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1981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

《《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申请表.doc

泰安市教学研究课题

结题申请表

课题类别综合类

课题名称国学经典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课题主持人_____徐宗星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所在单位岱岳区祝阳镇中心小学

填表日期2013年1月

泰安市教学研究课题结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国学经典在校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类别

综合类

成果

形式

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

人姓名

徐宗星

工作

单位

岱岳区祝阳镇中心小学

手机号码

1515386

5159

课题组成员姓名

武忠刚段言果赵刚倪庆友李振田海霞赵建忠赵平增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国内背景: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这段精辟的论断,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本,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折射出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增加到240篇,其内容就有中国古诗文,文言文比例接近4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但现实是很多家长望子成龙,重学分、重知识、重技能,唯独忽视做人教育。

不听家长话、任性骄横乃至于叛逆,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难题。

2、国际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中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

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才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以载道,继往开来”,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明礼修身,自立自强,热于奉献,孝亲尊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2、改善性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4、探索新形式下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方法、措施和手段,实施养成教育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

三、研究工作小结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在编写校本课程《弟子规》、《诗情画意》的同时,组织引领教师研读国学,加强小学生德育、家校共育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3、优化校园环境,在教学楼门厅和走廊上悬挂《弟子规》章句、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展板;成立了以“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少年”为主题的红领巾广播站;校图书室充实了国学经典读本,阅览室定期开放,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国学,营造了学习、诵读国学的浓郁氛围。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

1、发放校本课程,开设经典诵读课(每周一节),把早晨第一节课前15分钟定为自主诵读时间和检测、评价时间

2、开展“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少年”班级主题读书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对经典的理解。

3、在班级开展主题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校级经典诵读、讲故事和读书征文活动。

4、对全校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及时和家长沟通,调查和了解诵读国学经典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5、每班参与六一文艺汇演的节目要渗透国学经典内容,遴选优秀国学经典诵读节目参加岱岳区经典诵读大赛和每学期一次的素质教育展示评比,参选的节目是《古诗新唱.上学歌》、小品情景剧《唱学弟子规》、配乐诗朗诵《江山如画》

6、建设校园背景音乐,营造听觉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

选用的音乐是《国乐启蒙》系列乐曲:

《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童声诵读弟子规》等。

(1)建设经典诵读课诵读音乐环境,在学生诵读经典的时候播放。

(2)建设晨间、午休的等时间段的音乐环境,早晨8:

00—8:

15,中午12:

00—12:

(3)创建《弟子规》韵语操的背景音乐,音乐老师根据3个字一句的鲜明节奏,为韵语操配背景音乐。

7、创编《弟子规》操,学生学做《弟子规》操,把《弟子规》操作为学生的课间操。

全校学生在大课间时间边吟诵,边做弟子规操。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03年1月至7月)

1、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做好每一次活动的记录,写好阶段性的诵读分析。

2、开展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并选拨教师参加区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比赛。

3、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

4、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实现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

突出诵读经典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有机融合是课题组的工作重点,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荡涤心灵。

我们课题组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了以“国学为基,校本为本,课题引领”为核心的研究模式,以’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和养成教育”三位一体的活动模式,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平台。

1、创编了以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

2、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3、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4、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5、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6、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五、研究成效分析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

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

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

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

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

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

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

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

理解力个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

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

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

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

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

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

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

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

(三)国学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

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文学素养。

如:

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幼学琼林》就是在读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 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

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

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

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

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校徽的设计体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境,教学楼门厅及走廊设有《弟子规》文化长廊,有“勤奋健美文明守纪”的校风,有“进德修业,教学相长”的教风,有“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的学风,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歌、校刊,营造了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

国乐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的建设,营造国学氛围、创造高雅环境,学习环境减压、减负,和谐放松。

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

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国学经典诵读提升了教师的国学素养。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

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

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

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

《论语》《礼记》,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小学生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六、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验,老师和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

常常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老师和家长也为此惊喜不已,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

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

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验,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国学素养得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验,不仅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得以优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物质保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思考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常常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

因此部分家长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