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528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

《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基础第13章文档格式.docx

G=GW=Gn

2、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原理

这三个公式在现实中达到相等是非常困难的,它们常常是不相等的,一旦两者之间不能相等,就无法调整到均衡状态,而且两者背离越来越大,其结果不是经济停滞就是长期通货膨胀。

(1)若G=GW,在储蓄率一定的情况下,必须有vd=v,即资本家满意的资本—产出率=实际的资本—产出率。

但是市场的变动往往改变投资者的心理判断,如投资者主观上感到产品需求看好,就会引起投资需求的增加,结果必然导致G>

GW,反之造成致G<

GW。

(2)哈罗德认为,由于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一旦实际经济增长偏离均衡经济增长,那么非但不能通过市场调节恢复到均衡路线上,反而会偏离均衡路线越来越远,从而形成累积性反均衡运动。

任何高于均衡经济增长的实际增长都会连续加速,任何低于均衡经济增长的实际经济增长都会连续减速,因此,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3)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

GW)则会出现自然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W>

Gn),两者的后果一样,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反之,如果自然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n<

GW),结果会相反,出现停滞和萧条。

(三)多马模型

●多马强调投资有双重影响,一是需求效应,净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可扩大收入和就业。

二是供给效应,投资可增加新的生产能力。

●多马强调投资引起的生产能力的增长,只有在下一期得到充分利用,投资者才愿意增加投资,所以下一期总需求必须与包括了新的生产能力在内的总供给一致。

这就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1、生产能力的增长:

生产能力ð

=总生产能力△Y/净投资I,于是潜在生产能力增加量△Y=Ið

2、总需求的增长

◆边际储蓄倾向a=储蓄增量△S/年总收入增量△Y即:

a=△S/△Y

◆△Y=△I×

(1/a),△I表示投资增量,1/a实际是投资乘数。

它说明每年总收入绝对量的增加取决于投资增量和乘数。

3、充分就业均衡增长

●因为△Y=Ið

,且△Y=△I×

(1/a),

●△I×

(1/a)=Ið

(这就是多马的经济增长基本公式)。

●在两边都乘以a并除以I,则△I/I=að

(这就是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公式)公式的左边是投资的增长率,右边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资本效率的乘积。

这个公式表明,要保持不断的充分就业,每年的投资就必须按að

速度增长。

(四)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比较

1、两个模型的增长公式是相等的。

2、两个模型中都包含了“不稳定原理”。

(五)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特点

●该模型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其方法上弱点是,它假定创造一个固定不变的资本—产出比率并假定资本和劳动之间不可替代的关系。

●作为预定经济增长目标:

若预定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7%,确定社会资本—产出率为3,如果储蓄率能够达到(3×

7%)=21%,就可以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一)索洛模型的假设前提

1、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完全具有弹性。

2、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3、充分就业均衡是随时可以达到的,实际产出总是和潜在产出相等。

4、只有一种商品被生产,这种商品即用于消费也用于投资。

5、储蓄就是投资,储蓄被看做以固定储蓄率决定的当年收入的一部分。

(二)索洛——斯旺模型Y=F(K,L)

1、经济增长率的公式:

△Y/Y=a×

(△K/K)+b×

(△L/L),其中△Y/Y为经济增长率,(△K/K)和(△L/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增长率,a和b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对总产出的弹性。

2、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不仅有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而且有赖于各自的产出弹性。

3、有了这个公式,人们就可以通过调节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即调节资本—劳动的配合比例,来调节资本—产出比率,以实现理想的均衡增长。

(三)索洛——米德模型Y=A(t)F(K,L)

1、△Y/Y=α×

(△K/K)+β×

(△L/L)+△A/A这是简化了的索洛——米德模型。

2、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变化。

3、它与索洛—斯旺模型的区别在于强调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

(四)索洛余值

把公式变形为:

△A/A=△Y/Y-α×

(△K/K)-β×

(△L/L),这就是技术进步的度量。

也就是“索洛余值”。

(五)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特点

1、假定生产要素具有相互替代性,使资本—产出比由固定不变为可变。

2、强调了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即资本和劳务的价格受市场上供需关系的影响。

3、说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

资本投入的增加使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减少使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增加,从而工资收益率上升。

4、突破了“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观点在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占有的统治地位。

三、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

(一)基本假定与经济增长公式

1、新剑桥学派是以“两阶级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的规律。

2、这个模型中包括以下四个基本假定:

(1)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中,只有两个阶级:

资本家和工人;

(2)资本家的收入完全来自利润P,工人的收入完全来自工资W;

(3)每个阶级分别有固定的储蓄率,并且资本家的储蓄率SP大于工人的储蓄率SW,工人的储蓄率很小,几乎接近于零。

(4)长期内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

3、国民收入Y=P+W;

