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8209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参考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采花节,萨噶达瓦节,萨噶达瓦节“望果节”,雪顿节,“吉祥天母节”。

2、信仰禁忌: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

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

藏族禁忌分为生活禁忌、言语禁忌和宗教禁忌等三大类。

3、婚丧:

婚礼包括求婚,抢婚,闹婚三步骤,圆寂的达赖喇嘛用塔葬,小孩或因病疾死亡的人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土葬,火葬,天葬

4、音乐特色;

藏族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歌舞音乐以及藏族的戏剧组成。

5、服饰:

藏装 

特点都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

男式藏袍多为黑、白两色,领围、袖口、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或绸子底边,古朴浑厚。

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的两种,夏秋两季的藏袍无袖。

里面多衬有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

6、饮食习惯:

藏族地区主产青稞、马铃薯,一般以青稞为主粮,炒熟后磨成的面粉叫“糌粑”。

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等,一日三餐都有糌粑。

(四)回族

1、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

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

回族有三大节日:

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

阿舒拉节、姑太节、云人节等

3、信仰禁忌:

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马骡、驴、狗、猛兽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类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烟(特别是草烟);

行为方面,禁止赌博、斗殴、奸淫盗窃、损人利已,遭受侵犯可反攻,开杀戮。

4、婚丧:

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

包括提亲,定茶,插花,娶亲、念“尼卡哈”及其他。

5、音乐特色:

主要属东亚乐系,部分属波斯阿拉伯乐系。

分为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

民歌是其民间音乐的主要部分。

按其体裁分类为:

山歌(花儿)、小调、劳动号子、宴席曲、叙事歌、儿歌等。

宗教音乐有招祷音调、咏经音调、礼拜音调和赞主音调4类.

6、服饰:

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未婚女子戴绿色的,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

以牛、羊为主,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医学,文学、哲学、音乐、书画

(五)苗族

1、分布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2、苗族名人宋祖英阿幼朵刘媛媛

3、苗族的禁忌

产忌:

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

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

踩干"

农事禁忌:

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丧葬禁忌:

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

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

改"

,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生活习俗禁忌: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

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六)侗族

1、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

所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

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

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

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3、宗教信仰及其禁忌:

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

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

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

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4、音乐特色:

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

5、饮食习惯:

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

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

6、文化及文学艺术:

主要是三江县侗族刺绣、侗族织锦。

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等流传最广

(七)蒙古族

1、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

打鬃节等。

鲁班节,白月,燃灯节。

其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

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

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火忌,水忌。

婚丧:

婚礼上都要举行拜火仪式,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葬礼简单,全家举哀和请喇嘛念经,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4、音乐特色:

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说唱形式的乌力格尔、叙事歌、好来宝等等。

音乐内容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八)布依族

1、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3、音乐特色:

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

有大歌、小歌大歌大调小调笔管歌等

4、饮食习惯:

闲时食二餐,农忙时食三餐的习惯。

每日主食多以大米为主。

5、文化艺术:

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九)壮族

1、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

有自己的文字,

有春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牛魂节、莫一大王节、中元节和霜降节。

达努节等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4、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女装为无领右襟,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男女都穿布鞋。

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7、文化艺术:

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十)维吾尔族

1、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动物血和已死的畜禽。

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不慎落地的饭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将拾起的饭粒再放进共用的盘中;

吃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习惯。

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

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

饮食习惯:

在饮食方面,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

6、文化艺术:

“刀郎文化”木卡姆,它包括英雄史诗、民间叙事诗、民歌、民间故事、寓言、谚语、民间弹唱等多种体裁和形式如《乌古斯传》《阿凡提的故事》

(十一)土家族

1、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

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平日忌讳将野死的雀鸟带回家中,不可端着碗在他人背后吃饭,使之"

背时"

禁食狗肉,未婚青年忌食猪的蹄叉叉,儿童忌食鸡爪和猪鼻,成年后忌食猪尾巴。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

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

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

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十二)彝族

1、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

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彝族的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两大类别。

4、服饰特点: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

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

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

(十三)满族

1、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满族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一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

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颁金节,上元节,添仓节,中元节等

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满族禁杀狗、吃狗肉、服狗皮,禁坐西炕,满族家祭中的禁忌有:

不许怀孕者、衣狗皮者、疯癫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头和肉必须送到高岗上,或撒到江河中。

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满族,满族人死后的幡纸,不挂在门上,而是放在死者的棺木头上死者出灵后,儿子儿媳要穿一百天重孝,称之大孝

满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

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男女老幼皆戴布兜兜,紧系腰腹,贴在胸前。

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

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

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剪纸,满戏等

(十四)乌孜别克族

1.乌孜别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2.民间乐器有“都塔尔”、“斜格乃”、“热瓦甫”等

3.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

“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4.民间体育:

击木\赛马\摔跤\叼羊\

5.乌孜别克人都会唱歌,民歌、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等形式多样。

6.乌孜别克族男女都喜欢戴小花帽,花帽为紫红、墨绿、黑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

(十五)高山族

1.高山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歌谣、神话、传说以及故事等,丰富多彩,古拙质朴。

2.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

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

3.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

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

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

丰年祭(邹人、鲁凯人、达悟人等,八月十五日)、

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

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达悟人的飞鱼祭,等等。

4.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

5.现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错并立的局面。

(十六)仡佬族

1、研究领域:

科学、采砂、冶炼、锻造、织染。

2、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

3、民族饮食:

主食玉米水稻

4、主要节日:

大年、三月三、清明节、端阳节。

5、禁忌:

所居不着地,忌关大门

(十七)瑶族

1、工艺:

蜡染、挑花

2、瑶族舞蹈:

长鼓舞、铜鼓舞是

3、抛花包是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

4、圣水豆腐酿是瑶家十八酿第一酿

5、“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著名的历史文献是《过山榜》

(十八)朝鲜族

1、喜欢穿素白色的服装的是朝鲜族

2、朝鲜族舞蹈是长鼓舞

3、《桔梗谣》、《阿里郎》是朝鲜族歌曲

4、《年轻的大力士》、《红松与人参》和《母子情深》是民谭主要的作品

5、顶瓮竞走是鲜族传统体育活动

6、打糕、明酒、伏与狗肉酱汤是朝鲜族食品

(十九)白族

1、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是白族艺术代表

2、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的是白族装束

3、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的是白族建筑

4.火把节、三月街是白族传统的节日.

