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090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2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docx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对汽车生产企业的设立规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而在芜湖这个汽车产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内地城市,成立了一家如今已成为中国汽车业重要力量的汽车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自成立之日起,奇瑞坚持自主创新战略,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公司得到快速发展。

然而,快速变化的汽车市场格局和日趋复杂的企业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使得原先遵循的以低成本扩张为主导的战略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符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

面对各种变化,奇瑞公司在2009年做出了重大战略调整。

本案例通过回顾奇瑞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面对的外部环境及其具备的优势和面对的问题,引发处于快速上升期企业所要经历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

奇瑞汽车;自主创新;成长战略;差异化战略

0引言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公司)是一家国有股份制企业,其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于1997年1月8日注册成立,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开发区。

该公司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并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从1999年12月18日到2010年3月26日,实现了从第一辆奇瑞汽车下线到产量突破200万辆,现在的奇瑞公司俨然已经成为国有自主品牌汽车公司的代名词。

然而,奇瑞公司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回首奇瑞公司走过的路程,如果可以将其分成阶段的话,不妨将其划为两阶段,主基调分别是“逆水行舟”和“顺势而为”。

1.逆水行舟,剑走蜻蛉

1.1意想不到的选择

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春秋时得名“鸠兹”。

现在的芜湖是省沿江城市带的代表,也是安徽实行融入战略的重要立足点。

然而,谈到芜湖的汽车产业,却要从90年代中后期说起。

当时要在芜湖这样一个汽车产业极其薄弱的城市建立一个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经济出现了剧烈波动。

国有企业在缺乏有效产权约束下的“投资饥渴症”,导致投资过度膨胀,投资盲目性很强。

为了有效抑制经济过热,国家对重大投资项目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汽车生产企业的成立也不例外。

而此时的芜湖并不具备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

1993年,芜湖市前10位行业(按工业总产值排序)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五。

从图1中可以看到,90年代中后期,芜湖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其它行业相比并不具备多大优势,而且该行业的领军企业是船舶工业,汽车产业基础很是薄弱。

奇瑞公司成立前,芜湖汽车相关企业也是少之又少。

在1985-1999年之间芜湖市汽车配套企业数量不足50个。

面对不利的政策环境和薄弱的产业基础,芜湖人却选择发展汽车产业,这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这其中颇有一些机缘巧合。

1995年安徽芜湖领导人在考察欧洲汽车工业期间,得知英国福特的一条发动机生产线要出售,于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引进了该项目。

1997年在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名为“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筹备处)”的单位正式设立,迈出了奇瑞汽车的第一步。

图1:

芜湖部分产业总值变化情况(资料来源:

芜湖统计年鉴)

1.2“准生证”的苦恼

奇瑞公司成立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是“准生证”。

在1998年3月样车出来之前,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的整车厂(包括冲压、焊装、喷涂、总装四大工艺生产线)建设项目就已开工。

然而,随着1999年12月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的首辆轿车下线,再到2000年,在无汽车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生产了2000多辆汽车,虽然“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但还是要为“准生证”四处奔走。

为了让这个无证生产的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在安徽省和芜湖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指定奇瑞汽车为芜湖的出租车用车,并为其上牌照。

尽管如此,由于奇瑞生产的汽车没有登上国家目录而不合法,曾被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停产。

后经过多方努力,在有关单位的协调下,奇瑞只好进行了加入上汽集团的谈判。

并于2001年1月,安徽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汽奇瑞。

奇瑞轿车也得以上了国家机械局被撤销前最后一次公布的车辆生产管理目录,获得了期盼已久的“7字头”目录。

1.3借船出海?

寄人篱下?

在奇瑞看来,2001年奇瑞上汽集团的谈判或许是个无奈的选择。

为了获准生产汽车,在有关部门的撮合下,以无偿划拨的方式将20%的股权划拨给上汽集团。

由此,奇瑞汽车搭上了上汽这条大船,可以利用上汽的多种资源经营自己的事业,尤其是上汽成熟的营销渠道,更是奇瑞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然而据媒体报道,在奇瑞汽车前途未知的情况下,上汽忌惮于背上奇瑞这个潜在的“包袱”,签约合作时约定“四不原则”:

不投资、不参与管理、不承担债务、不分红。

奇瑞人在签约上也感觉到了一丝“寄人篱下”的味道。

但是,奇瑞加入上汽后的快速发展让人刮目相看,依靠其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分别推出了“东方之子”、“QQ”等成功车型,凭借其低廉的价格,一举打开了市场,迅速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奇瑞与上汽合作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摩擦,例如,奇瑞与上汽合作伙伴德国大众之间零部件通用之争,与上汽另一个合作伙伴美国通用间的车型专利权之争。

虽然合作期间摩擦频发,但奇瑞抓住了发展机遇,在自主创新战略的指引下,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对于羽翼初成后奇瑞,上汽集团愈发感到驾驭无望,由此萌生了去意。

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对两家企业分合的看法是:

“从我们角度一直是这样一种态度,在符合产业政策的条件下,尽量通过重组来建设我们的汽车工业。

但是在合作中,人各有志,公司也一样。

一段时间内合作有利发展,有时认为分开对大家都有利,但是我想今后还会走向通过合作发展的道路。

2004年奇瑞正式摘掉了“上汽”两个字,从而宣告上汽集团与奇瑞汽车延续4年的姻缘正式终结。

分手的原因暂且不论,经过4年合作之路,奇瑞公司羽翼更加丰满,为公司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打下了基础。

