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4819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填写日期:

2013年10月31日

(选题报告由研究生填写,原件交研究生院培养办)

年月日

一、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及研究意义、目的。

(附主要参考文献)

(1)课题来源

《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审美特征》这篇论文题目来源于自选题。

主要从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前沿问题中挖掘出此课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即从前人的理论总结基础上派生、外延与升华出来,从而选出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充实、完善甚至能填补对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空白的课题。

(2)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

才子佳人小说诞生于明末清初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是继历史演义、神魔等小说在前代材料积累基础上汇总创作之后的文人自创小说。

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与关注始于二十世纪初,本论文在尽可能收集到的论文、文学史著作基础上从美学的角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特征方面作一研究,发现整个二十世纪乃至今天学术界从审美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的论文及著作为数不多并且关于她的评价也是毁誉不一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国内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现状以及所达到的水平。

⑴对才子佳人小说的著录与考证的研究

对才子佳人首先进行著录考证的要属鲁迅。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专辟一章,集中论述了才子佳人小说,并以《玉娇梨》等四部作品为例,剖析其渊源、大旨及流变,创立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范式。

鲁迅于1924年写就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其中关于才子佳人小说的评价对研究工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继鲁迅之后,为才子佳人小说的版本著录工作做出贡献的是郑振铎、孙楷第及阿英等一批学者。

郑振铎于1927年在《小说月报》上刊发了他访书巴黎的成果《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一文,著录介绍了《玉支玑小传》、《吴江雪》等才子佳人小说。

孙楷第于1931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刊》上公布了他在国内访书的收获——《中国通俗小说提要•烟粉类才子佳人小说之属》,介绍了《玉娇梨》、《平山冷燕》等40余种小说的存佚情况。

1932年,孙楷第又出版了《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著录了《飞花咏》等4种才子佳人小说。

1933年,孙楷第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明清小说部烟粉类专列“才子佳人”一目,收录75种才子佳人小说。

阿英也在1936年出版的《小说闲谈》中介绍了《锦疑团》、《情梦柝》等罕见的才子佳人小说。

正是这些早期的基础工作,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阶段,对才子佳人小说考辨的研究仍然大量存在,如王颖的《20世纪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史回顾》、董晓丽的《20世纪以来的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张淑贤的《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李新灿的《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等等都大同小异的对才子佳人小说研究进行了考辨。

⑵对才子佳人小说模式情节的研究

才子佳人小说模式情节的研究论文大概有35篇之多,其代表作《平山冷燕》、《玉娇梨》在创作示范与广泛流行下迅速崛起。

但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处于一种冷落状态,并且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模式化严重,艺术成就不高。

许多学者注重对才子佳人小说模式情节结构进行研究。

林辰在《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总结出了三条和五条情节结构模式。

张菁强在《人性和礼教的乌托邦——才子佳人小说述论》中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模式。

从这些情节模式,多数学者认为才子佳人小说具有严重的模式化、公式化的弊端,而李劲松在《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及其结构特点》一文中说到,这种情节模式虽“损伤了这牌小说的艺术水平”,但与其他类型的长篇小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此“不应以公式化为由一概抹杀了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成就”。

刘坎龙在《才子佳人小说类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文化透视之二》中罗列了才子佳人小说所可能拥有的18种叙事情节后,指出才子佳人小说必须具备3种“核心场面”,并借鉴结构主义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才子佳人小说还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

在王筱瑞的《论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特征——兼及才子佳人小说流行的文化与文化渊源》一文中也指出,才子佳人小说这种看似“千部一套”“千人一面”的情节模式是与中国民间的“好事多磨”的传统文化心理等因素不可分割的,并能达到劝善惩恶的社会作用。

最重要的是文中曲折奇巧的故事情节在提高小说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使小说更接近与迎合读者的口味。

⑶对才子佳人小说爱情婚姻观的生成进行了研究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在明末进步社会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表现作者爱情婚姻理想和人生价值观的小说流派。

