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164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6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说说你的感悟。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班内汇报。

3.班内汇报,教师点拨。

1)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2)排比、反复的运用,刻画“我”对九龙泉纪念碑的解读。

3)几个反问句,接着“战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4)去南泥湾后“我”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密密麻麻的字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有感情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悲壮故事,是用千千万万血肉之躯筑成的屹立于人们心中的丰碑。

“我”心中腾起了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作为现在的学生更有一种震撼,有责任,有义务热爱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奉献社会。

4.激情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将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

板书:

1、读碑

初读:

20余年、后来庄严雄伟壮观伟大

又读:

那年(南泥湾)悲壮凝重震撼升华

再读:

现在悲壮感使命感

第三课时

巩固复习,完成基训

第2课刘邓大军渡黄河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悟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4.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

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

1.问题设置:

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u)捷(jie)侦(zhen)署(shu)伪(wei)毯(tan)碟(die)筹(chou)蹲(dun)弦(xian)

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如:

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6)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7~11)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12)午夜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谈感悟。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在记述顺序上的特点。

3、刘邓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

刘邓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A.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B.渡河顺利。

a)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午夜时分……渡过了黄河天险。

C.敌人的愚蠢、迟钝。

a)6月30日夜……敌人竟丝毫没有发现。

b)当太行、冀南……被迫西窜。

c)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D.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E.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1、学生边读,边思考。

2、小组交流。

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2、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刘邓急驶

插叙渡河之前筹划

明修栈道精心部署

午夜时分刘邓大军偷渡强渡渡过

第3课风雪重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英雄的精神品质,激发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去体会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2、理清文章的脉络,再比较详略,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一、谈话导入

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风雪重围》,就是发生在抗战中的一个真实故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l、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思考: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字词,纠正读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

3、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自读课文,思考:

(1)杨靖宇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知的?

(2)口述故事,理清思路。

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2、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悟英雄的精神品质。

A人物活动的环境,用环境烘托。

积雪。

日军的围剿。

队伍之弱小,人少。

B人物的动作、行为、语言的描写。

引导学生理解课后练习2。

C日军的反衬。

引导分析第14自然段,感知人物精神。

(2)记人叙事的写法。

A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B比较、感悟记叙有详有略的好处,并谈体会。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感情朗读。

5、学习英雄的事迹后,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将本节课学习所得与同学们共享吧!

板书设计:

3*风雪重围

山林三尺深的积雪雪下40摄氏度

杨靖宇蹲周旋抗击殉国

日寇咬牙切齿

第4课礁盘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

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

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凝视:

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

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

(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

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

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

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

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

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

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

将军看到了什么?

队长说了什么?

将军又说了什么?

做了什么?

战士们有什么行动?

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

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3.读26自然段,思考:

将军有什么举动?

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明确:

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4、选取自己最受感动的片段,感情朗读。

三、情感升华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口语交际1

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认识。

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1、点评案例,表达对遵纪守法的认识。

2、提高认识,养成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2、交流、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1)评一评,两句中说法谁有道理?

2)联系生活中、社会上的相关事例,谈谈对遵纪守法的认识。

二、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推举代表。

2、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两种说法,我们偏向第二种。

第一种是情感上有道理,第二种是法律上有道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引导学生对照自身行为,谈看法。

通过口语交际,我们对遵纪守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大于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收获?

习作1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1、写一份调查报告。

2、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一、指导学生做调查,获取写作资料

1、确定调查专题。

1)“小学生最喜欢的……”如:

电视节目、游戏、课外读物。

2)“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如:

2、确定调查对象。

1)本校同学。

2)本班同学。

3、设计问卷,调查。

4、回收问卷,整理相关内容,得出结论。

最喜欢或最不喜欢……有多少人,比例是多少。

5、从结论中谈自己的发现、感受。

二、指导写作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的格式。

2、出示范文,引导习作。

二、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推荐组内优秀者。

3、全班交流。

1)由各组推荐的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交流评议。

注意格式、内容。

3)教师点评。

一、抄写习作

1、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2、清楚认真的抄写在作文本上。

语文活动1

1、引导学生积累古诗,了解作者。

2、引导学生回顾,积累英雄人物及其英雄故事,举办“英烈故事会”。

3、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总结积累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1、写读书笔记和积累诗句。

2、开“英烈故事会”。

本单元我们学了很多英雄、革命者的故事,我们还在以前的课文中接触过不同的英雄,你知道他们吗?

请看语文活动1中的“万花筒”。

二、万花筒

1、出示“我会填”卡片。

 1)学生读卡片,填写。

 2)学生讲述英雄故事。

2、“我会学”

 1)读提示,明白活动意图。

 2)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过程,写心得。

三、百宝箱

1、出示诗句卡片。

2、学生读诗句。

3、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4、背诵诗句。

一、大舞台

1、学生读“大舞台”提示,弄清活动要求。

2、分组准备。

3、活动开展。

 1)展示资料:

诗歌、歌曲、电影、故事等资料。

 2)学生读其中一个片段,学生听读后交流感受。

 3)选取一个感人故事讲给大家听。

 4)学生听故事,点评。

二、课堂小结

学生将这次语文活动的收获写成一篇语文活动心得。

第5课那桥,那河,那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毒携带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5、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

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读中想象、感悟、探究交流。

一、谈话导入

1、你的家乡有桥吗?

