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6301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8、崇山峻岭:

高大陡峭的山岭。

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

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9、美轮美奂:

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轮,高大;

奂,众多。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10、银装素裹:

素,没有染色的。

裹,包,缠。

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

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11、遐想:

漫无边际地想象。

12、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文中指保温大棚被狂风破坏而零乱不堪的场面。

13、不翼而飞:

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文中指风火山上的天气极其恶劣,狂风能将屋顶的铁皮瓦刮走。

14、劈头盖脸:

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

文中指气候恶劣,不给人们任何预防和躲避时间,一场冰雹就突如其来地袭击了筑路大军。

15、杯水车薪:

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文中指风火山海拔高,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氧气瓶所提供的氧气满足不了人正常的生理需要。

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16、废寝忘食:

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

形容勤奋专心。

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17、狰狞:

面目凶恶的样子。

18、下马威:

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

三、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句子和段落。

1、《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3、《草原》:

“是呀!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丝绸之路》: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5、《丝绸之路》: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

……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6、《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都是浑黄一体。

7、《白杨》: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8、《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9、《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10、《浪淘沙》:

(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1、《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

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

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②“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东西部沟通往来和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五、与课文内容理解有关的重点知识。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或背诵。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写作特点:

一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二是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

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

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精笔细描:

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

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2、《丝绸之路》:

本文选自段万翰等编著的《世界五千年》。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

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

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

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中国对外国输出的物品有:

丝绸、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

中国从中亚以西引进的物品有:

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

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

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

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3、《白杨》:

本文作者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

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原名田复春。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写爸

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

外的白杨──在茫茫戈壁滩站得高大挺秀;

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

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

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4、练习补充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我们的家乡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②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③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④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⑤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⑥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⑦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⑧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

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有三点:

一是冻土层;

二是恶劣天气;

三是极度缺氧。

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建设者身上有一种顽强的精神。

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

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奋战在千里工地。

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他们不惧生命危险,克服了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这样的恶劣气候和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困难;

他们以科学和创新精神,解决了冻土层和极度缺氧的世界级难题。

而在建设者身上,始终斗志高昂,洋溢着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

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具有重要意义。

这条大动脉的贯通将大大加强东西部的沟通和经济联系,促进西部发展。

世人称之为“天路”。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叫它:

世纪路、天下第一路、奉献路、神路、黄金路、科技路等。

6、本组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我们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完成时间:

以上本单元要求写、背、默、理解记忆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在6月27日—6月28日两天时间内熟记、掌握,切不可贪玩马虎对待。

(期末倒计时:

还剩4天)

1、自我评价:

我还有这几项没有完成。

原因是:

2、家长评价:

还有这几项没有完成。

补救措施:

3、小组评价:

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二单元

会读、会写、会用其中的生字扩词。

笛子、牧童、蓑衣、渔船、收篙、停棹、遮头、茅檐、明媚、翁媪、锄豆、亡赖、溪头、莲蓬、卧下、剥开、

骆驼、毡帽、客栈、卸煤、咀嚼、系着、铃铛、幼稚、反刍、暧和、绒袍、清脆、傻事、悦耳、袍子、交错、

沙漠、寂寞、棉袄、驼绒、优质、蜜蜂、蝴蝶、蜻蜒、蚂蚱、绒毛、樱桃、榆树、蚌壳、闪烁、沙滩、栽花、

拔草、瞎闹、铲地、谷穗、承认、倭瓜、腻了、蚯蚓、蝙蝠、枕头、席子、水瓢、胚胎、发育、规律、祸患、

惩罚、迷恋、跃起、滑翔、白桦、树梢、澄澈、盘旋、轻盈、双臂、天赋、淘气、折合、困窘、羞愧、倒塌、

安慰、幸亏、驱逐、迫害、厘米、岂止、花苞、牵着、汲取、篷帐、风筝、柳絮、喧闹、膝盖、葫芦、拨动、

蓝悠悠、圆滚滚、草履虫、差不多、蒲公英、抹不掉、一动不动、哈哈大笑、情不自禁、随心所欲、运转自如、

翻来覆去、绞尽脑汁、清清楚楚、一本正经、不声不响

1、弄:

逗弄。

2、蓑衣:

棕或草编成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3、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4、棹:

船桨。

5、怪生:

怪不得。

6、清平乐:

词牌名。

7、茅檐:

茅屋的屋檐。

8、吴音:

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9、相媚好:

相互逗趣取乐。

10、翁媪:

老翁、老妇。

11、亡赖:

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12、重临:

重新到来。

13、澄澈:

水清见底。

14、随心所欲: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如:

在集体生活中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15、天赋:

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16、进化:

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17、绞尽脑汁:

费尽脑筋,拼命地思考。

如:

这道难题我绞尽脑汁也没找出答案。

18、眉目:

事情的头绪。

19、汲取:

吸取。

20、喧闹:

喧哗热闹。

21、困窘:

形容为难;

感到难办。

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22、情不自禁: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听爷爷讲他过去的苦难,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   

23、轻盈:

这里形容动作轻快。

她迈着轻盈的步子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24、一本正经:

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周老师很严厉,讲话时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

1、《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村居》三首古诗词和每句诗词的意思。

2、《冬阳童年骆驼队》: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姿势就很难看。

(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3、《祖父的园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花园里边明晃

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2)“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

”  

(5)“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4、《童年的发现》: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5、“日积月累”——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传家宝》

四、重点句子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背诵。

1、《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

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牧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

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3、《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

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4、《舟过安仁》: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

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5、《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6、《清平乐·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

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

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

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

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

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

7、《冬阳童年骆驼队》: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

“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

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

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

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②“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