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5229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8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

一起看第2题:

说说错在哪里?

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

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

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

数量×

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

教材第2-3页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提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熟悉中间有0的乘法。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

一是进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

分别板书845×

37604×

28

第一题:

(师生共同完成)这题的数都比较大,多次需要进位,大家在做的时候,有的不知道进位该写在什么地方?

我们可以把每次的进位有序地写在旁边(边算边示范,其他学生照样子写)算完后,指出:

这样记一记,就可以更清楚了。

补充:

如果算式是要算37×

845,你觉得竖式可以怎么写?

为什么?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原来的写发只要乘2次,后面的算法要乘3次,还是前面的算法比较简便。

三位数和两位数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第2题,先让学生算,算完后分别说说两次乘得的结果。

问:

这里都需要和0乘,为什么一个结果中有0,而另一个结果中没有0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

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0就被进上来的数取代了;

当个位上乘的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还是有的。

二、、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

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

(可以先不考虑后面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0)

第一组题下面2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问:

你有疑问么?

(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

)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疑问。

(说明:

虽然都是从北京到上海,但实际路程的长度是不同的)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

交流后明确:

“速度×

时间=路程”

2、第8题

读题,解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9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

(可以分别用乘和减两种方法,这里可能更多的会考虑用乘法)

学生列式解答,在交流的时候主要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解答过程。

4、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

“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最后的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p.2第6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第4-5页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

(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

200×

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

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

43=8600,问:

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

4300,20×

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

(先不看0,都是2×

43;

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

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

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

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

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

850×

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15=?

,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

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

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

(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

(擦去多余的0)

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

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

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

教材第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同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规范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0乘法的口算依据。

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

(竖式略)

1、34×

560结合竖式提问:

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0的位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6乘34,积的末尾对齐6,第二步算5乘34,积的末尾要对齐5。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谁能说说分几步算?

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

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

2、500×

34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2个0都写在后面,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线,可以问:

书上是怎么画线的?

这题有什么问题?

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

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个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数。

填完后问:

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0”、“少0”之类的。

)规范学生的说法:

2→20,2乘10等于20,乘10可以说成是“扩大10倍”,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

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

(比如说第4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2栏和第4栏,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0倍,积不变。

)……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7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10题:

你能在□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

□□=1600□□×

□□=2400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

结果是多少?

还有别的结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9题:

(1)先读题,问:

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

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

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上?

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

p.6第8题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p.10~12。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一、教学“容量”。

1、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

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

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

(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

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

(1)和

(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

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

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

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

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

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

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

(实验得出:

1升多一点)

想象:

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

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

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

(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

(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

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

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认识容量和升

(2)

p.13、14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

(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

(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

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略

认识毫升

p.15~17

这部分内容教学毫升的认识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容量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学会容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滴管、量桶、水等。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

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

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

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实验:

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

205÷

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

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

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

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

21滴水大约是1毫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

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

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

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毫升2000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5、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

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

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

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

算一算。

(我自己:

4口;

100÷

4=50ml)

五、全课小结:

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美妙的“杯琴”

p.20、21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

“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

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

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

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

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

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

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

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认识三角形

p.22、23、24(“想想做做”)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22页的例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具盒、尺等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

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

(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1)、用小棒摆。

讲评时注意:

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

(2)、在钉子板上围。

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调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

(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

(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

)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三角形

(2)想象:

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

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三角形>

(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