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427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本课属于选修一课标要求的改革中的第三个改革,本课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前后呼应,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进行的改革。

不同的是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迁与进步,因此要注意其与其他改革的共性与个性。

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上(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隋的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衔接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治,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而北魏创立的一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

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北魏孝文帝元宏开拓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也说明了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如今我国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说明了孝文帝改革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课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背景(第一目“北魏统一北方”)、改革的经过(第二目“均田制和三长制”、第三目“整顿吏治”、第四目“迁都洛阳”、第五目“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影响(第六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难点:

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材料的解读能力。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

嘎仙洞-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与这三个地方都有密切的联系,他们从遥远的大兴安岭走出来,再到北方地区,最后逐鹿中原,饮马黄河,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经历可以说是史诗般的悲壮。

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是哪些因素使他们来到中原?

这其中又经历了哪些事件?

而对以后中国的发展又有何影响呢?

来引出本课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而很好的完成新课导入。

嘎仙洞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教师顺势在投影上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齐读课标要求,明确学习内容: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新课讲授】

(一)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引导: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北魏时期的政治状况。

通过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朝代更迭图,理清线索:

并穿插历史小故事的讲述:

淝水之战。

再进行问题引导:

北魏的历史功绩?

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

★设计小贴士:

让学生理清线索,同时讲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又不至于太枯燥。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展示图片:

北魏陶俑

北魏陶俑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北魏生产生活特点——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生: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师:

而北魏主要从事什么生产为主?

生:

游牧业。

顺势展示北魏太武帝拓跋珪的汉化政策:

“……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魏书·食货志》

“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魏书·外戚·贺讷传》

“有左右长史、郎中令,左右近侍职,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

——《魏书·官氏制》

拓跋珪“好黄老,数召诸王及朝臣亲为说之”。

——《魏书》卷一五《毗陵王顺传》

问题引导:

与自身原有生活状态相比,鲜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

鲜卑人和中原人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是不同的。

而不同民族生活在一起就会出现相互融合不断影响的趋势,这就带来了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一个重要概念:

民族融合。

概念解释: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过渡:

但是这种民族融合趋势并没有很好的持续下去,反而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

3、鲜卑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展示材料:

鲜卑的民族政策: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通典·边防典》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师: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生:

材料一: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材料二:

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

★设计小贴士: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说出鲜卑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这也是改革的必要性。

4、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

引导:

历史事件的出现需要杰出的人出现,其个人作用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示图片:

北魏孝文帝北魏冯太后永固陵石券门

图说历史:

魏孝文帝5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

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

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师: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对以后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生:

对汉族文化比较了解。

有利于推进以后的汉化改革。

师总结:

面对动荡局势,冯太后和孝文帝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封建国家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二)内容

引导:

我们已经学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史,现在请大家按照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来逐步完成表格。

领域

措施

原因

意义

经济

政治

文化

生:

(合作探究,分成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解难)。

师:

下面请各位小组长分别展示大家合作学习的结果(多媒体展示答案)。

★设计小贴士:

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兵教兵”,共同提高。

1、均田制

展示材料:

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中国古代北魏至唐前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

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依据材料引导:

孝文帝改革之所以从土地问题入手,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大家思考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如何?

生:

战乱频繁。

师:

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

人口锐减、土地抛荒。

师总结:

而且这一时期土地兼并问题严重,而在这个时候解决土地问题就很有必要。

分组合作探究:

(依据课本内容分析)

A、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B、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C、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D、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分组回答,教师投影总结:

•A、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目的:

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B、内容:

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C、作用: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遏制土地兼并;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D、土地所有权并非农民所有。

性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展示图片:

嘉峪关墓葬砖画牛耕图

依据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这一时期北魏的生产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

开始从事农耕经济。

师:

这也是北魏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开始。

拓展深化:

而均田制又对北魏的发展和后世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

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依据材料总结:

A、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设计小贴士:

突破重点,注意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深入了解均田制的意义。

过渡:

均田制在北魏很快就推广开来,那么北魏政府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2、三长制

展示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魏书》卷53《李冲传》: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

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

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三长制

依据材料合作探究:

A、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机构叫什么?

-宗主督护制

B、有何弊端?

-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C、归纳三长制的内容、影响?