总储蓄S=P×

SP+W×

SW;

全社会的储蓄率s=S/Y=P/Y×

SP+W/Y×

SW即社会储蓄率等于两个阶级的收入份额与他们各自的储蓄率的乘积之和。

体现了新剑桥学派关于经济增长的基本观点: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

4、经济增长率为G,资本存量为K,如果工人的储蓄率SW为0,则:

s=P/Y×

SP,于是G=s/v=P/Y×

SP×

Y/K=P/K×

SP,该公式表明经济增长取决于利润率和资本家储蓄倾向。

5、上述公式的意义在于:

(1)通过资本家的储蓄倾向,建立了利润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比关系;

(2)长期均衡经济增长可以通过调节分配以改变利润率来实现。

(3)只有资本家阶级的储蓄行为对经济增长具有绝对意义。

(二)罗宾逊的资本积累模型

1、资本积累与利润率的关系

过去的投资决定现在的利润率,现在利润率又影响企业家对未来利润率的预期,而未来利润率的预期直接影响目前的投资决策。

2、罗宾逊的经济增长模型

●利润率的变动不是无限的,而且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利润率变动有一个有效区间。

资本家可能接受的最低利润率是由企业的垄断程度决定的,而利润率的最高限度是由现存分配关系决定的。

利润率实际变动范围只能限于这两者之间。

●罗宾逊认为有两种增长率:

一种是通过利润率引致的资本积累(投资)达到的理想资本积累率;

另一种是可能的经济增长率,即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增长所决定的增长率。

也称自然增长率。

●如果可能的增长率=理想的增长率,经济就会出现增长的“黄金时代”,在这种情况下:

(1)工资与劳动产出率(Y/L)同步增长;

(2)技术进步。

●罗宾逊认为,只有中性技术进步才能使经济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三)卡尔多模型

KM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储蓄率可以灵活变化以得到稳定的经济增长。

1、基本公式

●I/Y=SP×

P/Y,表明投资—产出比率I/Y是利润—产出比率P/Y的函数,意味着当经济不平衡时,可以通过调节P/Y来改变I/Y。

●具体来讲,当投资率I/Y高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可以通过降低利润率P/Y来促使经济达到均衡;

反过来,当投资率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可以通过提高利润率促进经济达到均衡。

2、资本家消费的调节

P/Y推出,P=1/SP×

I,其中1/SP是投资乘数,也就是支出乘数K1,它实际上等于1/(1-MPC)

【MPC是资本家的边际消费倾向】。

这就意味着资本家的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1/(1-MPC)就越大,资本家得到的利润就越多。

因此通过刺激资本家消费能够提高利润,而利润的提高又能够刺激投资的扩大,反之,减少资本家消费也能够减少投资。

在经济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对资本家边际消费倾向的调节可以达到恢复平衡的目的。

●资本家增加投资和增加消费都能增加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通过以上调节机制,使哈罗德—多马模型G=s/v中的s(=S/Y)成为可变的变量,于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可以调节到均衡经济增长率的水平。

(四)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比较

●索洛模型说明了当经济增长处于不均衡状态时,市场对资本投入K和劳动投入L价格的影响会使投资者改变K/L(生产的技术条件),从而达到调节哈罗德—多马模型G=s/v中的v的作用。

●罗宾逊和卡多模型中通过说明资本积累与利润率的关系,找到了调节调节哈罗德—多马模型G=s/v中的s的机制。

●新剑桥增长模式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

第二,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并引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第三,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本途径不是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第四,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的办法不是调节资本—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节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四、新经济增长模型

(一)扩展的新古典模型

1、广义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主义;

狭义资本是指物质资本。

当把人力资本加入模型,生产函数方程式变成:

Y=KαHβ(AL)1-α-β(α+β<

1)

2、H表示人力资本的存量,α+β<

1说明广义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减。

3、扩展的经济增长模型虽然能够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但是仍然不能说明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新知识的“溢出效应”使得单个厂商资本存量的增加能够赞成厂商知识存量的增加,而单个厂商知识存量增加可以造成整个经济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

1、单个厂商生产方程式与经济增长

●对于单个厂商而言,加入新知识因素后,生产方程式(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Yj=f(Kj,AjLj)=f(Kj,KLj),它表示,如果所有厂商的生产力都具有正外溢效应,单个厂商各自扩张企业资本Kj的结果使整个经济的总资本存量上升,如果总劳动力存量L给定,那么,当总资本存量K与各个单个厂商的资本存量Kj一起上升时,整个经济总资本增加将会报酬不变。

