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霜降下雨的优美古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形容霜降下雨的优美古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容霜降下雨的优美古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
12、《春水》
18、《水帘》
万点飞泉下白云,似帘悬处望疑真。
若将此水为霖雨,更胜长垂隔路尘。
19、《咏水》
【篇二:
形容立秋的诗句】
形容立秋的诗句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落叶》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红叶》吴融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日》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岳州看黄叶》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
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霜叶飞》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烟重,燕鸿初度江表。
露荷风柳向人疏,台榭还清悄。
恨脉脉、离情怨晓。
相思魂梦银屏小。
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尘埃,玉镜羞照。
无限静陌幽坊,追欢寻赏,未落人后先到。
少年心事转头空,况老来怀抱。
尽绿叶红英过了。
离声慵整当时调。
问丽质,从憔悴,消减腰围,似郎多少。
关于立秋的谚语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篇三:
古诗词鉴赏集锦】
2005届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集锦
(2)
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6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3分)
杜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你喜欢哪一首?
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3分)
答:
[参考答案]
(1)杜诗:
①春雨来得及时;
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
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
②春雨水量可观。
[评分标准:
本题3分,4个要点概括出1个给1分,3个便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
(2)杜诗要点:
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和想像相结合);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
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
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评分标准:
本题3分,有观点,1分;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
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选自2005届重庆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性测试)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①危楼:
高楼。
②黯黯:
迷蒙不明。
③拟把:
打算。
疏狂:
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问:
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4分)
答题要点:
共2个得分点,每点3分,共6分。
(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3分。
(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
(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这首诗属于体裁。
表达了送别朋友时的感情。
(2分)
(2)本诗都笼罩着一个“雨”字。
试赏析颔联围绕“雨”来写景抒情的妙处。
[参考答案]
(1)(2分)五言律诗(答“近体诗”也得1分);
依依不舍(或感伤)。
(2)(4分)围绕“雨”字,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
以叠音词“漠漠”的无声来写船行的缓慢;
归鸟入雨,飞行而迟,以叠音词“冥冥”写雨中归鸟的模糊迷蒙,这帆重鸟迟的客观景物全然是打上诗人主观感情烙印的物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4.阅读下面的组词,回答问题。
(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5月份模拟语文试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1)白居易把情看作诗歌的“根”,认为作诗谱歌,应力图以浓郁的真情实感动人心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艺术经验。
这三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从艺术特色的角度,任选一个点作一点赏析。
参考答案:
(1)洋溢于整组词的,是对于江南的赞美之情和忆恋(怀恋)之情。
(2)可以整组词为对象。
①三首词各以问句结尾,层层深入。
第一首泛忆江南,第二首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杭州景色,第三首回忆苏州往事,以三个问句结尾,形式上构成反复,内容上层层深入,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炽烈的情感。
②三首词各自独立,又构成整体。
各首词之间,通过句式、内容、结构的相似而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整体。
在组词中,这种艺术技巧很高明。
也可以一首词为对象。
①写景善于着色。
春天百花盛开,经阳光照射,显得更红。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在上面,更显得波光粼粼。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色调明朗。
②善于炼字。
如“寻”字用得好。
碧空明月,月光中的山寺,
寺中的桂子,婆娑月影,一切都很美。
着一“寻”字,则一切景物都通过主人公的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诗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③写景动静结合。
再如这一句从动态的“寻”观静态的景,下一句以静态的“看”观动态的静,动静相生,含蕴无穷。
④善用比喻。
如“红胜火”、“绿如蓝”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春光的明媚和活力。
以“醉”字形容“芙蓉”,又以“醉芙蓉”形容“吴娃”的美丽,比喻更为贴切,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⑤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如第一首泛写江南春景,第二首描写杭州月夜之景和钱塘潮,都在写景中融注了对江南强烈的怀念之情。
(其它答案能自圆其说就可给分,如扣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等。
)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选自山东诸城200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
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2)流水,《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
“丰山?
?
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
“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
⑴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⑵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4分)听者(或;
作者自己)的感受上(2分);
侧(2分)
⑵(2分)作者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
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
为什么?
很妙。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
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
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
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鹿柴王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
它和《鹿柴》中的“空”
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
请加以赏析。
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
“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
这和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别滁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
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
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
(2分)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时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
(2分)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2分)如果不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相应的分数。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分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
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
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
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答案]:
(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
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2)欣赏角度提示:
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
b,“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
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
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