-a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b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影响:

a: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b: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c: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3、整顿吏治

展示材料: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

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地方官员不论政绩好坏,任期都是六年。

官吏没有俸禄,到任后可以任意搜刮。

思考:

北魏为什么一度盗贼猖獗呢?

生:

社会不安定,吏治腐败。

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孝文帝,你如何整顿吏治?

生:

①俸禄制度②任期考核制。

拓展延伸:

那么仅仅靠制度能否整顿好吏治?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

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

(小组讨论,并分组呈现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

师总结: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

这还需要建立起相关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官员的自我修养等等。

4、迁都洛阳

展示图片:

北魏形势图

北魏形势图

问题引导:

请大家找出平城位置。

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平城的自然条件?

生:

靠近北方、气候恶劣、粮食产量低、受少数民族威胁大等。

师引导:

自然条件固然重要,但孝文帝迁都洛阳有更重要的原因。

展示材料: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高祖纪》

“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所以开百姓之心。

——《魏书·高祖纪》

“孝文迁洛,不止慕古人居中土,盖欲身在近地,经营江左耳,其与卢昶语可见。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四

依据材料总结: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生: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总结,尤其是划线句子。

师投影总结:

①平城地处偏僻,农业生产条件差;易受外族威胁;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的推行;

②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③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展示图片:

迁都洛阳

历史剧演出:

《孝文帝迁都》历史情景剧,设计了孝文帝从迁都前的论战,再到迁都过程的艰辛,以及迁都后的影响的小情景剧,让同学演出。

看演出得结论:

迁都的影响?

A对洛阳发展:

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B对改革进行: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C对民族关系: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设计小贴士:

通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角色,来体会孝文帝迁都的艰辛历程及影响。

历史广角: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变化图:

北魏娄睿墓漆画洛阳龙门石窟

过渡:

在入主中原之后,孝文帝必然要在政治制度上有所作为,以防重蹈五胡十六国的覆辙。

5、行汉制

引导:

北魏在经济上已逐渐由游牧向农耕经济转变,这是其经济封建化的开始-生产方式农耕化,而要想全面的进行封建化转变,光靠经济领域的变迁还是不够的,因此,孝文帝开始想汉族学习其先进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封建化。

依据教材内容学生合作探究:

A行汉制的原因?

B行汉制的内容?

C行汉制的影响?

生:

A北魏政治制度落后,不利于加强统治。

B废除鲜卑旧制,政府机构设置、官名、礼仪、典章改行汉制。

C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社会制度封建化。

敦煌莫高窟

过渡: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

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

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6、移风易俗

引导:

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材料总结孝文帝在文化风俗领域进行的改革措施。

图一图二

 

材料三:

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主张同汉族通婚。

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材料四: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

材料解读:

材料一:

穿汉服;

材料二:

改汉姓;

材料三:

胡汉通婚;

材料四:

说汉语。

问题引导:

材料三提到了胡汉通婚,大家认为这种婚姻有什么作用?

生:

民族融合?

追问:

除此之外呢?

大家注意没有,这种婚姻主要是社会上层进行的。

生:

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展示材料:

“羽仪服式,悉如魏法。

江表士庶,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建康)”

——《洛阳珈蓝记》

《李波小妹歌》: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魏书》卷五三《李安世传》

陈寅恪先生说:

“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

——万绳楠: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合作探究:

这几组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移风易俗的作用)

生:

材料一:

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高。

材料二:

汉族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

材料三:

移风易俗对于鲜卑族汉化进程的影响极其深远,是关键的一步。

师总结:

移风易俗,改革鲜卑族旧有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与民族融合,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设计小贴士: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说出意义,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的培养。

表格小结: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第一阶段

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创建

新制

整顿吏治,官吏实行俸禄制

和任期制;均田制;三长制

第二阶段

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三)影响

合作探究:

根据改革措施谈影响,展开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引导:

(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北魏商业、手工业成就

生:

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

3、加快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拓展延伸: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导言部分讲过如何分析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师引导:

大家知道,改革能否成功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是否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措施是否全面有效并能贯彻落实;改革是否得到当执者的支持等。

请大家自己总结。

生: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成功的根本原因)

2、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内容全面,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卓识,信心坚定。

【课堂小结】

师总结:

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板书设计】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3、鲜卑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导致民族阶级矛盾激化。

4、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

二、内容

1、推行均田令和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2、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实行汉制与移民易俗。

三、影响

1、性质:

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作用: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B、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

C、加快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