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892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3-2014学年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

安阳一中郸城一高扶沟高中鹤壁高中淮阳中学济源一中开封高中

灵宝一高洛阳一高林州一中内黄一中南阳一高平顶山一中濮阳一高

商丘一高太康一高温县一中新乡一中夏邑高中虞城高中叶县一高

(学校名称按其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渎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的印章

汉初的印章形制式样仍保留秦代印章的特点,并在制度上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据东汉卫宏著《汉旧仪》记载,汉代皇帝有六玺,都是用价值昂贵的白玉制成,雕刻蟠龙、奔虎印纽。

印文为:

“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皇后的玺印与皇帝同制。

1974年陕西成阳一位中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了一方被埋在积土中的白玉印章,刻有“皇后之玺”的白文字样。

经考古部门考证,确认是与文献记载相符的汉代皇后玉玺。

《汉旧仪》中还记载,当时规定按官职的高低不同所用的印章分别称“章”或“印”。

私人印章不可称为“章”,并须在姓名之后加“私印”二字。

同时对各等级印章的材质、纽式及印绶的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

任命官吏以颁发印章为标志,类似现代任命书的作用:

官员们也要把印章佩带在身上,用以表明官阶等级并示尊严。

遇有要事即钤印于封泥,作为行使权力的凭证。

各级政府发布政令都要钤加印章。

汉私人印章,除姓名印,还有肖形印、吉语印。

形式有两面印、多面印和套印等.肖形印在印面上刻人与马、牛、羊、骆驼等动物形象:

还有以多面印的形式,刻出分别代表东、西、南、北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图形的四灵图案。

各种动物形象造型夸张,富有浪漫色彩,呈现出汉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汉印文体称为缪篆,是一种带有隶书意向的篆体文字。

字形方正,笔画平直,结体匀称工整,气势浑厚、明快,具有质朴自然、丰满安定的美感。

汉印中还有一些以虫鸟篆入印的印章。

虫鸟篆是装饰化的篆书,起止笔画融合虫鸟的形象。

笔画卷曲萦绕,运转舒展灵动。

虫乌为龙凤的原型形态,以虫鸟篆入印,代表龙凤的祥瑞之征,寄寓吉祥祝福,反映了人们追求安定幸福的美好愿望。

汉魏时期还有一种称为悬针篆的印文,即在缪篆的基础上,将垂直的笔画加以夸张,使收尾笔形垂长,显出尖锐的笔锋。

东汉时期的衡量器具上常采用这种篆体。

汉印多为铸造印,印文为线条均匀、粗壮的白文,加盖泥封上,十分清晰、饱满。

后世钤印红印泥后,朱白对比鲜明,丰满明快,非常醒目。

此外还有不少凿刻的印章,多是武将佩印。

汉代战事频繁,在战斗中往往急需增补新的军事指挥官。

给这些增补的将领颁发印绶,来不及从容铸造,就由军中刻印工匠们在预先铸造的印坯上匆匆刊刻成印,故又称为急就章。

这类凿印,多为较细的白文印。

高级官员为两凿成文,印文结体比较规整;低级官员则为一凿成文,具有随意自然的气质。

急就章呈现的朴茂自然、不加修饰、拙中寓巧的印风,为后代的篆刻家们所追摹,对后世篆刻艺术刀法的形成具有启迪意义。

古代的玺印都是钤加在封泥上的。

这有大批的实物遗存可证。

《淮南子·齐俗训》:

“若玺之抑填。

”填即是指封泥。

古代封泥是用来封缄书信和物品的。

封物时,用绳索将物品捆扎后,在绳索的结节和绳的两端加泥钤印,封泥起了锁封的作用,可以防止开启包装。

封缄书信时,则把竹木简牍加上木检,用绳索扎紧。

木检上刻有方孔,把绳索两端穿到方孔中,用封泥封住方孔,钤加印章。

使木检、绳索和封泥连为一体。

最后在木检上写上收书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检”。

用这种封缄方法可防止书信在辗转投递过程中被私拆泄密。

封泥的使用,据文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通行,从考古实物遗存看,汉代极为盛行。

现已知在陕西、山东淄博发现汉封泥700余枚,1920年在朝鲜平壤附近的乐浪遗址、1956年在湖南长沙河西岳汉墓、1957年在呼和浩特汉古城遗址、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都出土了汉代的封泥,可见汉代使用封泥的地域十分辽阔。

东汉发明造纸术后,至南北朝时纸张的生产和使用已很普遍,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文房用品。

