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辽宁省辽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解析辽宁省辽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辽宁省辽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样之意有关。
B.随芦从外到里体现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C.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样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
D.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葫芦专家也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用归纳法进行论证。
B.作者引用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内容,意在表明葫芦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
C.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对葫芦文化的重视,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第四段援引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怀有热爱之情。
B.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要求同存异,就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用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文化载体而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D.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答案】1.C2.D3.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葫芦源自非洲”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用归纳法进行论证”错,应为“用演绎法进行论证”。
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演绎法则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B项,“意在表明葫芦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错,应为意在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
C项,“民间交流引起了……导致葫芦文化……”分析有误,原文的意思是“葫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有利于加强民间交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扩大范围,应为“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某些事物”。
B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为“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D项,“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于文无据。
原文为“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
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故选C。
书房
梁实秋
书房,多么典雅的一个名词!
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个书香人家。
书香是与铜臭相对的。
某实书未必香,铜亦未必臭。
周彝商鼎,古色斑斓,终日摩挲亦不觉其臭,铸成钱币才沾染市侩味,可是不复流通的布帛刀错又常为高人赏玩之资。
书之所以为香,大概是指松烟油墨印上了毛边连史,从不大通风的书房里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兰薰,也不是霉烂馊臭,是一股混合的难以形容的怪味。
这种怪味只有书房里才有,而只有士大夫家才有书房。
书香人家之得名大概因为这。
寒窗之下苦读的学子多半是没有书房的,囊萤凿壁的就更不用说。
所以对于寒苦的读书人,书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豪华神仙世界。
伊士珍《琅嬛记》:
“张华游于洞宫,遇一人引至一处。
别是天地,每室各有奇书,华历观诸室书,皆汉以前事,多所未闻者,问其地,曰:
‘琅嬛福地也。
’”这是一位读书人希求冥想一个理想的读书之所,乃托之于神仙梦境。
其实除了赤贫的人饔飱不继谈不到书房外,一般的读书人,如果肯要一个书房,还是可以好好布置出一个来的。
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
书房的用途是庋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不是用以公开展览借以骄人的。
“丈夫拥有万卷书,何假南面百城!
”这种话好像是很潇洒而狂傲,其实是心尚未安无可奈何的解嘲语,徒见其不丈夫。
书房不在大,亦不在设备佳,适合自己的需要便是。
局促在几尺宽的走廊一角,只要放得下一张书桌,依然可以作为一个读书写作的工厂,大量出货。
光线要好,空气要流通,红袖添香是不必要的,既没有香,“素腕举,红袖长”反倒会令人心有别注。
书房的大小好坏,和一个读书写作的成绩之多少高低,往往不成比例。
有好多著名作品是在监狱里写的。
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楬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邱相连,是单独的一栋。
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
《太平清话》:
“李德茂环积坟籍,名曰书城。
”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榻木庐相比。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
小小的一幅横额是沈尹默写的。
是北平式的平房,书房占据了里院上房三间,两明一暗。
里面一间是知堂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偶然也延客品茗,几净窗明,一尘不染。
书桌上文房四宝井然有致。
外面两间像是书库,约有十个八个书架立在中间,图书中西兼备,日文书数量很大。
闻一多的书房,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一样,充实、有趣而乱。
他的书全是中文书,而且几乎全是线装书。
在青岛的时候,他仿效青岛大学图书馆庋藏中文图书的办法,给成套的中文书装制蓝布面,用白粉写上宋体字的书名,直立在书架上。
这样的装备应该是很整齐可观,但是主人要做考证,东一部西一部的图书便要从书架上取下来参加獭祭的行列了,其结果是短榻上、地板上都是书。
唯一的一把木根雕制的太师椅上,全都是书。
那把太师椅玲珑硬邦邦的,可以入画,不宜坐人,其实亦不宜于堆书,却是他书书斋中最惹眼的一个点缀。
潘光旦在清华南院的书房另有一种情趣。
他喜欢用书槴①,那就是用两块木板将一套书央起来,立在书架上。
他在每套书系上一根竹制的书签,签上写着书名。
这种书签实在很别致,不知杜工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所谓“书签药裹封蛛网”中的书签是否就是此物。
光旦一直在北平,失去了学术研究的自由,晚年丧偶,又复失明,想来他书房中那些书签早已封尘网了!
