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4246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才的唯一核心素养:

创造能力。

西方:

哲学=爱智慧。

中国:

哲(喆)学=智慧学。

学习哲学,深入地思考问题,能培养智慧。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知识的解释:

(1)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2)指学术、文化和学问。

知识=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墨子提出求知的三种方式:

视知、闻知、说知。

陶行知提出:

小先生制。

美国国家教育实验室实验证明:

教别人学习是巩固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2.什么是教学

教=孝(孝心;

教能)+攵(攴)。

攴:

手持教鞭。

学=學。

教(jià

o)学:

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授人以鱼。

教(jiāo)学:

教(jiāo)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

主要传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授人以渔。

新课程改革:

只要把教的读音读成jiāo就OK了。

3.什么是知识教学

知识由是理论和实验构成的。

理论是由概念和规律构成的。

规律是概念之间的关系。

所有实验中涉及到理论(概念或规律)

概念(生词、术语)是知识的主体。

知识教学即关于概念的教学、关于规律的教学、关于实验的教学。

4.如何做好知识教学

教学流程:

现象→实验(模拟实验)→作图→定义(文字内涵)→意义(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公式→单位→测量→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才是深度教与学。

【教学策略】学科教学之育人深度:

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1.育人先育心

这个心也是指的在囟门下面中枢神经之心。

育人先洗脑。

先脑先洗耳。

洗耳恭听→洗耳敬听。

洗耳办法:

讲学生爱听的话。

洞察学生的渴望。

知晓学生精神上的痛点。

2.改变一个人的教育规律

• 

→改变他的胆识

→改变他的认识

→改变他的情感

→改变他的心念

→改变他的技能

→改变他的行为

→改变他的习惯

→改变他的性格

→改变他的命运。

3.如何引导教师自我教育

好教师的专业标准:

好教师=天赋·

师德·

技能·

工夫。

要培养出杰出学生,先得有杰出教师。

杰出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

杨德发:

杰出教师=教书匠(10%)+读书匠(10%)+写书匠(10%)+售书匠(70%)。

好教师是一个擅长自学的人。

好教师是终生学习的带头人。

好教师是自己的培训师。

好教师如何实现人生自由?

对自己的要求高于校长、主任对自己的要求,可以校内自由行动。

谁最了解您?

您自己!

您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把自己教育成好教师、杰出教师!

4.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创造者!

培养创客!

培养自学能力极强的人!

培养创新能力极强的人!

 

【教学策略】乡村教师如何培育学生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习惯

面向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

所谓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而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

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竞争,已归结为信息能力的竞争。

一、信息意识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

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

它包括三个层面:

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及信息技能,其中信息意识是核心。

信息意识是指人脑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和反映。

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它决定人们的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

信息意识形式有两种:

一是被动接受状态,二是自觉活跃状态。

前者指人们从社会的信息环境中被动地接受事先未料及的信息;

后者指信息意识的觉醒状态,它促使人们制订信息活动计划,主动关心和了解各种变化,并做出相应的选择。

信息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

能敏锐地捕捉信息,并善于“人弃我取”、“人未觉而我先觉”。

(2)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

对信息的关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张照片,一个数据,甚至一种自然现象都可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3)对信息的价值具有判断力和洞察力。

能在错综复杂、混乱无序的众多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识别和选择正确的信息。

案例:

日本石油设备生产商

二、培育乡村学生信息意识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可利用的三大战略资源。

农业社会,人们主要利用的是物质资源;

工业革命时代,人们充分利用了物质和能量资源;

而今,人们同时利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三项资源。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谁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掌握了事物的主动权。

具有强烈信息意识往往能在关键时候取得主导权。

调查数据分析:

城乡学生在信息素养上的差距?

乡村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利用电脑和手机等类似媒介,学生主要干什么?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信息意识,将会把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终生受益。

三、培育乡村学生信息意识的策略

1.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根本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的努力会作出达到惊人的程度,自主性学习就要培养学生自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

兴趣就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巨大动力。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

如何依靠信息技术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有趣?

举例:

如何用信息技术展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轨迹。

2.良好的环境培育学生信息意识的土壤

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指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对于乡村学生来说,硬环境相对落后一些,但又很难改变。

软环境主要指信息技术氛围,对于乡村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我们重点放在软环境的改变上,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的气息。

软环境构建的建议如下:

其一,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文件资料都可以用文件发送的方式或者发图片文件的长传或者下载以及XX云盘的下载等,让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基础。

其二,鼓励学生经营QQ空间、微博等个人网络空间,并引导学生使用,可将学习生活中的心得或困惑写下来,与并与之交流。

其三,经常和学生通过QQ、Email、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布置作业等。

通过这些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沟通障碍。

3.正确的需求是激活信息意识的动力

信息意识强弱表现在对信息需求的迫切性上,信息需求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对信息获取方式的需求。

信息需求量较大的学生,由于获取和吸收了更多的信息,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而队这些新想法加以证实或深入研究,就需要更多的信息。

