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8714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5 大小:39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15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8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1%,较“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

全省重点发展的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高速增长。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已形成以三星、美光等企业为龙头的完整半导体产业链。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已构建形成钛及钛合金产业链。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强生生物供应链基地项目、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

(三)经济效益大幅改善

效益结构逐步优化。

2015年,陕西非能源工业利润占比首次超过能源工业,非能源工业利润占比达到57%,能源工业占43%。

受经济下行压力冲击,非能源工业利润增速回落,但降幅较能源工业更小,体现了非能源工业对全省工业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利税总额大幅增加。

“十二五”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6万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121%;

其中,累计实现税收7015亿元,增长149%;

累计实现利润9051亿元,增长105%。

部分行业利润增幅较大。

“十二五”末,40个大类行业中,除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外,其余行业均实现盈利。

2015年较2010年有六个行业利润增幅接近或超过200%。

其中,纺织业增长28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5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2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6%,医药制造业增长19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96%。

(四)产业集聚步伐加快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十二五”时期,陕西深入实施“一市一策”,扎实推进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以现代材料、现代能源、现代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三大区域主导特色产业互相支撑、互动发展态势正在形成。

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来看,陕南年均增长30.2%,关中和陕北分别增长12.7%和7.7%。

从三大区域工业占全省比重来看,2015年,关中工业总产值占全省63.7%,与2010年基本持平;

陕南占13.9%,较2010年提升了7.1个百分点;

陕北占22.4%,较2010年降低了6.1个百分点。

园区建设成果显著。

“十二五”时期,陕西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工业发展体系。

2015年底,全省已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33个,其中包括5个国家级经开区,7个国家级高新区。

全省还着力打造形成一批专业化工业园区,如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主导的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和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钛材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为主导的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产业集群有效推进。

“十二五”时期,陕西基本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食品、有色金属、电力、汽车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还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比如,依托西安高新区形成的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

依托西安经开区形成的新材料、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依托西安航空、航天基地形成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依托宝鸡高新区形成的钛及钛合金材料产业集群;

依托咸阳高新区形成的医药保健产业集群等。

(五)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龙头企业数量逐年扩张。

2015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72户(不含军工企业),较2010年的4564户增加508户。

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超过260户,比“十一五”末净增120多户;

过百亿企业有20多户;

延长石油、陕煤化、陕有色等3户企业超过千亿。

重点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015年,陕煤化入围世界500强,成为继延长石油后第二个进入该名单的陕西企业,陕西已成为西部地区唯一拥有两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的省份。

陕有色、东岭集团、陕汽集团、西电集团等4家企业连续5年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

(六)融合发展快速推进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2015年,陕西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平均得分为57.08(100分制),较上年增长2.56个百分点。

12个评估指标中,陕西省有10项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有省级“两化”融合典型企业达80多户。

军民融合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陕西军民结合重大项目快速推进,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航天六院等单位在嫦娥三号登月等重大项目中承担研制任务,新舟700新型涡桨支线飞机国家立项,C919大型客机异地协同工作平台投入使用,北方通用电子集团X波段天气雷达国内领先,特能集团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建成投产。

陕西已形成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汉中航空产业园、渭南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六大军民结合发展产业基地。

(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

“十二五”时期,陕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陕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0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02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8位。

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R&

D人员投入7.58万人,比2010年增长1.1倍;

R&

D经费支出160.69亿元,比2010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22.6%。

研发产出大幅提升。

2015年,陕西申请专利74904件,同比增长30.2%;

授权专利33350件,同比增长46.1%,申请和授权量是陕西历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

全省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6.021件,同比增长28.6%,居全国第七位。

新产品产值达到1278.2亿元,比2010年增长35.8%,年均增长7.9%。

创新型省份迈出坚实步伐。

2015年,陕西技术合同交易额达721.76亿元,居全国第4位,科技进步指数居全国第7位。

截至2015年底,已创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3个、省级创业型城市2个、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9个。

“十二五”时期,陕西工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

主要表现在:

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占主导地位,创新驱动仍显不足;

制造业成本持续上升,重点行业利润增速持续下滑,工业产销明显下降,去库存压力不断加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需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偏重”状况依然存在,多数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大企业大而不强,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滞后;

产业集群化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有所加剧,产业配套率低、分工协作不够,存在明显不足;

产业对外依存度低,出口竞争力弱,外商投资规模小,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低,产品质量和品牌有待进一步提高,商品贸易和对外投资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军转民、民进军品规模小,受体制机制制约,国防工业的技术和产业外溢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面临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世界经济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出现许多新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显。

陕西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时期,产业规模、结构和布局等不断优化提升,具备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三五”时期,陕西工业发展既面临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及国内外产业转移浪潮等带来的难得机遇,也有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以及区域竞争加剧等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助于陕西培育工业发展新优势。

当前,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渗透融合,全球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

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

互联网思维扩展到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国内新一轮更高层次的产业竞争将更趋激烈。

紧跟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前瞻布局新兴产业,着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有助于陕西加快实现全省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培育形成工业发展新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为陕西工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陕西是科教大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优势明显。

2015年,西安市和西安高新区又先后成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多项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在陕西高度聚焦。