汗牛充栋,未必是福。
藏书而充栋,确有其必要,例如从前我家有一部小字本的图书集成,摆满上与梁齐的靠着整垛山墙的书架,取上层的书须用梯子,爬上爬下很不方便。
书不能令人致富,书还给人带来麻烦,能像郝隆那样七月七日在太阳底下晒肚子就好,否则不堪衣食之扰,真不如尽量地把图书塞入腹笥②,晒起来方使,运起来也方便。
如果图书都能做成“显微胶片”纳入腹中,或者放映在脑子里,则书房就成为不必要的了。
[注]①槴:
此处指书套子。
②笥:
盛饭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书香人家”得名的缘由谈起,语言风趣,构思精巧,“书香”与“铜臭”之辩充满哲思情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B.作者说书房里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混合的难以形容的怪味”,而在历史上书房只有士大夫之家才有,可见他对士大夫一类人颇有微词。
C.文章分别描写了宋春舫、周作人等四位文人雅士的书房,它们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表现出各自主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情趣修养。
D.文章以东晋名士郝隆晒腹中书的典故结尾,表明了作者希望每户人家都拥有一间书房的真正含义,幽默诙谐之中尽显睿智。
5.作者说“汗牛充栋,未必是福”,如何理解?
6.文章中大量使用古典诗文和文人典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答案】4.B5.①书籍并不能给人带来物质层面上的财富,反而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和麻烦;
②书籍只有装入肚中,成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才能免去生活中的烦扰,成为一种财富,成为一种福气。
6.①使文章整体呈现出大气典雅、精美端庄的风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趣味;
②扩大了文章的容量,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提高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他对士大夫一类人颇有微词”错误,结合语境内容“这种怪味只有书房里才有,而只有士大夫家才有书房。
书香人家之得名大概因为这”分析,文中并未表达这样的意思,此乃无中生有。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说‘汗牛充栋,未必是福’,如何理解”,需要联系语境内容具体分析。
结合“摆满上与梁齐的靠着整垛山墙的书架,取上层的书须用梯子,爬上爬下很不方便”“书不能令人致富,书还给人带来麻烦”分析,书籍不能给人带来物质层面上的财富,还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和麻烦;
结合“能像郝隆那样七月七日在太阳底下晒肚子就好,否则不堪衣食之扰,真不如尽量地把图书塞入腹笥,晒起来方使,运起来也方便。
如果图书都能做成‘显微胶片’纳入腹中,或者放映在脑子里,则书房就成为不必要的了”分析,书籍只有装入肚中,成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及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中大量使用古典诗文和文人典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需要结合具体引用的内容分析。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结合“伊士珍《琅嬛记》:
‘张华游于洞宫……其实除了赤贫的人饔飱不继谈不到书房外,一般的读书人,如果肯要一个书房,还是可以好好布置出一个来的”“‘丈夫拥有万卷书,何假南面百城!
’这种话好像是很潇洒而狂傲,其实是心尚未安无可奈何的解嘲语,徒见其不丈夫”“‘素腕举,红袖长’反倒会令人心有别注”“《太平清话》:
‘李德茂环积坟籍,名曰书城。
’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榻木庐相比”等分析,使文章整体呈现出大气典雅、精美端庄的风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趣味。
结合“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闻一多的书房,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一样,充实、有趣而乱”“潘光旦在清华南院的书房另有一种情趣。
他喜欢用书槴,那就是用两块木板将一套书央起来,立在书架上”等分析,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秀,字彦达。
秀既长,美风仪,性方静。
虽左右近待,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家人咸敬焉。
永元中,高祖以秀为南东海太守,镇京口。
京口自崔慧景作乱,累被兵革,民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
仍值年饥,以私财赡百姓,所济活甚多。
六年,出为使持节。
将发,主者求坚船以为斋舫。
秀曰:
“吾岂爱财而不爱士。
”乃教所由,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
既而遭风,斋舫递破。
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孙为里司。
秀叹曰:
“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世!
”即日辟为西曹。
时盛夏水泛长,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僦度,收其价直。
秀教曰:
“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
给船而已。
”
七年,遭慈母陈太妃忧,诏起视事。
寻迁都督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是岁,魏悬瓠城民反,杀豫州刺史司马悦,引司州刺史马仙琕,仙琕签荆州求应赴。
众咸谓宜待台报,秀即造兵赴之
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使长史萧琛简府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五百余人,百姓甚悦。
十三年,复出为郢州刺史。
郢州当涂为剧地,百姓贫,至以妇人供役,其弊如此。
秀至镇,务安之。
主者或求召吏。
“不识救弊之术;
此州凋残,不可扰也。
”于是务存约己,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
每冬月,常作襦裤以赐冻者。
秀有容观,每朝,百僚属目。
性仁恕,喜愠不形于色。
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治其罪。
“吾岂以鸟伤人。
”在京师,旦临公事,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竞朝不饭,亦不之诮也。
精意术学,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
萧秀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B.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C.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D.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
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封号。
高祖、太祖均可指称开国皇帝。
B.出,文中即“出官”,古代指从京城为官调到地方为官,一般是指被贬谪,其官职级别往往比原先的级别要低。
C.陶潜,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
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
D.经记,“经”即“经书”,指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
“记”在文中指杂记,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秀关心百姓。
他镇守京口时,面对民众因战事流徙的局面,招集安抚,大行恩惠,还用自己的钱财救活了很多百姓。
B.萧秀做事果断。
魏国悬领城民众反叛,萧秀在接到马仙碑请求接应的文书后,不顾大家的意见,立即派部队前往。
C.萧秀施行仁政。
他担任郢州刺史时,面对严重的治政弊端,他安定百姓,坚决拒绝骚扰民众的做法,使得境内安宁。
D.萧秀为人宽容。
萧秀养的天鹅因为伤害了人而被人用石头砸死,斋帅请求治这个人的罪,萧秀却反对这种做法。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左右近侍,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家人咸敬焉。
(2)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竞朝不饭,亦不之诮也。
【答案】7.C8.C9.D
10.