相反,信息需求量较小的学生,往往不容易吸收信息,难以产生新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信息需求最终丧失。

在教学中要注意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并确定信息需求。

通过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有助于满足自己的需求,旨在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如制定一个旅游计划,旨在让学生体会根据自己需求搜集信息。

4.积极的活动是形成学生信息意识的载体

活动是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

单纯的说教,最多能保留20%的信息,但是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最多能保留90%的信息。

通过各种主题探究活动,形成任务驱动,即在课堂中为学生确定一个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

确定目标时要注意科学性,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目标,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要让目标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又必须是经过努力达到的,让学生在学习中“跳一跳,摘苹果”。

活动建议:

活动法可以分为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

任务驱动的活动法,就是通过不断地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求知识,发现知识。

并从中学会自主搜索信息,自主辨析信息的能力,以满足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根据学科性质及学生年龄特征,设计一个活动,诸如“我的家乡”。

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源、对信息的筛选、信息成本估算、信息表达及信息加工等(如果是低年级,要求会适当降低)。

5.积极的评价是激励信息意识的手段

激励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不断前进。

在培育学生信息技术意识中如何做好积极评价导向(即评价什么)?

在评价方式上能不能运用到信息技术?

(1)评价内容

在评价过程中不在于评价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而在于学生观察、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

(2)评价方式

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媒体,如QQ(群)、微信(群)等,还可以将评价方式多样化,如利用好QQ表情、微信表情,图片,动图,或者发红包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激励效果。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反思与超越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就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被列入国家的战略教育主题。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解决这一战略主题的不二选择。

各地教育教学改革都因此把重心聚焦于课堂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有效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学?

当前实施有效教学究竟要从哪里切入?

为了引领有效教学的健康发展,当前“有效教学”研究和实践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有效性与道德性两对关系,同时还要从教学目的观和教学质量观重建的高度反思和检讨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本课程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解答,为一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引领。

课程意义

1.永恒性

①“吾生而有涯而知而无涯”,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

②有效性是学校教育的本源问题,基本特征、隐性标识;

③所有的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追求有效、更加有效。

2.时代性

①课程改革:

“课改”→“改课”;

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

③有效教学:

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1.情意维度

①关注、兴趣

②意识、责任

2.认识维度

①全面性、系统性

②本质性、深刻性

3.实践维度

①学以致用

②反思提升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模式

关于教学过程,需要从整体上和发展上进行一些研究。

从整体上和发展上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四层:

一是从学生进入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为止,这一整个过程是一个总的教学过程,为叙述方便起见,可以简称为第一教学过程。

二是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这又是一个教学过程,可以简称为第二教学过程。

三是一门课程中的—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可以叫做第三教学过程。

四是一点知识(如一个公式、定理、定律或法则之类)或一课书的教学过程,可以叫做第四教学过程。

这四层教学过程,一层包含一层;

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一层从属于一层,即第四教学过程从属于第三教学过程,第三教学过程从属于第二教学过程,第二教学过程又从属于第一教学过程。

在研究教学过程时,人们常把第四教学过程当做一个“细胞”来进行分析,并着重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认识过程。

这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但是,第四教学过程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长河”中小小的一段;

而且这一小段教学过程由于它在整个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始终如一、定型不变的。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是孤立地、静止地考虑第四教学过程和安排这一教学过程的方法步骤,而不把这一教学过程当作第一、第二、第三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对待,那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步骤“单一化”,以至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个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中就存在着这种课堂教学过程“单一化”、从小学到大学“一个模式”的弊病。

这样,不仅教学的直接效果不好,而且严重地妨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聪明才智的发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突破第四教学过程的局限,从整体上和发展上对第一、第二、第三以至第四教学过程逐层地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教学风格】涓流婉转,海阔鱼跃——邓偲娟老师“大写意语文”教学风格论

陶行知曾说:

“儿童社会要充满简单之美。

”我常想,怎么样的美才是简单之美呢?

我从小学过一些中国水墨画,中国水墨画素来崇尚简约之美,简单。

儿童的世界不也是这样吗?

就应该是清简如“画”,就应该在简约中丰富!

回到语文教学。

多年来,“加法思维”让语文成了一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语文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为何不能“简简单单教语文”?

为何不能简简单单地教生活?

大道至简啊!

语文教学之大道,应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

无形体现的是教学的艺术性,有形遵循的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性。

“大写意语文”就是本着“让学习成为孩子童年最快乐的音符”这一宗旨,执着探索,形成的简约、灵动的教学风格,是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无法,进而进入教与学的自由之境。

一、如何理解“教育”这个宏大命题?

在我眼中,“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自由。

我们每天都在谈教育、实施教育,可什么是教育呢?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接受过教育,似乎都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

中外许多名人也都曾经对“什么是教育”发表过自己的见解。

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康德的观点是:

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称:

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不同的人,不同的说法,但仔细读来,我们却能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

鲁迅的“理解、指导、解放”,康德的“平等自由、共同探究”,官方组织的“保障……的自由”,这些语句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教育追求的是自由,个体生命的自由。

二、如何理解“生命教育”?

