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30115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1显微镜的构造2显微镜的使用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转动,使对准通光孔;

转动,把一个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直到可以看到的视野③观察④

1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原物体的。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若光线较强,则选用和。

4显微镜最重要的部件是。

1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

2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净、滴、取、盖(避免出现气泡)、染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

、、、叶绿体和液泡等。

其中起支持保护作用的是。

1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

、。

它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细胞的生活

1细胞生活所需的物质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无机物水、无机盐、氧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

化学能——生命活动动力

1细胞的生活需要和。

2细胞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

它能让进入细胞,把挡在细胞外面。

3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

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

1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被称为染色体。

3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1细胞中被称为遗传信息库的是。

2染色体是由和共同组成的。

3决定性状的小的DNA片段是。

4细胞是、和的统一体。

1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2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1生物体能由小长大,是和

的结果。

2细胞分裂的过程是

新老细胞中的是一样的。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1细胞分化成组织

2组织形成器官

3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包括、

、、。

2细胞分化是指。

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

1动、植物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开始的。

2分生组织的细胞,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具有。

1常见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结构单细胞)

运动、呼吸、摄食、排泄、应激性

3单细胞生物的结构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在制作观察草履虫的装片时,从草履虫培养液的吸一滴培养液。

2草履虫依靠的摆动而旋转前进。

依靠进行呼吸。

3与草履虫的消化有关的结构有

病毒

1病毒的发现

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电子显微镜的使用

2病毒的种类

3病毒的结构

4病毒生命活动特征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用才能观察到病毒。

2根据病毒寄主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

三大类。

3病毒是由外壳和内部的组成。

它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

主要特征生活环境作用

常见种类:

衣藻、水绵、海带、紫菜、石莼、石花菜、裙带菜、鹿角菜、马尾藻

2苔藓植物

墙藓、葫芦藓、地钱

3蕨类植物

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满江红、胎生狗脊

植物类群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主要特征

生活环境

作用

常见种类

繁殖方式

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裸落,无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1在标注线后写出所示结构的名称

2种子中的主要部分是,它是由

四个部分共同构成的。

被子植物的一生

种子的萌发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探究过程

2探究结论水分、温度、空气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完整的活的胚、寿命、休眠

3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根胚轴伸长胚芽---茎叶

1一定时间后观察下表各实验装置,现象如何?

1号

2号

3号

4号

空气

充足

浸没

温度

室温

1℃

现象

该实验设立了个对照组,分别是.

结论是。

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

2芽的发育

3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水根尖成熟区细胞从土壤吸收

无机盐

有机物由叶的光合作用制造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根的生长要靠增加细胞数量,及体积增大。

2枝条是由发育而来的。

3植物的生长需要量最多无机盐是、

和无机盐。

4根尖自上而下包括、、、四区。

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

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

2受精的过程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子房壁——果皮

胚珠珠被—种皮果实

受精卵—胚

1花的各部分结构中,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直接有关的结构是。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连线雄蕊胚

子房种子

胚珠果实

受精卵凋落

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

1植物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成熟区细胞壁薄、质少、液泡大,有根毛

2水分由导管自下而上运输

3茎的结构

1写出各标住线所示结构的名称。

2茎的主要结构是

,它是由

、、

三部分组成,不能进行加粗生长的植物茎中没有。

3运输水分无机盐的是,运输有机物的是。

两者的区别是。

1植物的蒸腾作用大量失水

(1)观察叶片的结构

练习徒手切片

叶片的结构

(2)蒸腾失水的途径

(3)蒸腾作用的意义

3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写出各标号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有。

3图二所示结构处于状态。

有机物的制造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实验步骤

暗处理、局部遮光、光照、酒精脱色、清洗、滴碘检验、结果及分析

(2)原理和结论

如图所示两装置,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后,光照数小时,再进行系列处理后,滴碘,结果是甲叶,乙叶。

原因是。

1有机物构建植物体

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

①概念②公式③意义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1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有氧呼吸必须在细胞质中的里进行。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平衡。

碳氧平衡

1光合作用的概念

2光合作用的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

叶绿体

3光合作用的意义

4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比较项目

光和作用

呼吸作用

部位

条件

原料

产物

能量转变

联系

 

七年级地理复习资料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

由赤道(0°

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

由本初子午线(0°

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

W、160°

E组成的经线圈。

W以西到160°

E属于西半球(大于20°

W或大于160°

E)

W以东到160°

E属于东半球(小于20°

W或小于160°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

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66.5°

N--90°

N)、北温带(23.5°

N--66.5°

N)、热带(23.5°

N--23.5°

S)、南温带(23.5°

S--66.5°

S)、南寒带(66.5°

S--90°

S)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

--30°

中纬:

30°

--60°

高纬:

60°

--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

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

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

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

两极地区(寒带气候);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特点:

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

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③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④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⑤基督教——教堂;

伊斯兰教——清真寺;

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附:

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

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

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

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

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

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牛耕:

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内容是: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1)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

遭遇骚:

忧愁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