(1)即使是左右的侍从,衣帽不端正就不相见,因此亲友和家中的人都尊敬他。
(2)厨师送来食物,失误而打翻了,(萧秀)离开后登车去朝堂,整个上午没吃饭,也不责备厨师。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根据文言句子的断句原则,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根据语法关系等来判断。
“防阁文炽率众讨之”是“遣”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D;
“迳”与“蛮”都是名词,前者作前句的宾语,后者作后句的主语,要在中间断开,排除B;
“及”是“等待”的意思,应和后面的“沮水暴长”连在一起。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错误,应为“田园诗的开创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萧秀养的天鹅因为伤害了人而被人用石头砸死”理解错误,文中“吾岂以鸟伤人”是说“我哪能因为鸟而伤害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虽,即使;
非……不,双重否定;
正衣冠:
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
“正”,使动用法;
焉,代词,他,指萧秀。
(2)中,进食,送来食物;
覆,打翻;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不之诮,宾语前置,应为“不诮之”,不责备厨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萧秀长大后,风度优美,性情正直恬静。
即使是左右的侍从,衣帽不端正就不相见,因此亲友和家中的人都尊敬他。
永元年间,高祖任命萧秀为南东海太守,镇守京口。
京口自从崔慧景作乱,接连遭遇战事,民户流徙四散,萧秀招集安抚,大行恩惠。
又遇上年成饥荒,用私人财产救助百姓,救济活命的人很多。
六年,萧秀外出担任使持节。
将要出发,主管者请求用坚固的船来运载斋库财物。
萧秀说:
“我哪里爱惜财物而不爱惜士兵。
”于是下令安排,把坚固的船配备给参谋僚属,下等的船运载斋库财物。
不久遇到大风,装运财物的船就破了。
等到了达州,听说先前的刺史聘用征士陶潜的曾孙为里司。
萧秀叹息说:
“陶潜的德行,哪可不延及后代!
”当日任用他为西曹。
当时盛夏江水暴涨,渡口桥梁断绝,主管部门请求依旧交税渡过,收取钱币。
萧秀下令说:
“刺史没有德行,水积为患,能以这谋利益吗!
给予船只而已。
七年,遇养母陈太妃逝世,诏令萧秀复出任职。
不久调任都督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这年,魏国悬弧城的民众反叛,杀死豫州刺史司马悦,招引司州刺史马仙碑,马仙璋送文书给荆州请求接应奔赴。
众人都以为应等待朝廷答复,萧秀却当即派兵士奔赴。
派遣防阁文炽率领军队讨伐他们,焚烧树林,绝断小路,蛮人失去险阻,一年后长江道路平静,于是州境内盗贼断绝。
等到沮水暴涨,损坏了不少民众田地,萧秀用二万斛谷物救济他们。
派长史萧琛挑选出州府中贫困年老和独子做小官服差役的,一日中放回五百多人,百姓十分喜悦。
十三年,萧秀又外出任郢州刺史。
郢州靠路边的地方是难治理之处,百姓贫苦,以致用妇人服役,弊端竟然如此严重。
萧秀到达镇所,专意安定他们。
主管的人有的请求召集吏员。
“不懂得拯救弊端的法术;
这个州凋敝残破,不可骚扰。
”于是致力节省,约束自己,省除游玩费用,百姓平安,境内宁静。
每年冬天,还常缝制短袄、套裤来赐给挨冻的人。
萧秀有风度,每次朝见,百官注目。
性格仁慈宽恕,喜怒不显现在脸色上。
左右的人曾用石头投掷砸死了他所泰养的天鹅,斋帅请求治砸死者的罪。
“我哪能因为鸟而伤害人。
”在京城,早晨要去办公,厨师送来食物,失误而打翻了,(萧秀)离开后登车去朝堂,整个上午没吃饭,也不责备厨师。
他精心留意学术,搜集经书杂记,招引学者平原人刘孝标,让他撰写《类苑》,书尚未完成,就已经在世间流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