(二十)黎族

1、黎族文学作品《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

2、黎族男子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的男子装束

妇女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的是黎族

3、牛日是黎族节日

(二十一)哈尼族

1、信仰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的是哈尼族

2、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

3、乐器有“巴乌”和“响蔑”

4、主要舞蹈是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

5、客人到家就请一碗“焖锅酒”的是哈尼族

(二十二)哈萨克族

1、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的是哈萨克族

2、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的是哈萨克族

3、风俗:

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的是哈萨克族;

客人辞行,主人要立即去马厩抚摩马的肚子的是哈萨克族

4、《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是哈萨克族的长诗;

《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是哈萨克族的史诗作品

(二十三)傣族

1、服饰:

男子穿无领对襟袖衫。

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的是傣族男子;

束发、穿筒裙和短衫的是傣族妇女

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3、舞蹈:

孔雀舞、象脚鼓舞、大鹏鸟舞、鹭鸶舞、花环舞、戛朵、蝴蝶舞、斗笠舞、腊条舞、十二马舞、戛喃燕是傣族

(二十四)水族

1、主要分布:

主要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等地区,少数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及滇黔交界处。

2、语言:

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3、水族地区广泛流行“活路头”生产习俗。

“活路头”是当地汉语方言土语,“译”为普通话是“干农活的领头人”

4、水族在农业生产中有明确的性别分工。

“女不犁田,男不插秧”是传统,谁若违反,会遭到非议。

5、主要乐器:

铜鼓和芦笙

6、手工艺术:

马尾绣,"

水家布"

,水族剪纸

7、服饰:

当地汉族服饰无明显差异。

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8、主要节日: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端节,又叫瓜节,水族人称之为“借端”,“借”就是水语“吃”的意思,与汉族的春节相似。

(二十五)佤族

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

3、生产:

种稻,养牲禽,养蜂

4、文学:

佤族历法——独特的“星月历”。

5、音乐:

敲木鼓

6、主要乐器:

木鼓

7、手工艺术:

木鼓

“拉木鼓”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二十六)拉祜族

以澜沧江为界的东、西这样两部分。

哈尼话,傣话。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至今大多数旱地仍然是刀耕火种,“种一山坡,收一箩箩”,不少人家经常流徙不定。

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神话、叙事诗、传说、故事、情歌、风俗歌以及谚语、谜语等。

常见的乐器有芦笙、巴乌和口弦.

擅长藤、竹编织,编织篾席、篾垫、背箩、盒、箱子、桌子、椅子等,

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

8、饮食习惯:

主食玉米,无种植蔬菜的习惯,山野之中的植物,只要无毒无怪味,则随手采来佐餐。

9、主要节日:

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

(二十七)纳西族

云南省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

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争议;

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

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

3、文学:

东巴文学

东巴文学,是祭司东巴用象形文字书写在经书中的文学作品。

东巴文学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

4、主要乐器:

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塞萧(直笛)、横笛、葫芦笙。

5、建筑:

形式有以下几种: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二十八)柯尔克孜族

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

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布。

2、主要乐器:

民间乐器亦很丰富,有考姆兹(三弦琴)、奥孜考姆兹(吹奏乐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却奥尔(牧笛)等。

3、手工艺术:

其中尤以刺绣、编织最为著名。

服饰:

4、主要节日:

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节日。

(二十九)锡伯族

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锡伯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萨满舞春》、《亚奇纳》、《猎歌》等,是流传至今的古老民歌,反映锡伯人祖先早期的渔猎生活

4、音乐;

锡伯族的音乐分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两部分。

戏剧音乐(锡伯族称秧嘎尔牧丹)又分为平调和越调两种

冬布尔,口弦

刺绣(刺荷包等)

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三十)塔塔尔族

1.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2.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3.塔塔尔族习惯于日食三餐:

中午为正餐,早晚为茶点

4.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

5.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6.塔塔尔族的主要节日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撒班”节(也称犁头节、犁铧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节”(犁头节)是一年一度的盛会,多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拔河、赛马、摔跤等群众性活动。

(三十一)保安族

1.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系,与东乡语比较接近。

2.保安族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豆类、洋芋、荞麦、胡麦、大黄芥和小辣芦等。

3.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5.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

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

6.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7.保安族的节日活动,除春节等几个传统节日外,几乎全部节日都属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

(三十二)俄罗斯族

1.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使用俄语俄文,使用斯拉夫基里尔字母,共有33个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2.俄罗斯族语言的特点是:

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种

3.俄罗斯族多信仰东正教,与国外的俄罗斯人的一样

4.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多为列巴俄式煎菜。

5.俄罗斯族实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但结婚须征得父母同意

6.主要有“复活节”、“圣诞节”、“旧历年”、“清明节”、“主领洗节”等。

(三十三)裕固族

1.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

西部裕固语(也称尧呼尔语),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汉语。

2.信奉喇嘛教。

3.裕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

4.丧葬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

5.分为东裕固语和西裕固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