如果总劳动力存量L随着总资本存量K以相同的比率增加,产出增长将大于这个比率。

●这就是说,由于知识这个重要因素带来了边际产出递增的生产力,整个经济这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增长。

2、AK模型

●Y=AK模型说明,若不考虑人口因素,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是由技术水平和广义资本决定的。

●假定所有的储蓄都被用于投资,那么资本积累为K=sY–ð

K=sAK–ð

K,其中K代表资本积累率,sY代表储蓄率,ð

是资本存量的折旧率;

ð

K就是资本折旧量。

当储蓄全部用于投资时,资本积累的速度就等于净投资增长率,也等于净技术水平和广义资本决定的收入增长率。

●g=K/K=sA–ð

表明经济增长速度是投资率和技术水平的递增函数。

●只要sA>

ð

,即使没有外生的技术进步,经济也会持续增长。

如果人口数量不变,则人均收入水平也是投资和技术水平的递增函数。

因此,提高投资率和提高基础技术水平的政府政策就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策。

(三)AK模型的发展

1、这个模型是建立在3个假设前提基础上的:

●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技术变动。

●技术变动是内生决定的。

(是由经济部门内部在受到利益刺激下的故意行为决定的)

●知识或思想是指“研究新思想的成本一旦投入,以后新思想就可以不费成本的重复使用”。

2、这三个假设有两个重要意义:

一是人均知识可以无限积累,二是新思想具有不完全排他性。

这实际上是肯定了规模报酬递增存在和不完全竞争的现实性。

3、技术进步具有某种程度的独占性和排他性,技术进步就成为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内生因素。

4、新古典理论在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时,强调“物质差距”,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强调“思想差距”,因此在新经济增长理论家看来,不同国家生活水平差距的主要根源在于由技术差异引起的生产力的差距。

第二节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与特征

(1)总体经济活动:

经济周期被定义为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

(2)扩张和衰退:

总体经济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时间内所经历的衰退和紧随其后的扩张,称为一个经济周期。

(3)一致性:

是总体经济的波动,而不是几个部门或几个经济变量的波动。

(4)循环性:

经济循环“扩张—波峰—衰退—谷底”。

(5)持续性:

指衰退之后进一步衰退的倾向以及增长之后进一步增长的倾向。

二、经济周期分析框架

(一)AD——AS模型简介

1、经济周期理论一般包括两部分:

第一是对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的识别,如战争、洪涝灾害、新发明、政府政策变化等,这些因素通常会引起总供或总需求的外生变动,常把这些难经预测的事件或扰动称为经济冲击。

第二部分是应对各种冲击的模型。

(二)总需求冲击

1、整体经济的波动来自总供给或总需求的变动。

2、经济学家把引起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外生变动称为经济冲击;

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冲击称为需求冲击;

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冲击称为供给冲击。

3、有利的需求冲击可以在短期内增加总产出,但是在长期内不能使产出增加。

整体经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长期均衡,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4、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价格调整非常迅速,可以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快速恢复均衡状态,经济可以很快达到长期均衡,政府没有必要采取政策来对付经济衰退。

5、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和工资对于冲击调整缓慢,价格和工资在实际中可能处于刚性状态,因此恢复长期均衡可能是缓慢的,政府应在对付衰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即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时,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使其恢复到充分就业的长期均衡状态。

(三)总供给冲击

1、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总需求冲击不会对产出造成持续性的波动影响,他们一般把总供给冲击视为影响产出和就业变化的主要因素。

2、供给冲击是改变产品和劳务成本从而改变企业收取产品价格的经济冲击。

3、逆向供给冲击在经济衰退期使价格水平上升。

4、古典经济学家主要强调供给冲击的影响,凯恩斯主义主要强调总需求冲击的影响,但是凯恩斯主义也认识到供给冲击在解释产出波动方面的重要性,他们同意古典学派的观点:

逆向供给冲击在长期中将降低总产出,并使价格水平上升。

三、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一)实际经济周期

●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认为,经济的实际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

●实际冲击指对经济的实际方面发生的扰动,它影响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和FE曲线。

●名义冲击一般指对货币供给或货币需求的冲击,它只影响IS-LM模型中的LM曲线。

●尽管许多实际冲击都可能形成经济周期,但RBC经济学家们认为技术冲击——生产函数随时间发生的变化——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冲击,通常称其为供给冲击。

●技术冲击包括新产品的出现、新生产方法的引进、资本或劳动的质量提高、管理技巧等因素。

●大多数经济衰退是由于逆向的(或不利的)技术冲击引起的。

1、逆向技术冲击的影响

暂时逆向技术冲击对一般均衡的影响:

逆向技术冲击降低了实际工资、就业和产出的一般均衡水平,同时使实际利率水平升高,降低了消费和投资水平,并使价格水平上升。

即逆向技术冲击将导致产出下降。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周期事实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许多基本经济周期事实是一致的:

第一,在技术冲击持续影响经济的假设条件下,RBC理论预测总产出将周期性地波动。

第二,RBC理论预测就业将随产出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

第三,RBC理论预测,实际工资水平随产出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

第四,与RBC理论相一致的另一个经济事实是,平均劳动生产率是顺周期的,即人均产出在经济繁荣期要高于经济衰退期。

(坚持RBC理论者把此事实视为支持其理论的强有力证据。

3、经济衰退的原因——技术冲击

尽管RBC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经济中存在许多类型的冲击,但是在实践中,他们的许多研究却依赖这样一个假设:

技术冲击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衰退源泉。

4、技术冲击的测量

●索洛剩余SR是衡量技术进步最常用的测度标准。

●索洛剩余测度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Y=AKαL1-α,可变换为:

ΔA/A=ΔY/Y–αΔK/K-(1-α)ΔL/L,其中ΔA/A被称为索洛剩余,之所以称为“剩余”,因为它是总产出中没有被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所直接解释的部分。

●实际数据证明,索洛剩余有较强的顺周期性:

在经济扩张期增加,在经济衰退期下降。

●索洛剩余的顺周期性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前提假定“总产出的周期波动是由技术冲击造成的”是一致的。

●但索洛剩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一个测量,还反映在对资本和劳动的利用率的测量。

●用资本服务uKK和劳动服务uLL替代生产函数中的资本K和劳动L,则生产函数为:

Y=AF(uKK,uLL)=A(uKK)α(uLL)1-α

计算包括了资本和劳动利用率的索洛剩余:

SR==ΔY/Y–αΔK/K-(1-α)ΔL/L=ΔA/A+αΔuK/uK+(1-α)ΔuL/uL由公式可知,索洛剩余不仅包括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ΔA/A(反映了技术或其他影响生产技术的因素的变化),而且包含了资本和劳动的利用率uK和uL,因此,即使技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当资本和劳动的利用率增加时,索洛剩余也将增加,即当资本和劳动的利用率呈现顺周期性时,索洛剩余也将呈现顺周期性。

●与劳动利用率的顺周期性相一致,工伤发生率也具有顺周期性。

●企业在衰退期倾向于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而不是解雇工人保持较高的劳动利用率,这种现象称为劳动储备(因为解雇成本和雇佣成本的存在)。

因此衰退期间较低的生产率有时并不反映技术水平的变化,而仅仅反映了企业对资本和劳动利用程度的变化。

(二)财政政策冲击

1、在古典模型中,财政政策的变化被视为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财政政策的变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变化以及税收政策的变化。

2、政府支出减少了居民的财富总量,因这政府支出增加一般有两个资金来源,增加税收和向公众举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政府是在当期增加税收,还是在将来增加税收,由于产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时产出水平,政府支出的增加都将减少居民的财富。

3、政府支出的增加,相应地增加了总产出、就业量,并使实际利率和价格水平上升,但是实际工资是下降的。

4、政府支出的变化如同技术冲击一样,对经济有着实际影响。

因此财政政策的变化可能用来抵消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能用来稳定产出和就业。

5、尽管从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可以用来治理衰退和减小产出波动,但是古典经济学家反对使用财政政策来对付衰退。

相反,他们认为,在经济对各种冲击的调整中,政府无为而治的不干预政策效果会更好。

6、古典经济学家把收益大于成本作为是否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标准,而不是经济是否处于衰退状态。

7、对政府试图维持经济稳定的努力持反对意见的另一论据是由于时滞的存在:

识别时滞、行动时滞、生效时滞。

四、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一)总需求冲击

1、凯恩斯主义一般认为,总需求冲击是最重要的经济波动冲击。

2、总需求冲击是指影响IS曲线或LM曲线移动并影响总需求的各种经济扰动。

3、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和需求是主要冲击的观点,构成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4、凯恩斯主义把衰退的原因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古典经济学家把衰退归为供给不足。

5、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中对经济波动的分析与一些重要的经济周期事实是一致的。

(1)对于总需求冲击,该理论预测了总产出的周期波动行为,指出就业随着总产出的变化而变化。

(2)该理论认为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这与经济周期中货币的顺周期性的事实是一致的。

(3)另一个重要事实是,通货膨胀的顺周期性和滞后性。

6、凯恩斯主义对平均劳动生产率的预测与经济周期的事实是相反的,但是劳动储备概念的引入,使凯恩斯主义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劳动平均生产率的顺周期性。

(二)供给冲击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接受了古典学派的部分观点,承认在某些时期,供给冲击是引起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