陕西还出台多项政策激发“双创”活力,加快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改革试验示范优势,陕西工业完全有可能率先实现追赶超越目标。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实施将为陕西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难得机遇。

在《中国制造2025》聚焦的10个重点产业中,陕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等6个产业中拥有较强优势。

通过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将加快形成以关键技术、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新优势,推动陕西工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由粗放发展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和智能化制造转变,全面加速陕西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带来工业增长新空间。

陕西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是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最大物流中转基地。

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地区,在工业、资金和技术合作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随着与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推进,将为陕西工业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将为陕西工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陕西地处国家地理版图中心,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建设,陕西正在成为全国新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陕西的区位条件正在持续提升,陕西具备大规模聚集新的发展要素资源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基础。

在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陕西既可以承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也可以继续承接国外中高端产业转移,从而带动全省工业实现跨越发展。

(二)面临挑战

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乏力,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我国经济面临着“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工业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增速下移较快且下降幅度较大。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能源化工等资源性行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陕西作为能源化工大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压力增大。

2012-2014年陕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曾连续排全国前5名,201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最高曾达到16.6%,增速排名全国第一,但到2015年已下降为7%,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排名已降至第19名。

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

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数量双重下降,人工成本逐年攀升;

加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这对陕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迫切要求。

由于陕西能源和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过高,在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新旧动能转换衔接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十三五”着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抓住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较低的优势,持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向前沿高端发展,已成为陕西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区域竞争加剧。

陕西是我国中西部制造业大省,一方面,内部面临着制造业成本上升、传统产业优势减弱的压力;

另一方面,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面临其他省市工业发展的激烈竞争。

在内外双重夹击下,如果陕西不能及时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尽快扭转工业投资增速逐季下滑格局,不能大力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动力,加速改善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工业发展质量和产业规模上取得突破性发展,则有可能严重影响全省追赶超越和“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契机,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区域协同”的发展思路,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

继续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能源大省地位;

加快非能源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制造强省,推动工业经济由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发展上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国际产能与技术合作,拓展“海外陕西”工业发展新空间,全面开创陕西工业对外开放新局面。

围绕“追赶超越”战略定位,打造国家级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企业在项目投资、市场开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发挥好政府作用,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

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和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质增效,优化升级。

以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工业精品。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布局,集约集聚。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强化协作配套,优化要素配置,引导相关产业向优势产业园区和基地集聚,形成集群发展、产城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和新的空间分布。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积极发展绿色制造,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支持研发、推广、应用安全生产、低碳节能环保新技术,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

开放合作,承接转移。

充分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战略机遇,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适时推进跨国经营、战略并购,在资源开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领域大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巩固和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尤其是要加快跨境电商平台、境内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境外陕西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着力增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带动性强、市场潜力大的产业,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三)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到2020年,全省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6万亿左右,“十三五”年均增长11%;

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万亿左右,年均增长9%;

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5万亿元,年均增长12%。

——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能源工业产值达到9000亿元,比2015年占比下降4.4个百分点;

非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7000亿元,占比上升4.4个百分点。

总体实现“三升一降”,即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工业占比分别上升0.5、1.5和6.1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占比下降3.7个百分点。

——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规上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规上制造企业每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数上升至1件;

宽带普及率达到72%,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4%。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打造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50家以上,其中超千亿的企业达到5家;

“十三五”期间新上市企业力争达到100家。

全省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7%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以上。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形成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00个以上;

中国驰名商标数量120个以上,陕西著名商标数量3000个以上。

——资源环境更趋和谐。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3%,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

表3-1“十三五”时期陕西省工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

增速

综合实力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21267

36000

1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7357

12000

9%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1

1.5

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每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数(件)

0.49

1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60

74

质量

效益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83.5

84.5

制造业增加值率(%)

25.3

27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7

知名品牌

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数量

600

800

中国驰名商标数量

105

120

陕西著名商标数量

2683

3000

绿色

发展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幅度(%)

1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幅度(%)

23%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幅度

2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5

73

注: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共计12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

表3-2“十三五”时期陕西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目标

行业

二级行业

2015年总产值

2020年总产值预测

总产值年均增速

规上工业合计

11.0%

能源

煤油气电等能源合计

6245

9000

7.50%

非能源

非能源合计

15022

27000

12.5%

原材料

化工

1140

20.0%

冶金

1147

1300

3.5%

建材

1723

2000

10.0%

有色

1796

2200

6.0%

5806

8500

10.2%

装备制造

汽车

(包括新能源汽车)

1050

2400

15.0%

航空航天

750

1500

电力装备

824

14.0%

节能环保安全等专用装备

615

1000

机床等通用装备

(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

508

8.0%

轨道交通装备

270

500

19.0%

其他装备

598

6.5%

4615

8000

13.2%

消费品

食品

2442

4500

13.0%

医药

585

1100

纺织

347

轻工

747

4122

7500

电子信息

硬件制造

479

43.0%

软件与信息服务

23.0%

四、发展重点

聚焦发挥比较优势和弥补不足,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集群;

依靠创新驱动,持续做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积极培育一批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形成更多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工业发展模式,加快推动陕西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通过改造升级着力做优传统产业,不断延伸资源性工业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构建创新能力强、效益高、质量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一)能源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