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3447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东美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35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

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已卯五说补篇》)

1.下列对于“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B.“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C.人赋予“鱼”特定的语义,使它成为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

D.“繁殖和生存”和“交往和语言”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是相连相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宣示人的生存与生命的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

B.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

C.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了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而且将这一含义跟巫术信仰和沟通神明结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和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

B.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寓意为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它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

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化心理。

D.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生存有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4~7题。

萧何,沛人也。

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

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

汉王怒,欲谋攻项羽。

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

“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周书》曰?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夫能诎于

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

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汉王曰:

“善。

”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

“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

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

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

“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

”对曰:

“知臣莫如主。

”帝曰:

“曹参何如?

”何顿首曰:

“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

曰:

“今后世贤,师吾俭;

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布衣时布衣:

指一般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

B.与从事辨之从事:

指处置;

也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去做。

C.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指示:

即“指而示之”,就是指出来给人看。

D.何顿首曰顿首:

指磕头。

古代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

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暗中封秦的降将为王抗汉,刘邦很生气,想攻打项羽。

他手下的大将都反对,萧何更是以利害关系说服刘邦(来自:

WwW.:

方东美阅读答案)。

C.刘邦十分信任萧何。

刘邦即位后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他为酂侯。

功臣们不满,刘邦采

用比喻说服了功臣们。

D.萧何先后辅助过汉朝两代皇帝。

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

(5分)

9.“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题1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人的角度极写蜀道之高危。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4)通过《春望》中的“,”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5)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杜甫《望岳》)的雄心壮志,也是“,”(龚自珍《已亥杂诗》)的无私奉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

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

”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

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

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

’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

台下又有人说:

‘错了!

’教授生气了,大声问:

‘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

’方先生站起来说:

‘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

’教授气更大了:

‘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

’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

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

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

“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

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

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

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

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近千首之多。

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

“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

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

?

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

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

“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

”他坦言相告:

“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是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赠诗受到极高评价:

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

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竟对弟子陈一川叹曰:

“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

”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

“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

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

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

”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

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

”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

篇二:

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X-201X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X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17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

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

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

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

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

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

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

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

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

如果英国一味照

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

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

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X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那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自应对未来的挑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3分)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

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

问何不归,曰:

“海船忌载柩。

”先生曰:

“是俗忌耳,何足虑?

吾当归之。

”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

“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

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

”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先生怒,卒载之行。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

先生曰:

“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

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

“速投之海。

”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

“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

”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

“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

“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

”于是仍舁柩下。

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

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

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

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

至正案发,乃第三。

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

“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

”谢不知。

“府尊意也。

府尊曰:

‘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

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

’”是岁侍郎竟不入学。

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

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3分)A.衿,古代服装的交领(衣服前襟左右相交)。

交领左衽是汉族传统服饰典型特征

B.棺,棺材,棺椁指棺材和套棺(套在棺材外的大棺)。

柩,也称灵柩,指死者已入殓的棺材。

C.童子试也称童试,指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功名”的起点。

诸生:

明清未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庠生、秀才)。

D.府尊,明清史对知府的尊称,又称太守,亦称黄堂。

侍郎,古官名,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尚书。

明府,汉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

5.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

()(3分)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3分)A.高螺舟先生作为清国使者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

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

他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

“把我也丢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

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D.高螺舟先生任职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结果彭雪琴当年没能考中秀才,而他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

(2)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宿洞霄宫①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

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

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8.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人常常借助对景物、事物的描绘,表达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暮春时节,王羲之与朋友在“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①,映带左右”的兰亭集会,“②,俯察品类之盛”,由此引发了他对“生与死”的思考。

而陶渊明则通过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③”的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苏轼被贬黄州,月夜泛舟赤壁之下,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④,水光接天”的自然之景,产生了“寄蜉蝣于天地,⑤。

⑥,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

王安石在辞官还乡的途中游览褒禅山后,更是得出“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的人生思考。

三、现代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名闻于世。

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