既然教育的真谛追求的是生命成长的自由,我们提倡“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

“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校教育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来,使教育教学真正地成为人的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促进学生的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自我实践。

以往我们偏重知识教学,师生关系是围绕着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使得教师与学生成为相互利用、互相占有、互相控制的对象,教师与学生作为完整的精神整体的人格相遇都不复存在,师生关系便失去了教育意义。

而事实上,课程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着学生的活动以及经验的增长。

因此我认为作为生命教学的基本承载体——课堂也应该是生活化的。

而生活化的课堂就应该把游戏的、实用的、审美的、科学的这四类感性的活动方式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优化组合,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创造等素质都置于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实现其发展的全面性。

【行动研究】徐老师带你读懂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职场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以“课题组”为形式的“大课题”而言,“小课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聚焦个体。

与“大课题”的团队研究性质不同,小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个体的,由教师个体独自承担申报、研究、结题等工作。

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

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个体是研究的主角,是研究的真正实践者。

第二,着眼微观。

与“大课题”研究每每关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取向不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某一问题、某种现象、某个想法。

同时,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灵活的,研究成果也是形式多样的。

可以说,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思维“孵化器”。

第三,周期较短。

“大课题”研究往往有一张明确的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时间表,一般需要一年或几年时间,而小课题研究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慢则几个月,快则十几天便可完成。

第四,倾向平民。

小课题申报不受教师职务、职称、教龄等限制,是面向全体教师的。

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愿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可随时向学校申请立项,进行研究。

小课题研究消除了课题研究的“专利权”及神秘面纱,彻底实现了研究的平民化,使得“人人可做”、“时时可做”、“处处可做”成为现实。

【行动研究】听徐老师说说小课题研究如何选题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教师因问题而提出研究方案,在实践中检验方案,因问题的解决而结束研究的研究模式,具有情境性和随机性,因此小课题研究的运作模式也体现出灵活性和便捷性。

——申报随时。

小课题研究规定,教师只要有问题想要解决,并且这些问题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可以随时向学校教科室提出课题申报。

学校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中的42位成员对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并在学校教科室进行立项备案,教师的小课题就成功立项。

——方案简洁。

在保证有问题、有分析、有主题、有策略的前提下,小课题研究方案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文本式的,也可以是表格式的。

——结题自由。

小课题研究起于问题的发现,止于问题的解决。

教师只要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已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便可向学校教科室提出结题申请。

学校教科室将多个结题时间趋近的课题汇总后,统一向县教研室提出申请。

县教研室视全县申请情况,协调统一安排县小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及县小课题评审小组成员,配合学校进行现场结题鉴定。

——成果多元。

除了常规的研究报告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可以是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课堂教学光盘、课件、自制教具等。

同时,它可以是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

【行动研究】重视成果表述,让小课题有“里”有“面”

中小学教师在完成对某一个微型课题的研究之后,就要对整个研究过程作一个全面的回顾总结,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材料,即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

它的主要文字形式有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和教学日志三种。

一、教育叙事——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

(一)教育叙事的概念所谓叙事就是讲故事。

作为教育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形式,教育叙事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以及经历的教育场景和教育情景。

包括教师撰写的个人传记、经验总结等。

这种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生动地再现了教师的经验世界,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诉求在于,它不只是关注教育的理与逻辑,而且关注教育的事与情节。

它强调与教育经验的联系,希望直接呈现教育故事的内在情节,充分体现教育生活的情趣。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1.亲历性教育叙事的内容是研究者已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事情。

教育叙事尤其关注教师的生活体验和实践价值。

2.生动性教育叙事往往将教育生活还原为教育冲突,把教育场景、教育事件情节化、故事化,对事件、人物、环境和情景的描述总是显示或暗示了某种矛盾和冲突。

这种冲突越宏大,越深刻,越不可调和,故事就越可读,越动听,越感人。

3.典型性教育叙事讲的是特别的人或特别的事件,这种特别反映了教育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凸显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叙事不能记成流水账,而是挖掘教育实践中的典型事件,记述有场景、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三)教育叙事的类型教育叙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

从叙事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叙事、群体叙事、自我叙事、他者叙事;

从写作方式上来分,教育叙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叙议式所谓叙议式叙事,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

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写作最基本的写作形式。

2.反思式所谓反思式叙事,就是在叙述教育教学过程后反思自己的做法,这是教育教学叙事的另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作者正是在反思中提高了认识,读者也正是在反思中受到启发。

3.陈述式所谓陈述式叙事,就是用叙述的笔法,客观地描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虽然其中含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反思,但总的来说不过多地加以评论,让读者自己从客观陈述的事实中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4.比较式所谓比较式叙事,就是将两种或几种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期得到启发或明辨是非。

比较有自己与自己教育教学的纵向比较,也有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别人的教育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