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3285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doc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

李秀娟

我校在进行《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以小组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创设了“创新教学”课堂教学形态,具体步骤是: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平台,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自主学习、课前提问;然后组内学习交流讨论;接着组际汇报、互帮互学;最后小结评议、收放有度。

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

1.激发学习动机、兴趣、热情。

教学课例表明,学生通过与别人共同学习和与他人交谈,比通过单独学习和单独思考更容易保持学习中的兴趣。

这是确实的,尽管确有些人更愿意单独学习,

而另一些人更喜欢跟其他人一起学习。

学生的表现欲由此增强。

教师的热情也因此被调动。

2.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老师引导得法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学,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质疑教材提出问题或者思考问题,使任课教师明白哪些是学生无法理解或者理解有偏差的问题,需要重点讲解引导,这即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减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课堂上40分钟的效益推到最高。

3.体现自检与他检。

自检是学生自我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他检是教师和他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

小组活动中,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想法,通过对照鉴别,检验自己和他人学习的正误。

而自检与他检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4.利于相互学习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学生之间进行的同龄人交流越来越少。

根据学者的调查和我们自己的观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

教师设置的小组合作一般必须通过群体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结果的活动,这可以使他们更多的与同龄人接触,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运用智慧和发挥能力去努力获取结果。

这种不着痕迹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将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为人处事方式,把合作变为一种能力。

同时,最佳的讨论产生于地位平等的人们之中,学生讨论小组之所以能比官方指导的讨论更有成效。

5.锻炼言语表达的能力。

(这是我们学校最为欠缺的)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言语的交际功能进一步加强。

为了互相交流感知与见解,学生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又要寻找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而可以促进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并进而更新思维方式。

有些较内向,胆小的学生从来不敢在课堂中举手发言,但是在小组内她却能滔滔不绝。

说的好的时候,组员会推荐她发言,这样无形中也逼迫她必须得说。

当然这时她已经有足够的把握了,她就能说得比较自信。

这样她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教学形式是没有瑕疵的,伴随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对小组讨论学习方式产生了误解,将这种教学方式等同于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作为衡量新课程教学与传统型课程的标准,认为课堂教学中若没有小组讨论,就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我们平时自己的课堂上,或者其它公开课上,都出现过这种小组讨论失败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形式轻实质

在开展小组合作前,教师对小组成员应担负的角色也没有定位,缺乏明确的分工。

学生不知道怎样合作,以为只要说了话就算是合作了,表面上看来非常有课堂气氛,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为讨论而讨论,难得深入。

我在听课时,经常看见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究其原因,有的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怎样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也就是提前培养意识不到位。

2.学生分工的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如在听一节王芳《最后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内分人物探究,但坐在我前面的几个学生到别的组完成,还只进行了三分之二,因为段落分工不清楚。

3.参与度的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凡是听过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

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讨论主题的随意性、宽泛性。

因为新课标强调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在组织学生合作时,一般很少根据课文确定中心讨论的主题,仅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看过文章的感受。

每个人对文本的阅读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谈阅读感受”这种话题确实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但将其用于学生间小组合作讨论就显得问题大而空,讨论的实效性太差。

5.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

我们老师上课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一会儿,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她在安排课堂讨论时忽视了合作之前学生的充分思考准备,尤其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让学生进入合作交流状态。

合作就难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尽管该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示、暗示、牵引,但他们还是很难跟上节奏,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完全是因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造成的。

6.忽视点评和总结。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很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他们没有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也没有倾听同学的发言,更没有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

在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用一两句话点评,及时给予肯定。

然而现在开放性的教学强调没有标准答案,对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使很多老师除了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象征性的表扬之后,并不对其进行点评。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意见相左或者对他人见解有疑问的同学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态度越来越冷淡,仅注重于自己的思考。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恰当分组,选择组长

(1)小组构成:

小组规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成。

可以临时性同桌的两人,也可以四人、五人。

规模尽量不宜过大,因为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到限制,一些成员可能干脆被动听取,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

根据咱们国家的学生座位习惯,一般都是“秧田”式,所以比较方便的小组规模一般是四人,达四人以上(以5人为宜)可作角色分工。

角色包括以下几种:

主持人:

负责召集,小组讨论情况小结

记录员:

记录组员发言要点,编写小组报告;

检查者:

负责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发言人:

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组成的小组及角色分工每隔一段时间后(一般4~8周)作必要的调整,以扩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范围,避免消极小团体的出现。

分好组后,还必须选择一位比较优秀的组长:

(2)组长的基本条件:

首先是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

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

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

(3)选择组长的方式:

应避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应当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

在选择之前,教师可以公布挑选组长的标准。

由于有自愿建组作前提,公举组长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选出的组长较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2.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前,教师必须先设计好讨论交流的主题(或中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讨论的空间。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小组合作。

适宜于小组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来拓展思路的“开放性问题”。

(2)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聚焦性问题”。

(3)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集体性作业”,这主要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个人不足以完成,需要进行分工合作。

只有当任务成为学生的真正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进行真正的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可能在自然情境中自觉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讨论。

3.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

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我们前面提到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的也就是没有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4.学会讨论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吸纳与宽容、欣赏与质疑。

所以在小组合作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讨论交流的能力。

(1)学会表达

重视交往技法的训练和培养。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在交往中积累的经验也大相径庭,因而他们在小组学习中的交往技法的基础就必然显得悬殊。

为了排除交往障碍,促使学生在小组中能顺利地交谈,教师应当悉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交往技法:

A能整理自己的意见,并敢于、善于在小组中表述出要点。

(先想好后表达,作有准备的发言,不东拉西扯,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尽量在规定恰当的讨论时间内说完,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逼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

B当能积极发言后,注意约束“独白”热情。

C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

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D在讨论的后阶段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总结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向其它小组或全班汇报,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2)学会倾听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

在讨论中,教师要要求学生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会倾听的学生。

A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

B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适当作笔记),多从汲取的角度,从积极意义上作评价;

C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D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同时又要能坚持自己的正确的意见,为自己的观念辩护,对不同观点作归纳、补充与小结。

E鼓励交往伙伴发表意见,对他人的缺陷(如说话结巴,或者思维反应比

较慢等)保持耐心,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