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2803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3)改行汉制

①废除鲜卑族旧制。

②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

(1)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

①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②改用________,定门第等级。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

三、作用

1.经济方面: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________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

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

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知识点一 北魏统一北方

1.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  )

A.均田制B.三长制

C.俸禄制D.改穿汉服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4.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

5.迁都洛阳后,一位入仕于孝文帝的42岁鲜卑族贺氏的男子,下列史实可信的是(  )

①他上朝时仍使用鲜卑话 ②此人娶了一位汉族女子为妻③他原来的姓氏是贺赖氏 ④他死后安葬在了平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③④D.②③④

6.“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对这种现象的错误理解是(  )

A.汉族以此行为表示抗议

B.各族人民互相学习

C.民族融合

D.游牧部落的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原

知识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7.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  )

A.内迁的过程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

8.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北方柔然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俑 图二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

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

其影响是什么?

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的?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知识清单

一、5.孝文帝

二、1.

(1)①政府 

(2)①宗主督护制 ③中央集权

2.

(1)②政绩 ③吏治 

(2)①黄河流域 ②洛阳 

3.

(2)②汉姓

三、1.魏、晋

对点训练

1.D [D项不是客观背景,而是主观条件。

]

2.B [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确立了三长制。

3.C [A项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

B项和D项与当时事实不符。

4.B [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概念的理解。

5.B [可以综合下列史实判断。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同意暂缓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改说汉语,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通过“定族姓”下令原“贺赖”改为汉姓贺。

6.A [题干现象体现了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和民族融合,汉人穿胡服体现了游牧部落的文明成果对中原的影响,这是民族融合的表现,A项错误。

7.D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封建化过程;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是少数民族的农业化过程。

8.A [评价改革的标准是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A项符合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标准。

综合提升

9.

(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均田制。

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的。

(3)都获得了成功;

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10.

(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

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地提取材料所蕴涵的有效信息。

除第

(1)问第二小问外,其他答案要点都要依托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教材问题解答

课中思考

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答案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地、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

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阅读与思考

仔细观察下列插图,看一看左图中孝文帝及其侍从的服饰与哪个俑的服饰较为相似。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 与汉服俑较相似。

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

解析与探究

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自我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案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

(5)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 

(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

(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3.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 

(1)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4)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学案岳麓版必修1

[课标要求]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1.克里特文明

(1)出现:

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700年间,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出现。

(2)繁荣:

公元前1600年左右,出现了文字,青铜器、陶器、金银制作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国王的宫殿规模宏大。

(3)毁灭:

约公元前1400年被一支古希腊人入侵毁灭,克里特文明从此销声匿迹。

2.迈锡尼文明

(1)形成:

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

(2)特点:

新的君主国兴起,有宏大的王室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公元前12世纪,另一支古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毁灭。

迈锡尼文明之后300年,古希腊既封闭又贫穷,被西方人称之为“黑暗时代”。

二、古希腊城邦

1.兴起:

公元前8~前6世纪。

2.含义:

是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

城邦居民的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

3.古希腊城邦殖民运动

(1)原因:

古希腊半岛地少人多,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

(2)影响:

促进了古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使古希腊人从东方吸收了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易混易错] 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但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因素。

三、古希腊城邦政体

1.城邦特征: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2.城邦公民:

祖籍本邦、拥有财产、成年男性。

3.政体类型:

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4.历史影响:

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深化拓展]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城邦制度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城邦制度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公民团体,表现为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实行法治,公民大会享有最高权力。

主题一 希腊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1.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1)希腊半岛——多山少大河、平原,土地贫瘠,发展农业条件较差。

内陆因山脉阻隔,交通不便;

东部沿海地带——海岸曲折,多良港,有利于发展航海贸易事业。

(2)小亚细亚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多良港,岛屿众多,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3)爱琴诸岛——特别是克里特岛,处于西亚、北非和南欧的中心,海上交通方便,是古代地中海交往的桥梁。

2.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对政治:

有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使古希腊有条件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对经济:

平原少、土地贫瘠,并且古希腊海岸曲折,有众多海湾良港,为工商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对价值观念:

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对民族精神:

小国寡民的城邦迫使古希腊人开展殖民运动,铸就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材料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

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希罗多德曾说:

“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

”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因此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

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

据材料回答,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

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

答案 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原因: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央集权的形成;

相对封闭的大陆环境。

古希腊进行海外殖民的原因:

因为山地较多,土壤贫瘠;

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往西亚的道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

人口增多,对生存造成压力;

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政治。

 图示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其文明的影响

主题二 古希腊城邦制度及其政体

古希腊城邦制度是怎样影响其民主政治的?