对于爱情婚姻观的研究田蔚《从“门当户对”到“才子佳人”——试论中晚唐新型爱情观的生成》和王冉冉《明代中篇文言小说与“才子佳人”的婚爱模式》都认为才子与佳人应该相互以对方为配偶的爱情婚姻观形成于中晚唐。

而杨勇《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婚姻观》和王淑芬《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小说的婚恋理想》中都认为,作为“一种带有浓重理想色彩的文学”,这种理想性集中体现在对理想化的佳人、才子形象的塑造以及具有浪漫色彩的婚恋模式的营造等方面。

在刘雪莲《天花藏主人小说科举与婚姻关系的重探》中,认为科举对婚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文中天花藏主人所表现的科举对婚姻的影响,也是明末清初时期世俗婚姻心理及其价值判断在通俗文学中的折射,天花藏主人笔下具有传统特征的才美女性对科举的态度,也再现了当时社会历史生活中女性真实的侧面。

而董雁《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情爱文化视界》却认为,才子佳人小说由于承袭了明中叶以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余绪,这些小说对“真情至性”的肯定与揄扬,在男女之情上带有的某种自主倾向,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但是,作者们虽然感受到时代的新气患,由于缺少更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他们虽不满于礼教,在男女之情上所提出的理想与追求,还是很朦胧模糊、依违两难的。

⑷对才子佳人小说兴起的原因作了探讨

才子佳人小说兴起的原因在多篇论文中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在彭龙健《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原因》中就有写到,艺术水平不高的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特殊时代的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其兴盛的最直接最内在的原因;

其二,市场因素的影响及书坊主的参与是其兴盛的外部动因;

其三,才子佳人小说的兴盛还与明末清初这一时代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文革红的《才子佳人小说流行现象分析》一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流行现象进行分析探讨。

认为才子佳人小说具有流行的特征,其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心理基础、专业基础与技术条件等因素。

在邱江宁《江南女性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盛行》一文中,作者认为江南仕女阶层的崛起促进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盛行。

还有如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著录》、章笑力《明清科举制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关系》、任明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地域特征和兴盛原因》、陈渝《从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社会文化原因看其文化品位》、王萌《论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两性格局与文人心态》、李劲松《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及其结构特点》和王冉冉《明代中篇文言小说与“才子佳人”的婚爱模式》等等对此从明末社会所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直接的政治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影响,众多读者的精神需求和出版商的牟利需要,清政府的文化怀柔政策,戏曲的影响,明代中篇文言小说的影响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

⑸对才子佳人小说思想内蕴的研究

鉴于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在对其思想意蕴的研究中难免会有人持否定与批评的态度。

陈渝《从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社会文化原因看其文化品位》分三个方面:

文化怀柔政策与汉族文士的“黄粱事业”;

思想钳制政策与汉族文士的盛世颂歌;

提倡程朱理学与才子佳人小说对封建伦理观的宣言等等,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否定。

林科吉《论才子佳人大团圆叙事模式的封建本性》从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来探讨才子佳人小说流行的文学样式与封建社会本身的共生关系,并从才子佳人大团圆叙事模式是封建主义最高理想的艺术化体现来对其思想意蕴进行否定。

而林辰《才子佳人小说初探》却从“婚姻观念”角度对其进行了肯定性评价。

苏建新《才子佳人小说艺术世界初探》认为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意义之一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堪与《红楼梦》中大观园相媲美的理想世界。

李新灿《重估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文化内蕴》认为才子佳人小说作家可以用幻想的方法对“婚姻方法的缺陷”加以补救,并从“才”、“情”“理”合一来反拨晚明清初色情小说人本位中的专注于“欲”的不健康的极端倾向,从而肯定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内蕴。

李鸿渊《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从大团圆的结局的“理想世界”中悟到,要消除团圆情结的惰性因子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消极影响,就要要注意吸取其中的文化养料,并从思想意识的高度纠正团圆情结。

刘玉秀《刘璋才子佳人小说思想文化内涵的探析》从反面认为,探析刘璋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对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⑹对才子佳人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要属最多,大概有80余篇。

