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为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其后一百五六十年来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演化的大趋势,说明马克思的学说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理论。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观点不正确。
阶级性是具体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否相容的问题关键取决于所指称的阶级是否有自己的私利,从而制约这个阶级对科学的态度。
一般来说,一个阶级有自己的私利,当科学的运用有可能危害他的私利时,这时阶级性和科学性往往是不相容的。
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阶级性往往与科学性不相容,道理就在于这里。
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代表着最大数人利益,反映其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阶级性与科学性是相容的。
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
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正如恩格斯所说: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李成德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1835年秋天,马克思写了这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发表了一些重要见解,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就要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
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
其回答,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而言,至少具有如下启示:
其一,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生活和工作的目标。
一个人如果仅仅从利己主义的原则出发,只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欲望,虽然也有可能成为出色的诗人、聪明的学者、显赫一时的哲学家;
可是,他绝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不仅要判断事物对个人的意义,更要认识事物对群体、社会的意义。
因为人们需要的产生、发展和满足,都要通过社会才能实现。
评价客体的社会价值的尺度是社会的需要,也就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
为人类服务,这是少年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
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始终不渝地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
他的一生,就是为人类服务的最光辉的榜样。
其二,追求个人理想与人类远大理想的统一。
马克思在作文中,并不否认个人追求幸福理想的价值,但他更看重的是追求人类幸福的意义。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
个人的理想必须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
我们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一、物质是标示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四、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五、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不顾一切、蛮干一通。
只有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实践使合乎规律的正确思想见之于客观,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总览全局,统筹规划;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全面推进,突破重点;
兼顾各方,综合平衡,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其一,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我们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
其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只有通过解决矛盾,求得协调和统一,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共同繁荣。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是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之中,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
这提示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被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客体逐步主体化,从而客体被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主体获得新的认识。
由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一方面认识真理都比如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另一方面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一方面由于受人们实践水平的限制,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另一方面由于条件限制,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相互依存。
二者也相互包含。
并且在这辩证关系中,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性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之中。
总之,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了得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其具有相对性,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坚持的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形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受真理尺度“是不是”以及价值尺度“该不该”的制约。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就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来说,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而改造自然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尊重和服从其中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关于自然界的真理,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所以,实践作为人类有目的的物质活动,一方面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并通过这样的认识去把握真理,另一方面又要求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真理和价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统一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历史发展中具体地实现的。
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实践基础上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对价值的追求同样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因此不能脱离现实的历史实践来谈抽象的价值观。
价值观受实践的影响,而表现为与实践相一致的具体的历史的价值观,并不是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同样有客观标准。
由于人们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人类整体的利益与要求,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趋势相一致的。
因此只有符合人们利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价值观要以真理观为根据,在实践中达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不会相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只有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在实践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类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科学的道路,它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有转化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际工作中的思想路线才能在现实活动中得以实现并进一步得到证实、丰富和发展。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
认识路线与思想路线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认识路线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思想路线是认识路线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逐渐形成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即: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正如邓小平所说: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则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中的决定性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只有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原因有三: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详见教材第104页)
注:
这里的生产方式不仅仅是物质资料(产品)的生产方式,更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一定的物质产品只有在特定的生活方式中为人的生活服务,实现生活价值的时候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才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现实中的很多物质资料的生产(如黑工厂的不法生产、自然的过度开发等)没有实现生活的价值,就没有推动社会发展,反而成了拉动社会落后的力量。
因此,这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只有作为人们生活的正能量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冲击着现实社会和意识形态中一切陈旧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以不可抗拒的磅礴之势,在物质生活方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辉煌的前景。
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次,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然而,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域和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破坏能力空前地增长,并且使人类与周围的环境处于一种紧张的矛盾关系之中。
人们逐渐发现自己正在陷入某种困境:
全球气候变暖,土壤过分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扩大,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和不负责任地利用科学技术来掠夺自然所造成的恶果,都是人类以自然主宰的身份自居而与自然发生冲突的结果。
正如恩格斯所言: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我国,1998年,长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爆发了特大洪灾,及黄河年年断流,断流的时间与河段不断延长,加之沿河两岸的环境污染,使得黄河流域的活力不断减弱。
这些都是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乱采乱伐,导致了自然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的结果。
几十年来愈演愈烈的沙尘暴,让首都北京甚至黄河以南的城市居民都领略到塞外风暴的威力。
几年前爆发的非典,以及近两年的禽流感,都无不表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因此,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
生态化"
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
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这样的经济同传统浪费型经济有区别,是一种节约型经济。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
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构成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但是,这是从总体上和最终的意义上来讲的,况且唯物史观还同样看到了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亦有其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以及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所以,即便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置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存在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有着一模一样的思想观念,因为他们各自的具体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迥异,所接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也相差甚远,所以,他们便各自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观念。
搞清了这一道理,我们便会清楚认识到,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自身所处的环境。
俗话说,“尽朱者赤,尽墨者黑”。
要尽可能注重把自己放在一个好的环境之中。
另一方面,也不能做环境的奴隶。
就是说即便在一个不如人意的环境之中,但凭借着我们意识的能动性,也能超越环境,或努力协助人们改变环境或创造环境。
这时我们应奉行的原则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