说说你家乡的桥、河、船给你的印象?

2、古镇周庄的桥、和、船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我们一同阅读课文《那桥,那河,那船》,去感受它的美吧!

3、展示挂图,给同学们直观感受。

二、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

2、简单说说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借助工具书学会本科的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上标记。

3、朗读课文,标出段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4、小组交流

5、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描绘了夜色中雨幕里的周庄古桥。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描绘了白天周庄河上的迷人景色。

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

描绘夜里周庄的桥、河、船。

6、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四、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2、小组归纳整理学生的提问。

3、班内交流整理学生的问题提纲。

这堂课收获不小吧,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吧。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学生整理的问题提纲。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按提纲自学课文,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子交流讨论。

3、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描绘了古镇周庄的美景。

如:

①“日暮时分,我走进这幽静的古镇,小雨浸润着滑滑的石板路,飘洒在碧玉般的河面。

”“幽静”,优美寂静,写出了古镇周庄的特点。

“浸润”,浸没滋润。

“飘洒”,抓住了河面上小雨的动态特点。

“碧玉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小河水碧绿澄澈的特点。

②“于是,你的面前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世界,一个在水边,一个在水里。

”“一模一样”,指彼此完全一样。

“一个在水边”,是指岸边实实在在的美景;

“一个在水里”,指这种美景在河中的倒影。

写出了夜幕中,游人面前出现的奇丽景象。

③“人散尽了,灯笼却还亮着,像慈祥的老母那样,用柔和的光,抚摸着那桥,那河,那船……”运用泥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柔和灯光照耀中的古镇周庄的夜景,写出了周庄夜晚的安静、祥和。

(2)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

①“它的身躯一弯就是几百年,船儿多少次从它怀中划过,风儿多少次在它身上抽打,春秋多少次在它眼前变幻……”

“它”指小桥。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书法,写出了小桥历史悠久、历尽沧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桥的由衷赞叹之情。

③“桥啊桥,你是多么沉稳,……是周庄的灵魂。

“你”,第二人称,直抒胸臆,表达赞叹之情。

(3)读文感悟。

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染着我们,激发了我们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将去关注家乡,关注大自然,用自己的身心去书写它的美丽。

4、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读,感悟。

三、拓展延伸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谈喜欢的理由。

2、仿照课文的写景,给自己家乡的美景写一个片断。

3、交流共享。

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吧。

第6课搭石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感悟,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德。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辨别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什么是搭石?

为什么要搭石?

2、交流汇报。

四、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那些词语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3、为什么说“搭石,是家乡人勤劳的象征”?

4、指导学生想象画画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

表情、动作又会怎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是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5、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6、指导感情朗读。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思考“搭石,是家乡人勤劳的象征”指句话的作用。

二、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

(2)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3)引导体会“构成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思考:

作者写了那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

从“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和“假如遇上老人……”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还能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美好的心灵。

3、学习第8~10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谈感受。

(3)交流明确。

两个比喻句,抒写对家乡搭石的赞美之情。

结尾油价大事来赞美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写感受

2、交流。

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感受到美,一定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启示吧。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吧。

第7课豆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有关资料,生活体验来感悟,交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的爱恋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

一、谈话导入:

1、提起豆腐,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豆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吃法多样,然而对异乡游子来说,仅仅是这些吗?

让我们一同去品味黄苗子的《豆腐》吧。

3、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文章写了些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词语,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1)辨析多音字

和hé

huó

huò

喷pēnpè

n

供ɡōnɡɡò

(2)理解词语

寄托: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眉飞色舞:

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态。

2、理解内容: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豆腐,具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地~2自然段):

写几位在英国多年的华侨一起聊天时说起了家乡的豆腐。

第二部分(3~12自然段):

介绍有关豆腐的传统小吃,豆腐菜的加工与制作,营养价值及桐城特产“叫豆腐”。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

再一次点明豆腐容易勾起中国人心头的一种特殊的滋味。

三、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第3~12自然段),作者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具体怎样写的?

(1)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2)班内汇报。

2、作者仅仅是向人们介绍豆腐吗?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1)学生自读开头、结尾部分,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①“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这是很自然的。

积聚海外的游子把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之情寄托在平凡的日常事务中,借这些平凡的日常事务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一片深情。

这个句子写出了海外游子思念祖国和家乡是的普遍举动,他们检务生情,睹物思人,特别思念祖国和家乡。

②“的确,作为一个中国人……体味到生活的多彩。

豆腐作为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菜肴,不仅花样繁多,而且风味独特,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不仅味道香滑温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