任明华《明清才子小说的地域特征及其兴盛原因》对“才子”形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是江南文士的生动写照。

然而“佳人”形象在人物形象研究中又属较多,如马珏玶《知识、赋权与自由——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知识女性》从女性立场出发,分析了佳人形象的一些局限性;

纪德君《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读》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论述佳人形象是作家心造的幻影。

毕波《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媒妁”形象研究》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媒妁”形象来探寻明清时期深层文化意蕴的重要性。

秦小丽《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代婚”形象研究》体现“代婚”现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传统文化所含有的局限性观念。

王云慧《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婢女形象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对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婢女形象进行剖析,从侧面体现出婢女形象的丰富性与必要性。

侯星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小人”形象研究》并从不仁、不义、无礼、奸诈四个方面对“小人”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论析。

像这种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还有很多,如刘坎龙《论“拨乱小人”——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之二》、林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婢女形象》、何美英《试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女性光彩》、苏建新《论才子佳人小说主人公形象的演变》等等,但主要是围绕“才子”“佳人”“拨乱小人”“婢女”“媒妁”等形象进行探讨。

⑺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比较研究

才子佳人小说的比较研究最早应追溯到成柏泉的《<

歌德>

与<

好逑传>

》。

成柏泉的这篇文章首次将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用于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体现了一种新方法尝试的成功。

在本时期,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的日渐增多,有作品与作品间的比较,如董定一《小议<

何典>

与才子佳人小说的相异之处》和《<

与才子佳人小说比较谈》把问世于嘉庆年间一部极其奇特的小说《何典》与才子佳人小说分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小说的文化意识比较、小说的语言处理比较、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小说的作者比较、小说的结构形式比较等,从而更清楚的认识到《何典》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差距。

刘戈《“灰姑娘”与“灰公子”——英国求婚小说和中国才子佳人小说比较研究》从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角度进行比较发现,两部小说虽然在两国的文化传统和婚恋习俗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爱情和婚姻的基本模式上却颇为相似。

它们描写的都是青年男女追求幸福婚姻的过程,其间发生一系列的波折与磨难,不过最终都要有个完满的结局。

还有从时间上的比较进行研究,如陈燕茹《论清代前后期才子佳人小说的异同——以<

玉娇梨>

<

雪月梅>

等为例》以清代前后期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认为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必然有特定的类型特征,并且社会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也会使之同中见异。

有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的,如林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

金瓶梅>

红楼梦>

婢女形象比较》从婢女形象演变和人物性格塑造的角度,论述在婢女形象塑造方面,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金瓶梅》、《红楼梦》之间必要的过渡。

还有从作者与作者创作思想的角度进行比较的,如刘雪莲《天花藏主人与曹雪芹创作思想比较》认为《玉娇梨》、《平山冷燕》与《红楼梦》创作的时间相距不远,因而天花藏主人与曹雪芹有相似的创作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他们都以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了对时代文化思潮的推动与反拨。

⑻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美学研究

才子佳人小说对审美研究的注重主要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美学风貌——明清文艺思潮札记》从审美理想出发,认为”凡纸上之可喜可贺,皆胸中之欲歌欲哭”,这是他们借文学抒发自己个性解放的呼声,来喊出自己崭新的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是借狂热的审美理想去粗暴否定压抑个性、窒息心灵的社会现实。

潘知常还把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特征分为三个方面:

从美学内容上看,首先,偏重审美主体。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作者们由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往往有意识地偏重于对审美主体的追求;

从表现方法上看,正是为了充分肯定审美理想的合理性,彻底否定现实的审美感受,才子佳人小说着重表现的理想的生活和典型人物,只是依据愿望和假想加以推演出来,远远脱离现实的本来面目;

从全书的结构来讲,才子佳人的美满姻缘,往往要受到一些横行场道的侍郎、尚书、将军、御史等小人的拨弄。

因此要演完私结姻缘、历经磨难、皆大欢喜这三部曲。

从上述的三个审美特征来看,才子佳人小说与或者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的古典现实主义,或者追求感性材料真实的明中叶市民文艺思潮均有所不同,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审美理想的直接表现占优势。

