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42784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Word版含答案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学习目标: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2.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教材整理1 北魏统一北方

1.建国统一

(1)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2)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社会状况

(1)落后:

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落后。

(2)趋势:

各民族相互融合。

(3)矛盾:

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

3.主观努力

冯太后和孝文帝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深度点拨] 孝文帝改革的前提、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前提: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②必要性: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③可能性:

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图解示意]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

教材整理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措施

前提或原因

内容

作用

均田制

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政府直接掌握了农户和地方政权,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2)措施:

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3)意义:

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迁都洛阳

(1)原因

①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需要。

②平城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

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对北魏构成威胁。

(2)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过程:

493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4)意义:

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中华文明。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语,改行汉制。

[课中思考] 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提示】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

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图解示意] 用图示法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教材整理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经济方面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

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

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深度点拨]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待孝文帝改革

①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③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击了保守势力,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3.移风易俗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探究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魏书·食货志》

“又不熟”指农业歉收,所以导致“路有行馑”。

史料二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立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了北魏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说明人民起义使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史料三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史料表明孝文帝受到汉族文化影响。

【史料应用】

(1)从史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提示】 北魏建立之初,农业生产凋敝,人民生活困苦。

(2)史料二反映了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

【提示】 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3)根据史料三,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质的关系。

【提示】 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史论拓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矛盾

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

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探究点二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

“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史料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族融合加快。

史料二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为全国再次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提示】 社会情况:

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原因:

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 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

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史论拓展】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

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4)启示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特点。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

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规范解答】 第

(1)问,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了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了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

(2)问,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了改革阻力;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了其改革的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

(2)意义:

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解析】 题干的大意是,每次战争时,鲜卑贵族都强迫他族人民冲锋在前。

这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

【答案】 B

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交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均田制的概念。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由此排除A、C两项。

均田制下的露田是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但限制买卖,由此排除B项。

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

【解析】 封建化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

A项不是封建化措施;B项是汉化措施;C项不是具体的汉化措施,只是体现了政治中心迁移对鲜卑封建化的推动和影响;D项是封建化的根本措施,采用了汉族的生产方式。

【答案】 D

4.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扬场图”和“耕牛图”反映了农业方面的生活场景,这说明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鲜卑族原来以游牧为主,原来生产方式农耕化,这是与中原汉族人民经济交流的结果,故④表述也正确。

答案选C项。

【答案】 C

5.孝文帝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推行策略如何?

(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

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从后人对其评价的角度考查。

(1)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注意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2)问先判断材料观点,后对其进行评价,注意全面性与客观性。

【答案】 

(1)中心内容:

推广汉话(汉化政策)。

策略:

按年龄逐步推行;严格惩罚故意违反者。

(2)观点:

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理解:

该观点是片面的。

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

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