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1207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明智

越国以鄙.远()

(2)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一首示子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许.君焦、瑕()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3)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秦伯说,与.郑人盟()

(4)与失其所与.,不知()

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以.其无礼于晋

(5)以

(6)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子犯请击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夫晋,何厌之.有(

词,驻军(4)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6)名词作动词,

立同

把⋯⋯当作边邑;

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7)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8)形容

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9)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在晚上(10)名词作动词,建

盟,结盟

五、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

今义:

旧时俗称仪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共其乏.困.

疲倦,没有精神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

(1)办事的官员。

(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外交使者。

(4)缺少的资粮。

(5)那个人,指秦穆公

六、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4)是寡人之过也。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敢以烦执事。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夫晋,何厌之有?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案]

(1)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

(2)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3)状语后置句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4)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呀。

(5)状语后置句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6)省略句(怎么敢)冒昧地拿(灭亡郑国这件事)来麻烦您。

(7)省略句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8)宾语前置句那个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9)判断句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资料链接]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之君子”。

他的主要作品是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相传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语》亦为其所作。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

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

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于两年后发动了针对郑国的这次战争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

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与

国语》相比有新的发展,其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左传》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作者既善于以委婉含蓄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又善于记述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文本鉴赏]

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答案]①邻厚君薄②西封阙秦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

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2)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②晋、秦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

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潜台词是什么?

这样写是否有损烛之武的形象?

[答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明了烛之武年轻时没有得到郑伯的重用。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流露出对郑伯的不满以及自己满腹委屈的情绪。

烛之武因怀才不遇、虚掷青春而产生悲叹和不满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表现。

文中对他这种思想感情的描写并不会遮挡住他光彩照人的一面,反而使人觉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栩栩如生。

3.简单分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蕴含的说话艺术。

[答案]在这段话里,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来自责,情真意切。

但是,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接着指明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

郑伯可谓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②“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伯)→③“君亦无所害”(为秦着想,以利相诱)→④“君之所知也”(引史为例,挑拨秦、晋)→⑤“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5.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起“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秦晋交往的往事?

[答案]①一番拉拢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②这样一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6.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的理由?

[答案]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

这个“知”,是明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

[答案]秦晋两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主要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其实,秦国与晋联合的目的主要还是想借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烛之武正是看到秦穆公这种贪婪的性格,才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他“与郑人盟”。

对于秦国来说,先联晋围郑,后与郑结盟,都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与“礼”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8.本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请举例说明。

[答案]这篇文章虽短,作者却匠心独运,善于设置伏笔。

比如,第1段“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

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

再比如,“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军提供了条件。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晓之以理、明以利害的辞令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以其精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

文卓越的艺术成就。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秦穆公,从

那么,烛之武

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而成了郑国的功臣,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的外交辞令为什么能打动秦穆公,而且还达到了退其师并意外结盟的目的呢?

站在

烛之武与秦穆公应当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敌对关系,利益上是根本冲突的,郑国的利益秦国是不会考虑的。

烛之武很清楚地认识到,游说秦穆公只有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对于秦、晋两国不同的利害关系,才可能使秦穆公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实现让秦退兵的目的。

2.写法指导

运用辞令艺术“三要求”

晓之以理、明以利害,就是用道理使对方明白事情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利害关系,而使对方清楚应如何选择取舍,这是一种重要的劝谏策略技巧。

人在面对重要的选择时,往往有趋利避害的思想,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晓之以理、明以利害,通过层层递进的透彻说理,使对方看清楚事情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利害得失,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运用晓之以理、明以利害的劝说艺术技巧,要注意三点:

(1)要尊重他人,婉言相劝。

要努力营造一种利于谈话的和谐气氛,首先要尊重别人,用委婉的语言劝说,尽量不要直谏,以利于对方接受。

(2)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陈述对方的利益得失。

(3)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

3.迁移运用

小到邻居间的纠纷,大到国家间的内政外交,劝说有时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假如你有一位同学最近经常上网吧玩网络游戏,你很想劝劝他,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今天放学路上,他邀你一同去网吧。

你想如何劝阻他?

请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多精力,导致成绩一降再降,最后被老师和家长教育了一个下午才幡然悔悟的。

你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学习也一直不错,不会做这样的事吧?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却一直未被重用,真可谓不得志至极。

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只身赴敌营。

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一开始就注定了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和爆发。

他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

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

【应用角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默默积蓄与一鸣惊人”等。

2.素材应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有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站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

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

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

[群文阅读]

导读: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当国家面

临危难之际,他义无反顾地担起责任,只身前往强大的秦国,不辱使命,使秦军退却。

他是力挽狂澜的国家英雄,还是充当了维护腐朽统治集团利益的角色?

让我们走近烛之武,再度领略不同作者对他的感悟和评价。

永远的烛之武

⊙刘明珠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

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俯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

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

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

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

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

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烛之武是个胜利者?

⊙张宪峰

烛之武是不是一个胜利者?

这要看他退没退秦军。

课文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先入为主地告诉读者,烛之武退却了秦军,这就为烛之武的形象定位于一个爱国者奠定了基础。

课文的内容到底是不是这回事呢?

且听下文慢慢道来。

古人云: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秦晋围郑这场战事倒是兵不血刃,骤起骤落。

然而,究竟是谁“不战而屈人之兵”?

肯定的回答是:

秦军。

秦晋两国以大兵压境之势,逼迫郑国就范,因而秦军并不急于采取军事行动,在静观事变。

终于,秦军等来了机会。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全权代表出使秦军,进行政治谈判,欲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目前的军事问题。

这样的谈判能是平等的吗?

郑国可是被逼到谈判桌上的啊,没有军事为后盾的谈判是毫无平等可言的。

谈判桌上,秦伯话语不多,然而是一语定乾坤。

秦军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了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

有军事专家说,分析问题的最好切入点是利益。

谁从这场战事中取得利益呢?

秦军捞取的好处很多:

一是把一个政治上独立的郑国变为一个政治上的依附国,在郑国建立了一个东方军事基地;

二是一战而改变了国际军事战略格局,形成了对另一个对手晋国造成东西夹攻的战略格局,确立了秦国的大国地位。

而晋国呢,不但空手而归,而且战略上已经处于被动地位。

郑国呢,虽然免遭战火的涂炭,但是,这暂时的和平却是以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为惨重代价的。

烛之武的最大“功劳”,是以郑国的独立主权为交换条件,换取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对郑国人民的统治权,维护了这个腐朽统治集团的利益。

这是一个怎样腐朽的集团啊?

当国家利益遭到侵犯时,竟然组织不起来一次有效的抵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那些军人呢?

那些高官呢?

偌大的朝廷竟然空空荡荡。

国家无人啊!

烛之武,你站出来了,可你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啊!

烛之武,你痛苦吗?

推荐作品:

《烛之武为什么要出使秦国》史晓中

[积文化常识]

1.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

国家或个人等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

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会盟时一般要杀生、歃(shà

)血(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涂牲畜的血在口旁,以示诚信),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

2.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

古代爵位名。

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先秦爵制与世

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

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

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

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选自《论语·

季氏》)

[古文今译]

,在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

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

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

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人在

[知行启迪]这句话对于我们身处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仍然具有相当大的警示作用。

它提出了不同的年龄段要注意“戒色”“戒斗”“戒得”,这对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

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