而与现实的审美感受相冲突。

从审美特征角度来论述才子佳人小说的还有刘坎龙《论“拨乱小人”——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之二》,这篇论文从美学的角度来概括才子佳人小说中“拨乱小人”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发现他们比“才子佳人”形象的塑造更为成功,更具有艺术魅力,并将其分为三类:

外表丑内心也丑的喜剧形象;

外表美内心丑的喜剧形象;

外表不丑内心善恶交存的美丑并举形象。

从这三个方面特征的论述也体现了近代审美趣味的特征。

从审美观照角度论述才子佳人小说的有刘坎龙《“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才子佳人小说系列研究之五》,这篇论文从审美观照角度着重论述了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形象,指出她们有着貌美、才美、情美、识美的特征,从而表现了一种不同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郎才女貌”的婚姻恋爱观。

认为佳人形象所体现出的进步性,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婚姻观念发生裂变的前奏。

这些佳人形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其思想蕴涵,异彩流光,在小说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还有文革红的《才子佳人小说视觉审美深层心理机制初探》,这篇文章运用西方视觉艺术理论揭示视觉审美的深层心理动机,审视才子佳人小说视觉审美的特征,认为视觉审美经验对于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与佳人之间情爱的产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最吸引读者、使小说能够风摩一时的一个重要因素,乃是小说中视觉审美的因素。

王颖《传统小说思维与才子佳人小说审美范式的确立》从审美范式的角度出发,认为才子佳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以理节情”的情节模式、“千人一面”的人物塑造以及“奉旨完婚”的大团圆结局都是模式化审美范式的象征。

这些审美范式的确立都可从传统小说思维中找到确立的依据。

并认为传统小说思维是促成才子佳人小说审美范式确立的因素。

这种从美学角度出发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论文还有李伟权的《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美学特征及成因》、周华南《康、乾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悲剧意蕴》、傅志勇,李精耕《才子佳人小说悲剧美的缺失》、王颖《<

对才子佳人小说诗意审美的升华》、郭素娟《从审美投射看“大团圆结局”之美——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例》、李广《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谋篇布局的圆形之美》、李鸿渊,张红《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美学转型》等等。

从美学的各个角度涉猎研究的论文看似都有,但是与以上其他七个方面的研究相比较,从美学角度来论述分析才子佳人小说的文章及著作是非常之少的,且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从上述论述由此可见从20世纪到本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论文大概300余篇,文本研究大概10余本,并且从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不足30余篇,文本研究就更不用说了。

从论文与文本研究角度来看,从20世纪初期至70年代研究者大多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单一的批评否定研究。

从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虽把研究仍放在文本研究上,但逐渐把文学外部的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引入研究领域,同时又注重小说内部的审美研究,从小说学、叙事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渊源流变、叙事模式、心里成因以及文化蕴涵等,但其研究依然更多地集中于才子佳人小说的结构模式化方面。

对于如何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评定,以确立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仍需花更大的努力更深入的进行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从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特征入手,从审美特征的各个角度深入分析,寻找其区别于其他小说、成为一种独特类型的特质,判断其审美特色在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从而重新判定才子佳人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三)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虽然在20世纪初期,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没有太大的成就,但是在国外却出现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论著。

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对才子佳人小说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节制与合理的理性精神,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精神都给予肯定和推崇。

1972年,美国学者威廉•克劳夫的博士论文《院前那边》(beyondtheGardenWall),通过考察《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指出它们具有白话风格与文言杂糅的特色,并认为它们恰当的代表了由明至清延续下来的一种文化潮流。

1990年,另一位美国学者理查德•赫斯尼的《美、才、勇:

17世纪中国才子佳人小说》(Beautiful,Talentedandbrave:

Seventeenth-CentryChineseScholar-beautyRomance),以才子佳人的特征为标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认为这些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及戏剧性的场面。

