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286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语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上语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上语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上语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上语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语6.docx

《四上语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语6.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语6.docx

四上语6

第六单元备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

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

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

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

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

(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

浥:

悒(yì)湿润。

  客舍:

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进”。

  故人:

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

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

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

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材分析: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

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   桥》: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命桥是什么意思?

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

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2)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1)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2)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