2.顺势而为,剑指天下

2.1开拓市场,高速发展

从拿到“准生证”的那一刻起,奇瑞理直气壮的推开中国汽车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大门。

通过奇瑞公司的大事件,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该公司发展和扩张的速度。

●2001年6月16日:

第一万辆奇瑞下线仪式举行。

●2003年3月1日:

第十万辆奇瑞轿车下线。

●2003年7月:

奇瑞QQ系列与奇瑞东方之子系列轿车正式在全国上市。

●2003年8月:

“奇瑞旗云”上市、“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开工典礼”举行。

●2005年1月13日:

与古巴古华雷升公司签订1100辆奇瑞轿车出口协议。

●2006年3月2日:

奇瑞发动机首批出口美国。

●2006年3月28日:

奇瑞第50万辆轿车下线。

●2006年12月:

奇瑞06年累计出口突破5万辆,蝉联乘用车出口第一名。

●2007年1月10日:

奇瑞位列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第62位。

●2007年8月22日:

奇瑞第1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

●2008年3月18日:

奇瑞第100万台发动机下线。

●2008年3月24日:

正式更名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3月19日:

奇瑞中高端品牌发布。

●2010年4月17日:

奇瑞CVT无级变速器下线并投产

●2010年3月26日:

奇瑞第200万辆汽车下线。

为了登上中国汽车业的顶峰,奇瑞坚持以发展壮大为基本导向,致力于使公司在产销规模、资产、利润、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增长。

首先,奇瑞在汽车市场上精耕细作,尤其是乘用车市场,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奇瑞公司已经在中国轿车市场谋得一席之地。

自2009年开始,奇瑞汽车建设了大连基地,主要以乘用车为主,覆盖东北区域和承担海外销售的任务;开封生产基地,主要以微车和轻型货车为主,立足中原,辐射全国;鄂尔多斯生产基地,该地区是SUV、皮卡等车型的最重要市场,占有全国2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此过程中,奇瑞公司以汽车设计研发、发动机研发制造、零部件制造为相关多元化的重点,公司先后成立了若干子公司。

公司也在不断增加投资项目(如表1),计划从奇瑞整体发展的角度,构建完善的自主制造及配套体系。

 

表1:

奇瑞公司投资计划(资料来源:

奇瑞公司)

分类

项目数(项)

计划总投资额

截至2009年年末累计完成额

2010年计划投资额

2010年1—6月已投资额

2011年计划投资额

2012年计划投资额

整车项目

57

1,134,489

593,704

173,997

34,086

183,390

183,397

发动机项目

25

427,254

127,885

77,082

6,335

111,143

111,144

变速箱项目

10

161,829

38,071

34,369

13,352

44,694

44,695

研发、质保、试验项目

12

186,744

39,901

20,708

9,042

59,067

59,068

办公、后勤、福利项目

11

83,130

31,891

18,232

949.48

16,570

16,437

其他产业项目

4

82,001

57,328

20,390

7,123

2,100

2,182

信息化项目

2

36,426

4,442

13,830

5023.39

9,800

8,354

公用辅助项目

18

55,372

9,604

29,305

3,254

8,900

7,563

合计

139

21,67,244

902,826

395,914

79,165

435,664

432,840

奇瑞公司从第一辆汽车下线到第200万辆,仅仅用了10年时间,发展和扩张速度之快令业内人士惊叹。

2.2走自己的路,一条自主品牌之路

中国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是从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开始的。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整车合资企业。

随后,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一汽大众等中外合资企业纷纷成立,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同时,合资汽车企业的发展也给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优秀的管理人才。

面对合资的种种好处,奇瑞却选择了自主品牌的道路。

当时,奇瑞的选择面临很大的风险。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此时各行各业都在大喊“狼来了”。

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国内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于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中国汽车企业,国外汽车企业的威胁显得更大。

虽然,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中国汽车产业给予了5年保护期,但2005年后,有关保护将放开,过渡期后如何对中国汽车产业进行保护,有关政策选择及制度安排还是个未知数。

面对不利的大环境,奇瑞还是选择了自主品牌之路,而能够坚持这条道路的保证就是自主创新。

奇瑞在一开始就想走自主品牌之路,并重点建设自主创新能力。

提奇瑞的自主创新,就不得不提两个人——詹夏来、尹同跃。

詹夏来是奇瑞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被认为是奇瑞的“奠基者”。

曾兼任上汽集团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期间担任芜湖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等党政职务。

有人评价,詹夏来谋事深远,工作严谨,胸中颇有丘壑,他的气局远非当时一个芜湖小厂的眼光。

这种战略眼光的最佳体现,是他为奇瑞公司挖来了一个具有同样的公司发展愿景的领导人——尹同跃。

尹同跃(现任奇瑞公司董事长),安徽巢湖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工学院(现为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制造专业,此后在一汽工作了12年多,期间赴德国、美国学习两年,加入奇瑞之前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任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

尹同跃在媒体专访中强调,是芜湖市领导的真诚,是做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梦想,促使他踏入奇瑞公司筹建初期的“小草房”,尔后他又“忽悠”一批又一批有着同样理想的年轻人。

尹同跃毫不避讳的坦言,他一次次的“破坏了”合资谈判项目,为的就是奇瑞能不受束缚地走自主品牌之路。

很难想象,缺乏自主创新,没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仅通过购买别人的技术,甚至汽车构件,再加以装配,并挂上自己的标志的方式生产出的汽车能归为“自主品牌”之内。

而奇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