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5460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Word下载.docx

”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

译为“(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鸿门宴》)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过秦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

”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句“而”连接“立”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关系。

(2)代词:

①第二人称,今译为:

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②近指代词,今译为:

此、这样。

①妪每谓予曰:

“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蚤缫而绪,蚤织而缕。

《种树郭橐驼传》

②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3)动词:

如同、像

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

(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小试牛刀

1、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连词,表假设,如果)

2、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递进,并且)

4、北救赵而西却秦(连词,表并列,不译)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连词,表承接,不译)

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连词,表因果,因而)

7、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目得,不译)

8、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却)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代词,你的)

2.何

“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

“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1)疑问代词

(2)疑问副词(3)复合虚词

(1)疑问代词。

什么、为什么、哪里。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伶官传序》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疑问副词。

怎么、这么、多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步出夏门行》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

梁惠王上》:

“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欧阳修《伶官传序》: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豫州今欲何至?

(疑问代词,什么)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疑问代词,为什么)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疑问代词,哪里)

4、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副词,多么)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多么)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3.乎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

“乎”是“呼”的本字。

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

吐气。

(1)语气词

(2)介词(3)形容词、副词词尾

1)语气词:

①表疑问语气②反问。

吗、呢。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2)介词。

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跟。

今虽死乎此(《捕蛇者说》)

(3)形容词、副词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庖丁解牛》)

1、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揣测语气)

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表反问语气)

3、技盖至此乎?

(表疑问语气)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商量语气)

5、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表反问语气)

6、欲安所归乎?

7、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感叹语气)

8、吾尝疑乎是(介词,对)

9、伤乎矢也(介词,被)

10、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

11、幽独处乎山中。

(介词,在)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词尾,“然”、“地”)

13、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词尾,“然”、“地”)

4.乃

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1)代词用法

(2)副词用法(3)连词用法(4)复合虚词

(1)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副词。

就、就是、正是。

嬴乃夷门报关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却、竟、反而、只。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连词:

①于是、就、这才、才。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1、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称代词,你们的)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有、仅有)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反而)

4、良乃入,具告沛公(连词,于是、便)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是)

6、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

7、今君乃亡赵走燕(副词,竟然)

5.其

“其”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簸箕,它的甲骨文就是簸箕的样子。

后来,假借为第三人称已,先秦已有用例。

后造“箕”,表簸箕的意思。

(1)代词用法

(2)副词用法(3)连词用法(4)助词用法(5)复合虚词

(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

②指示代词。

那,那里,其中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①表揣测、测度语气。

大概、恐怕。

②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

可要、还要。

③表反问语气。

难道。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③其可怪也欤。

①表假设。

假如、如果。

②表选择。

或者、还是。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5)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1、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那个)

2、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3、秦王恐其破璧(第三人称代词,他)

4、品其名位(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5、亦各言其志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6、今操得荆州,奄有其

地。

(指示代词,那个)

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8、安陵君其许寡人(副词,表祈使)

9、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表揣测)

1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问2)

1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连词,表假设)

13、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反问)

14、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连词,表选择)

1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

15、霰雪纷其无垠兮(助词,补充音节,无义)

6、且

“其”析形不一,一说是“祖”的本字,一说是盛祭肉的器具,一说是草席。

在古代主要是假借为虚词,先秦已有用例。

(1)副词用法

(2)连词用法

(1)副词。

①将、将要。

②暂且、姑且。

①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①表并列。

一边……一边……②表递进。

而且,并且。

③表让步。

尚且、还、况且。

①先生仓猝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中山狼传》)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并且)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

3、示赵弱且怯也(又)

4、且秦强而赵弱。

(况且、再说)

5、且战且退(边…边…)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况且)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又)

8、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7.若

“若”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

顺从,由此引申“像”“好像”如《促织》“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假借作虚词,先秦已有用例。

(1)代词用法

(2)连词用法(3)复合虚词

(1)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这、这样。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这样记着我,希望你不久就来接我。

)《孔雀东南飞》

如果。

②表选择。

或、或者。

③表提起至于

①若以郑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高帝纪》)

③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

1、若入前为寿。

(你)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

3、予我千金,吾生若(你们)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象)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假如)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假如)

8.所

“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

其形旁“斤”,甲骨文作“·

”像斧子一类工具,一般用于砍伐树木。

“所”的本义是“伐木声”。

假借为虚词。

(1)助词用法

(2)名词用法(3)复合虚词

(1)助词。

①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②“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2)名词。

处所,地方。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招待所”“拘留所”|“厕所”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所在之处,处所。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

9.为

“为”的构形爲的本义是母猴。

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假借为“伪”。

做,作,干,搞,动词。

(1)介词用法

(2)助词用法(3)动词用法(4)复合虚词

(1)介词。

①替、给。

②对、向。

③为了、因为。

④被(wé

i)。

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2)语气助词:

(wé

i)呢。

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

何辞为?

