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3210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Word文档格式.docx

其诗意境优美:

融入生命体验;

诗情画意;

情思浓烈;

空明纯美。

(意境创造炉火纯青)。

他仅存诗一首,就使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有人评价说他“以一诗而压全唐”。

闻一多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预习初读: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①滟滟(yà

n)随波千万里。

②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

n)。

③捣衣砧(zhēn)上拂还来。

④碣(jié

)石潇湘无限路。

2、结合注释,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四、赏析:

(一)、读译析第一节:

画面壮丽(叙):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江潮浩瀚无垠,气势宏伟。

月随潮生,景象壮观。

“生”,赋予明月潮水活泼的生命(析)。

妙笔生辉。

(评)

(二)、读译析第二节:

由大到小,由远及近,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叙)。

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面,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景。

月光荡涤世间万物,将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

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析)

丹青妙手,笔触细腻,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幽美恬静。

(评)

(三)、读译析第三节:

清明纯净的月光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叙)

联系人生,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感伤,但不颓废与绝望,这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四)、读译析第四节: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

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白云、扁舟子、枫、浦)(析)

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五)、读译析第五节:

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用“月”烘托怀念之情。

“月”被拟人化,“徘徊”二字传神:

一是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

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徘徊不忍去,欲与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月色,却又“卷不去”,“拂还来”,“卷”和“拂”两个动作,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又凭添了几重愁苦!

(六)、读译析第六节:

落花、流水、残月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江水流春,也流去了游子的青春。

江潭落月,衬托寞寞之情。

“沉沉”渲染孤寂。

“无限路”加深乡思。

“摇情”强化思念。

笔触细腻传神,意境深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五、艺术特色:

(一)、主题的广泛性:

景物诗、哲理诗、爱情诗等多种题材交溶在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中。

(二)、意境的深邃性:

多种意象组合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三)、韵律的音乐性:

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

六、思想感情:

绮丽景色、相思离别、离愁之苦、向往(青春年华的美好生活)

七、探讨“明月”、“流水”、“落花”三个意象蕴涵的情感:

(一)、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二)、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三)、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

(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八、作业布置:

将《春江花月夜》一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附:

相关积累:

一、写明月的诗句: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唐·

李白)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

3、明月何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苏轼)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刘禹锡)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二、写江水的诗句:

1、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5、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

6、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三、写落花的诗句:

1、“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纱》)

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4、“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清·

《红楼梦》)

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第三课时

1、赏析《夜归鹿门歌》

一、作者简介:

见教材P28注释①(补充:

经历简单,诗歌题材狭隘,多为五言短篇,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更多属诗人自我表现。

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

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诵读:

(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四、整体感知:

第一、二句:

见(争渡)闻(钟声);

僻静与喧闹比较,突出洒脱胸怀。

第三、四句:

世人回村庄,诗人归鹿门;

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

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

陶醉其中,不知不觉地到了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

隐居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妙趣和真谛。

小结:

写“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清淡的笔墨,写归隐的志趣,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自主探究: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

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

从江边到山中,是从尘世到隐居的象征。

表现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是和谐的。

2、诗人隐居于此,与世隔绝,孤独来去。

诗人步庞德公后尘。

在这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中是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

“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即是说:

从孟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

诗的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诗人心境也宁静、清幽,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这既是诗的艺术境界,也是诗人的思想境界,二者十分一致,故曰“诗如其人”。

六、课外拓展:

(一)、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

中岳,河南)。

首联:

归隐出发情景。

(河川清澈,车马从容——安详闲适的心境。

扣“归”)

颔联:

归隐路途景色。

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水、禽拟人化的寓意:

一是自己悠然自得,二是寄托(“流水”喻一去不返——归隐的坚决;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颈联:

四种景物构成鲜明图画。

景色黯淡凄凉,衬托凄清心境。

尾联:

点明归隐题旨。

前句写地点,后句写心情(与世隔绝,不问世事)。

感情平和。

总结: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景色变化预示感情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写得真切生动,又含蓄蕴藉。

显示出恬淡清新的特点。

与《归》诗比较:

相同: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恬淡、优美。

不同:

孟诗多白描,着墨轻淡,较王诗更显淳朴;

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二)、李白《赠孟浩然》

词语解释:

①夫子:

对男子的敬称。

②风流:

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

指年青的时候。

④轩冕:

指官职,轩:

车子;

冕:

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

指退隐山林。

⑥中圣:

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

月下醉酒。

⑧揖清芬:

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

岂。

⑩徒此:

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

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

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

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三)、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

注释:

①清:

指孟诗的艺术风格——清新淡远。

②耆(qí

)旧:

年高而有声望的人,故老。

③槎(chá

):

泛指船。

④缩颈:

鳊鱼别名,因其头小而缩脖故称。

本诗是诗人漂泊西南,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的组诗中的一首。

本诗称赞似未交游过的孟浩然,突出了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清新淡远。

这种能够知赏一切诗人艺术才华与个性的心灵境界,是一种阔大崇高的心灵境界。

赏析:

第一句:

写“忆”。

“复”凸显孟在老杜心中位置,“诗圣”反复想起孟浩然,为何?

第二句:

回答了“复忆”孟的原因:

孟诗清新淡远。

(“句句”夸张,表赞美景仰之情)

说现在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很欣赏孟浩然,可是在孟的面前自惭形秽,他们写出的诗句无法超越孟浩然,就只好作罢,于是便学着孟浩然去垂钓“槎头鳊”。

这一行为,也算是对孟的崇拜了吧。

这两句诗,前一句用“耆旧无新语”反衬孟浩然的“清诗”,后一句用“耆旧”“漫钓槎头缩颈鳊”来烘托孟浩然的隐逸形象。

老杜在当时漂泊西南,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对孟浩然如此赞美,是否另有深意呢?

那就得让我们读者去思考了。

背诵上面几首诗。

第四课时

1、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

2、赏析李贺《梦天》。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

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白居易题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对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被称为“诗仙”。

二、解题: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写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开长安后,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激越的呐喊。

三、译文:

四、鉴赏:

首段: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示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二段:

展现瑰丽变幻景象:

三段:

点明主题:

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

表达出怀才不遇者的心声。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情调。

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五、比较阅读(《梦天》李贺)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

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

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汲取了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的长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通过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中晚唐时期的部分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译文:

月亮因为天色不明朗而愁苦、哭泣。

半开高楼的墙壁上在月亮的斜照下变得惨白。

那月上仙女所乘车的轮子因沾染了露水而显得雾蒙蒙的。

我和那佩戴着鸾配的仙子在月宫中相逢。

看着海中三座神山的沧海桑田,在天上也不过只有白驹过隙般短暂。

遥望整个神州大地的九州,与之相比大海就像一杯水一样。

(三)、赏析:

1、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

第1句:

老兔寒蟾指月亮。

幽冷的月夜,飘洒下一阵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

第2句:

云层裂开,幻成楼阁;

月光射在云块上,显出白色的轮廓,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

第3句:

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光给打湿了。

第4句:

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小结:

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

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

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

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

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2、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

第5、6句:

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

“黄尘清水”,即“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

意思是:

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第7、8句:

写诗人回望人间所见景色。

“齐州”指中国,诗人感觉到大地上九州有如九点“烟尘”。

“一泓”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

诗人驰骋幻想,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

浪漫主义色彩很浓厚。

总结: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

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

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六、作业布置:

背诵本诗。

第五课时

1、赏析《登岳阳楼》:

①把握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②领会孤苦境遇,

③领会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情怀。

2、阅读《与夏十二等岳阳楼》、《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等岳阳楼》。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

“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作家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默写:

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

这是为下文蓄势。

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

(一)、首联:

1、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2、问题: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3、简析:

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二)、颔联: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

“浮”,漂浮荡漾。

广袤千里的吴、楚两地因有了此湖,一下断裂为二,气势磅礴;

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两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体现出“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三)、颈联: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

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

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四)、尾联: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

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

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

(一)、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二)、艺术技巧:

1、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2、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3、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外拓展:

(一)、阅读唐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然后回答问题。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雁”句用拟人手法,写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