封泥也渐渐废弛。

钤盖印章改在纸上用朱红印色。

《北齐书·陆法和传》记载“上梁武帝书‘朱印名上”’,这是纸张上使用印色的最早文献记录。

在南齐、唐代传世的书法、绘画作品和新疆出土的文牍上也可见到墨色或米色的印迹。

封泥之制废弛后,在地下沉睡了近千年。

1822年(清道光二年)在四川、陕西等地发现封泥后,当时人都不明其为何物,曾定名为“印范”。

直到1898年经清代学者刘鹗考证始定名为封泥,并征信于文献记载,使人们了解到唐代以前古玺印的使用习尚。

现代国际交往中使用火漆印封缄机密国书,海关验放进出口货物钤加的铅封,其作用和使用方法都与中国古代封泥很相像。

不过这是源自欧洲中世纪的文化现象,是在中国封泥停止使用以后才兴起的。

(节选自《印章的历史》,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印章和秦代的印章相比,延续了秦代印章形制式样上的特点,只是在制度上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比如,汉代皇帝有六玺,皇后的玺印与皇帝同制。

B.根据《汉旧仪》的记载,官员的印章按官职的高低分别称“章”或“印”。

私人印章不可称为“章”,并且须在姓名之后加“私印”二字。

C.肖形印不仅可以刻出马、牛、羊、骆驼等动物形象,还可以刻出代表东西南北方位的四灵图案。

这都呈现出汉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D.东汉时期的衡量器具上常有悬针篆体的文字,这种篆体文字的收尾笔形垂长,显出尖锐的笔锋。

这种字体魏时仍被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印章对于官吏极为重要,因为任命官吏以颁发印章为标志,官员们也以印章表明官阶等级并示尊严,各级政府发布政令都要钤加印章。

B.汉代的印章文字都是篆体字,但表现形式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带有隶书意向,字形方正,笔画平直,有的起止笔画融合虫鸟的形象。

C.汉代的印章主要分为铸造印和凿刻印,它们多是白文印,虽然文字表现不同,但都对后世篆刻艺术刀法的形成具有启迪意义。

D.东汉时期纸张的生产和使用并不普遍,封泥仍需大量使用,到南北朝时封泥渐渐废弛。

钤盖印章改在纸上用朱红印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用封泥封缄书信时,最后在木检上写上收书人姓名、地址的方法可防止书信在辗转投递过程中被私拆泄密。

B.至迟春秋战国时期封泥已经通行使用,而汉代极为盛行。

现仅在陕西和山东淄博已经发现汉封泥700余枚,朝鲜、长沙、呼和浩特都发现有汉代的封泥。

C.南北朝以后,由于书写材质的改变,封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而当后来发现封泥

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直到刘鹗考证始定名为“封泥”。

D.现代使用火漆印封缄机密国书、海关验放进出口货物钤加的铅封都是源自欧洲中世纪的文化现象,与中国封泥没有任何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

举景秦二年进士。

出为西安知府。

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

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

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子俊上疏言:

“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

宜于沿边筑墙置堡。

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注】,于计为便。

”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

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

八年秋.子俊复上言,圭犹持前议阻之。

帝是子俊言,命速举。

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

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不三月而成。

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

子俊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

十二年移抚陕西。

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河入灌,民利之。

久而水溢无所泄。

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

公私益便,号“余公渠”。

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

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

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

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

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未几,复出行边。

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

比复出,锐欲行之。

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

谤议由是起。

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

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

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

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

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

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

明年正月,复召任之。

弘治二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

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

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

尝日:

“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

”故自复出行边,怨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竞以成功,为数世利。

(选自《明史·余子俊传》,有删改)

【注】边墙:

即长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司上治行当旌者旌:

表彰。

B.帝是子俊言是:

赞同。

C.寇扼于墙堑扼:

扼守。

D.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勘:

调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子俊巧于谋划的一组是(3分)

①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②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

③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不三月而成④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

⑤凿渠引城西河人灌⑥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

A.②⑤⑥B.①③④C.②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子俊施政为民。

在任西安知府期间,他为解饥荒,开粮仓拨十万石粮赈济借贷。

在边疆修筑长城后,他在当地强化了军事存在,百姓得以安心耕作、放牧。

B.余子俊富有远见。

在巡抚延绥期间,他上疏陈述了修筑长城之利,虽有尚书白圭屡次阻挠,但最终得以实施,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功在千秋。

C.余子俊为官清廉。

太监韦敬进谗言告发他假借修整边防多侵吞耗费,且有私怀恩怨、调换将帅之举。

后经工部侍郎杜谦等予以澄清,结果并无此事。

D.余子俊做事勤勉。

凡遇奏疏及公府移文,他必定亲自起草,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就寝。

病逝前,还亲手修改奏稿,陈述救荒灭盗的对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l)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

临江仙薛时雨①

大风雨,过马当山②

雨骤风驰帆似舞,一舟轻度溪湾。

人家临水有无间。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绝代才人天亦喜,借他只手回澜。

而今无复旧词坛。

马当山下路,空见野云还。

【注】①薛时雨:

道光、咸丰年间词人。

②马当山:

在今江西彭泽县城东北,临长江而立,山高水险。

8.请指出本词上阕首二句中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情的一个字并加以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