(《鸿门宴》)

(3)动词。

①出。

②成为。

③担任。

④是(wé

⑤认为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

《记王忠肃公翱事》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⑤窃为大王不取也!

【何为】介词“为”与疑问代词“何”,组成的代词性固定结构,表示询问或反问,一般做状语,可译为“为什么”、“因为什么”、“为了什么”

①人或问之:

“何为泣也”——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哭呀?

②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许行》)

——为什么匆匆忙忙地与各种工匠作交易呢

【以为】动词“为”与动词“以”,组成动词性固定结构,表示让人做某事或担任某个职务。

可译为“任用……为(做)”,“认为……是”。

①卒以为将——终于任命他为将军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亡在外。

1、令秦武阳为副(动词,做)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是)

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动词,演奏)

4、余既为此志(动词,写)

5、为国以礼(动词,治理)

6、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动词,成为)

7、轩东故尝为厨(动词,作为,是)

8、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动词,是)

9、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介词,被)

10、为一击缶(介词,给)

11、公为我献之(介词,替)

12、持其踵为之泣(介词,向,对)

1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介词,因为)

14、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

16、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语气词,呢)

1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介词,为,为了)

10.焉

本义阐析: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

焉鸟。

《说文》:

“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

”《段注》:

“今未审何鸟也。

自借为助词,而本义废矣。

”假借为虚词,先秦已有用例。

(1)代词用法

(2)助词用法(3)兼词用法

①他(它),他(它)们。

②表疑问。

什么、怎么、哪里。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2)助词:

①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了”、“啊”、“呢”。

②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地”。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3)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②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②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知识联想:

兼词“诸”——是“之于”的意思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焉用在句末作代词,语气助词或兼词时,有时会混淆。

1、看位置。

疑问句首是疑问代词(焉辟害?

疑问句末则是疑问语气(君何患焉?

句末动宾短语或不及物动词后是表陈述语气(余有叹焉)

句末不及物动词后也可能是兼词(虢叔死焉)

句末及物动词后是代词(犹且从师而问焉)

2、看呼应。

疑问语气助词,与“何”相呼应。

3、看留删。

陈述句末,能删是语气助词,不能则是代词或兼词。

例句: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

②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

儒林列传》)

③青麻头伏焉。

三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用法是否相同?

要根据具体语境判别。

“吴之民方痛心焉。

”句译为“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

“焉是“痛恨”的宾语,因此“焉”是代词,相当于“之”。

如果作语气助词讲,“痛恨”就少了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

如果作兼词讲,更讲不通。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句“缺”的内容应该是“六艺”,“缺”不需要带宾语,因此,“焉”是陈述语气词。

“青麻头伏焉。

”句译为“青麻头伏在那里”,“焉”用在动词“伏”的后面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

“焉”相当于“于此”,是兼词,如果不作兼词讲,那么句子结构就不完整。

1、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2、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他们)

3、割鸡焉用牛刀(怎么)

4、则牛羊何择焉(句末语气词)

5、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兼词,于之,对此)

6、于我心有戚戚焉(词尾,相当于“然”)

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句中,表停顿)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11.也

邨cūn同“村”。

的本字。

羹魁柄)像蛇形,本义早已消失,假借作语气词,用法灵活多样。

(1)助词用法

(2)复合虚词

(1)语气助词:

①表判断语气,一般可不译。

②表肯定语气,可不译或译为“了”。

③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④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⑤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不译。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③谁得而族灭也?

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

②岂独伶人也哉!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

相当于“啊”、“呀”。

《史记·

太史公自序》:

“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表判断)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表停顿)

3、余固笑而不信也(表陈述)

4、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表疑问)

5、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表感叹)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停顿)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

8、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

9、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表反问)

10、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表祈使)

12.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

(1)介词用法

(2)连词用法

(3)副词用法

(4)复合虚词

(1)介词:

①把、拿。

②用。

③凭借、靠。

④凭……身份。

⑤因、由于。

⑥按照、依据。

⑦在、从。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⑤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⑥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⑦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

难点:

以用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或“由于”时,有的是介词,有的是连词,较难辨别。

①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耶?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①句中的“以”用在单句中,是表原因的介词,和“一壁之故”组成介宾短语作“欺”的状语。

②句中的“以”用在复句中,和“不知忠臣之分”组成表示原因的分句,“以”和后一分句的“故”相关联,“以”是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