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792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

《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褒禅山记讲义.docx

游褒禅山记讲义

《游褒禅山记》教学讲义

一、基本情况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熟悉叙述议论结合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熟悉文言文中活用、古今异义、变式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逐字逐句阅读翻译,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2、通过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通过引导,促进学生理解“物”、“力”、“志”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鼓励学生逐渐形成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

2、引导学生将文中为人、学习、做事的道理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

2、文言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讲义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在公元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然

(1)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2.观

(1)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

(2)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3.其

(1)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

(3)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个)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

(5)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代词,它上面)

(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代词,它的,代华山)

(8)问其深。

(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它的,代后洞)

(12)盖其又深。

(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13)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代那些)

(14)既其出。

(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5)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1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

(18)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

难道……吗?

(1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4.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竟,竟然,居然)

(3)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5.道

(1)有碑仆道(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施政法则)

(4)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道芷阳间行(取道)

6.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7.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3)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4)文过饰非(掩饰)

(5)其文漫灭(碑文)

8.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欣赏)

(2)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3)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

(4)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观赏)

9.名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定名)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释)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4)不名一钱(以私人名义占有)

(5)狄公有盛名(名声)

10.之

(1)以其故后名之曰(代词,它)

(2)余之力尚足以入(助词,的)

(3)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补语标志)

(5)悲夫古书之不存(取独,不译)

词类活用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

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⒊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⒋有泉侧出。

侧:

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⒌问其深深:

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⒎而其见愈奇。

见: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⒏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⒐火尚足以明也。

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⒑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

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⒒常在于险远。

险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⒓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

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⒔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

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⒕往往有得。

得:

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⒖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

名词作动词,向上走。

固定句式

⒈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⒉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⒊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省略句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⒉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⒊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⒋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⒌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

⒍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

⒎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⒏(余)遂与之俱出

判断句

⒈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⒊此余之所得也

⒋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⒌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倒装句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介宾短语后置)

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状语后置)

被动句

⒈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古今异义

⒈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

十分之一。

今义:

①数词。

②中国国庆日

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

不平常。

今义:

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⒊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古义:

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

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义:

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

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⒌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古义:

“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

合用为一个连词。

⒍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

古义:

“悲”,感叹

今义:

悲伤。

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

古义:

“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今义:

表提及。

(四)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二段)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

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

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

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

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其实作者自己也犯了个错,“华山洞”其实应为“华阳洞”,不过现在依旧保留原文,不加修改。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

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

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

游洞至此结束。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

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

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

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

  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三四、段)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

“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怎样才能达到呢?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

“志”“物”“力”。

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