的教练。

如果教练自己都没开过车,也不会开车,然后去教你的话,如此以盲导盲,两个人都有翻车的危险。

原来我们有一次出去,一个人不太会开车,把车开到旷野上去了。

当时他紧张得不得了,忘了踩刹车,一个劲地让大家:

“快祈祷三宝、祈祷三宝!

”这时另一个人大喊:

“祈祷三宝不管用,你踩刹车——”其实也不是祈祷三宝不管用,只是他连刹车都不踩,一直踩着油门不放,这怎么行?

(众笑)

2、恒心依止

观察完上师之后,就需要好好依止。

依止的时候要有恒心,不是一两天感觉好就依止,感觉不好了就舍弃,而一定要像前辈大德那样,长期地依止上师。

像学院的有些法师,曾依止法王如意宝二十多年。

当然,有些利根者的话,时间短一点也可以,像法王如意宝本人,虽然只依止上师六年,却得到了上师的一切功德。

当然,所谓的依止,并不是给上师当侍者,给上师开车、做饭,这个不一定是依止。

真正的依止,是用佛法来依止,要学习上师所传的法。

你学了六年的法,可以算依止了上师六年。

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3、开心得法

依止上师到了最后,并不是让上师笑一笑,表扬自己几句就够了,而必须令自己的内心得到利益。

如果你境界高一点,则可获得生死无畏的把握。

如同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道歌中所唱:

“我活着也很欢喜,可以成就弘法利生的大业;

死了也很快乐,决定能往生清净刹土。

在这个轮回中,无论遭遇痛苦或快乐,不管是什么样的业感现前,我都远离了希望与担忧。

真正的大成就者,可以从佛法中得到无法言喻的欢喜,不像我们,在生活中时而快乐、时而痛苦,患得患失的情绪此起彼伏。

究竟的大乐超越了这一切苦乐,自己也有种生死自在的洒脱。

就像米拉日巴、智悲光尊者、六祖,他们在依止上师后,最终得到了无比的大乐,这种境界用语言无法描述。

现在也有很多居士,通过长时间学习佛法,知道轮回就是这么一回事,自己多年来,该忏悔的也忏悔了,该修行的也修行了,尽管不一定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堕恶趣。

这就是真正依止上师的结果。

当然,能否得到这些境界,关键要靠自己。

佛陀也说过:

“吾为汝讲解脱法,解脱依赖于自己。

”假如自己不去修,纵然上师再好,也很难得到什么成就,就像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一样。

所以,若想获得真实的境界,一定要遵循上师的教诲,以自己的智慧和精进来修持。

七、应当怎样弘扬佛法?

在座的有些人,特别希望今生中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所以关于弘法,我也有三个建议:

1、无偏悲心

弘扬佛法的时候,不能偏于特定的国家、民族、地域、家庭,而要对所有的生命,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全部一视同仁。

任何一个生命若遭受痛苦,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的苦楚,这种发心叫做无偏大悲。

相比之下,我们平时的悲心,仅限于跟自己有关的亲友。

至于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甚至是不共戴天的怨敌,从来没想过要去饶益他们。

这样的悲心,就不能称之为“大”悲,充其量只是一种“小”悲。

所以,如果你真想弘扬大乘佛法,一切生命就是你要利益的对境。

2、无私奉献

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否则,就成了一种自私自利。

前不久,我对智悲学校的一群爱心义工,也提出了这个要求:

“无私奉献”。

这四个字很重要!

大乘佛教徒必须要这样,哪怕你在路上扶一个老人,也不是为了来世得到好报,或者今生他给你回报什么,不能图这些,而要完全做到忘我。

若能如此,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就算别人对你抱怨、误解,甚至有各种危害,你也会一笑置之,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所以,大乘佛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有了这样的心,才能真正修成菩提心。

否则,在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染污的。

3、无畏精神

利益众生还要有无畏的精神,不能碰几次鼻子就退缩了,看到得罪人就放弃了,若是如此,那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我们学会就有一些道友,刚开始发心时,非常积极踊跃,但在做事的过程中,别人稍微有点不高兴、有点误解,自己就如临大敌,“不行不行,太得罪人了”,然后马上就退下来,自己去修行了。

现在的佛教徒,为自己修解脱的人太多了,真正能勇敢站出来,万难无畏地弘法利生,将佛法如意宝传遍于整个世界的,可以说寥寥无几。

而佛教的未来,确实很需要这样的人。

尤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