(1)小国:

古希腊城邦面积都比较小,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社。

面积小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手段少的情况下,便于公民能及时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2)寡民:

人口少是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条件。

所有的公民都参加公民大会在人口较多的情况下是无法实施的。

(3)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长期意味着城邦民主政治可以通过逐步、渐进的方式实现;

独立自治能够保证民主成果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材料 大约公元前8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最大的政治单位,为人们所熟知的有:

大陆上的雅典、底比斯、麦加拉、伯罗奔尼撒的斯巴达、科林斯,小亚细亚的米利都,爱琴海岛屿的萨莫斯等。

斯巴达面积3000平方英里,雅典1060平方英里,它们是最大的城邦,其他平均不足100平方英里。

鼎盛时期,斯巴达人口约为40万,近似为多数邻国人口的三倍。

据材料指出希腊城邦的特点,由于这种特点,希腊城邦实行的政治管理体制是什么?

答案 特点: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体制:

古希腊城邦实行公民政治。

古希腊城邦之“一、二、三”

城邦政体类型划分的“一”大标准:

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最为流行的“二”大城邦政体:

贵族制和民主制。

城邦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三”大类:

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

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

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

1.米诺斯宫复原图说明克里特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A.兴起于公元前2000年B.尚武精神

C.宏大的王宫建筑群D.象形文字

答案 C

解析 米诺斯宫复原图恰恰反映了克里特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王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2.先秦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同时期的古希腊却实行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

与古代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不包括(  )

A.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

B.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

D.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答案 D

解析 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由多个城邦国家组成的古希腊世界。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

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最大的是(  )

A.君主制的盛行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答案 B

解析 因古希腊靠近海洋,多海港和山地,山地把陆地分割成小块,易形成以“小国寡民”为特点的城邦。

4.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

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

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

A.中央集权B.农耕文明

C.小国寡民D.民主政治

解析 希腊半岛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或“城市国家”。

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这体现出希腊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5.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有(  )

①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②没有阶级压迫 ③公民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 ④铸就了希腊人进取的民族性格 ⑤男女平等、妇女参政

A.①②③B.④⑤

C.②③⑤D.①③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⑤不符合事实,广大妇女没有参政权利,②叙述不符合阶级社会的史实,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压迫始终存在,排除②⑤,可得答案为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

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

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黑格尔《历史哲学》

材料二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

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

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

彼抗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

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肆险而一掷之。

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益勇猛,日益高尚。

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1)黑格尔与梁启超在分析沿海与内陆居民精神气质时,有何相同认识?

(2)结合古希腊与古代中国分析二人的说法是否合理?

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答案 

(1)都认为人的精神气质受地理环境影响,沿海居民有强烈的进取心,大陆居民对土地有依赖性。

(2)合理。

因为古希腊多优良港湾,决定了古希腊人多从事航海,工商业发达,殖民扩张频繁;

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导致人民安土重迁,所以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密切,人类文明受其影响,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解析 本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1)问,主要是结合材料分析沿海与内陆居民的精神气质。

(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的观点应该是正确的,由此得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

基础巩固

1.“……迈锡尼文明逐渐衰落,国家、文字和宏伟的宫殿都消失了,继之而来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这描写的是(  )

A.爱琴文明出现前夕B.希腊的“黑暗时代”

C.雅典民主的繁荣时期D.希腊城邦文明衰落以后

解析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迈锡尼文明逐渐衰落”。

材料描写的应该是爱琴文明衰落以后的情景。

2.下列历史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爱琴文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

B.爱琴文明→希腊文明→西方文明

C.西方文明→爱琴文明→希腊文明

D.希腊文明→爱琴文明→西方文明

解析 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渊源。

3.希腊文的“公民”(politus)一词由城邦(polis)一词衍生而来。

对古希腊“城邦”(polis)一词的解释,更接近本质特征的是(  )

A.城市国家B.公民国家

C.独立国家D.联邦制国家

解析 古希腊城邦体制下,实行民主政治,实质是公民政治,因此对“城邦”一词的本质特征的解释应该是B项。

4.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较为先进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古希腊文化和民主的是(  )

A.地理环境B.生活方式

C.政治特点D.民族性格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故选A。

5.将古希腊城邦政体划分为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等的标准是(  )

A.参政公民人数的多少

B.是否存在公民大会

C.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D.国民是否有公民权

解析 这些政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公民或多或少地拥有参与城邦自治的权利。

公民参与城邦自治的机构是公民大会。

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与政权的程度是划分政体的依据。

6.伯里克利说:

“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

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出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其中的“公民”是(  )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公民”概念的理解,公民应是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不包括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

能力提升

7.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

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解析 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而古代希腊以海外贸易为主要生产方式。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显著区别,其创造的文明模式也有较大差别,故选D项。

8.下边是《先秦与古希腊:

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的章节名称(  )

A.环境:

大陆与海洋B.政体:

帝制与共和

C.传统:

专制与民主D.基础:

农业和商业

解析 从材料可以很清楚的分析出,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希腊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是专制制度,希腊是民主制度。

9.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解析 由材料中希腊人是自由的,但受法律的统治,可知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而其他各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

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

这里暂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

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

《“一”与“多”:

中西政治文化的

两种个性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