在这些研究中,他们不是停留在对作品简单的褒扬或贬斥的评价上,而是具体的讨论这些小说与明代以来的文化潮流的关系,以及小说的情节处理及语言运用上的特征。

1995年美国学者马克梦的《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和男娱系》(Misers,shrews,andpolygamists),设两章的篇幅,从性别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对才子佳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男扮女装,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纯情不滥的人物心理及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层的分析和研究。

韩国学者崔琇景于2001年写出了题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的博士论文,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史,才子佳人小说的渊源及盛行的背景及其才子佳人小说的主要作家、叙事特征、男女观等都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这篇论文还对韩中的才子佳人小说作了比较研究,开拓了才子佳人小说比较研究的新视野。

(四)研究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自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之后,由于曹雪芹与鲁迅等一流文豪的否定性评价,在中国学界就没有获得应有的文学地位,而这与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中国文学与文化在国外所受到的崇高评价是非常矛盾的。

而且传统的正统文人与反传统的新文化文人,都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道德价值上的否定,这种基于道德价值上的否定进而又影响了他们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评价。

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所改观,开始出现了比较公正地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论著;

同时,才子佳人小说的资料整理工作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

尽管如此,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拓展。

笔者试图从美学的角度,从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特征入手,从审美特征的各个角度深入分析,寻找其区别于其他小说、成为一种独特类型的特质,判断其审美特色在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及进步意义,从而重新判定才子佳人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才子佳人小说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她不再片面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是歌颂女性的才能。

二是才子佳人小说倡言女性自主择偶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女性择偶的迁就。

三是才子佳人小说推崇感情和表彰“才子”对“佳人”忠贞不渝。

四是才子佳人小说具备不歧视女儿、允许甚至赞扬男子入赘的新的思想观念。

才子佳人小说的创新点:

本论文围绕对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审美特征的研究,探讨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特征,探索才子佳人小说在小说史上应有的地位和价值等问题。

其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选题角度及角度切入方面来说,该论文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总体风格特征、形象塑造的特点、叙事特点、审美形态等要素的分析考察,提出了才子佳人小说文本内容中独有的特色,并发掘了才子佳人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从现代思想观念与传统思想观念相比较的角度,来阐释才子佳人小说的意义及影响,这为探寻才子佳人小说的真正意义进行了初步尝试。

(五)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A].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团结出版社.2011.

[3](清)荻岸山人编次,魏武挥鞭点校.玉娇梨[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清)荻岸山人编次,魏武挥鞭点校.平山冷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清)天花藏主人编次,魏武挥鞭点校.飞花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6](清)安阳酒民编次,徐述夔点校.情梦柝[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7](清)南北歇冠史者.春柳莺[M].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

[8](清)刘廷玑.风流配[M].中国出版.1980.

[9](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卷七《汉书叙例》条)[Z].乾隆五十二年洞泾草堂刻本.

[1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1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12]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论文类

[1]明清小说论丛(第一辑)[C].沈阳:

春风文艺版社,1984.

[2]王颖.20世纪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史回顾[J].学术交流.2004(8).

[3]李新灿.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5

(2).

[4]张淑贤.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文化研究.2007

(2).

[5]葛晴.才子佳人小说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6]何英美.试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女性光彩[J].青春岁月.2012(13).

[7]王淑芬.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理想[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7).

[8]聂春艳.论才子佳人小说的爱情观[J].大家.2010(9).

[9]张淑贤.论才子佳人小说女性意识的文学史意义[J].中国古典文学研究.2007

(2).

[10]董雁.超越与异化——才子佳人小说理想女性观评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6).

[11]邱江宁.江南女性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J].文化研究.2006(5).

[12]胡军利.解读才子佳人小说的男权话语[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0).

[13]杨勇,吴伟奇.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心理描写[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

[14]王筱瑞.论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特征——兼及才子佳人小说流行的文学与文化渊源[D].青岛大学.2010.6.

[15]陈渝.从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社会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