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6734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

《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Word文件下载.docx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五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六是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一)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

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农产品长期供求趋势的科学把握。

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历史阶段,各种制约因素增多、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加大。

综合看,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

要清醒地、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当前,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

城乡分割、城乡失衡,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三)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割据发展的局面,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城乡要素交换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成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尽管这些年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尽管近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

即使2020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难以完全解决。

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

(一)“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坚持“四化同步”,关键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要在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更多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这是我们党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已经到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要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广泛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和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着眼于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要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创新,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四、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2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

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要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一号文件图片)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

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

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进农民福祉;

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

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

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

二要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推进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建设,加大森林、草原等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等治理。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三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

继续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四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推动“三农”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主要趋势

  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

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阶层分化:

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

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保持农户家庭经营模式,或者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成员;

一部分农民成为兼业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

还有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资供应商、乡镇企业主、农业经纪人或农机作业服务者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9万家,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0万多家,实有成员达5300多万户;

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00多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

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农地流转规模化加快,农业生产“非粮化”明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地流转加快,促进规模经营发展。

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加快。

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流转面积达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9%,是2008年底的2.9倍。

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趋向明显。

流入农户的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2%,流入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占近30%。

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

  “非粮化”日趋明显。

近年来,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效益比较低。

尽管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但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种植非粮作物。

因此,相当多新型经营主体选择了种植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果类等。

截至2012年底,土地总流转面积为2.78亿亩,流转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为1.56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6%,低于全国约68%的平均水平。

  粮食生产“十连增”,但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

200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7124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增幅达39.8%。

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净进口量逐年攀升,2012年粮食净进口超过7000万吨,创历史新高。

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

  粮食继续增产难度较大。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病虫害严重侵袭,短期内突破性的增产科技成果不多,粮食在高基数上继续增产难度较大。

  粮食消费量快速增长。

我国粮食消费总量持续上升,增产幅度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

粮食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刚性上升;

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由粮食生产者变为粮食消费者,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即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消费增加。

  工业用粮不断增长。

我国工业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003年,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工业用粮为4719万吨。

到2011年,谷物工业用粮已达8050万吨,增长70.6%。

  农民增收“十连快”,但农业生产收益下降。

近1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以两位数幅度增长,其中非农收入增长幅度占比较大。

由于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业生产收益率出现下降趋势。

  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

从2003年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年均增长率达13.07%。

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由1541元增长到3535元,年均增长9.66%;

工资性收入由918元增长到3447元,年均增长15.8%。

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35%上升到2012年的43.5%。

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收益下降,生产成本快速攀升。

我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

在农产品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

  高风险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高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农民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不稳定;

二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给农户造成了直接损失;

三是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和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千家万户的经营风险集中到他们身上,并随之放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但耕地质量恶化。

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升,农业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趋于恶化。

  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我国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存在“一高一低”的弊端。

“一高”,是施用量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却占世界的1/3,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放量是美国的1.7倍。

“一低”,是有效利用率低。

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8.3%、28.2%和26.1%,远低于国际水平。

由于过量施用化肥、缺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土层厚度下降。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加剧。

我国耕地污染退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

在华南、华东、东南等矿区和工业发达地区,土壤受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的污染日趋严重。

土壤污染直接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发展转型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集中连片的土地、大型农机具、资金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具有经营头脑和市场意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引领者。

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首先,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包括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产加销经营思想和市场理念。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服务。

第三,给予财政支持,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部分财政项目,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和先进农业科技项目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第四,给予金融支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从过去十几年的农业发展实践看,农业收益增加80%以上是靠提高价格。

应继续加大农业补贴,扩大品种覆盖,提高补贴标准。

同时,逐步提高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力争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发展的主要途径。

按世界粮农组织排序,2011年我国谷物单产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十二位,依靠农业科技支持,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具体可考虑以下三方面:

一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目前我国12亿亩粮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2/3。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方向。

二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我国旱作耕地近10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发展旱作农业是充分发挥旱区资源优势、发掘粮食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

主要是发展良种繁育、粮食耕作栽培、土壤改良、平衡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定修复计划。

应尽快组织相关部委,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污染区域、污染物类别以及污染程度制定修复计划。

其次,突出重点,研究修复技术体系。

建议由农业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组织全国范围的优势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究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

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把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污染修复列为重点工作。

再次,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政策和法规。

参照德、英等国污染控制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防止土壤污染情况恶化,把治理土壤污染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北湖区作为郴州市农业发展的先锋者,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全区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情况看,就目前发展现代农业而言,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诸如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落后,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亟待提高,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文化水平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发展现代农业任重而道远。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我区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我区农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  

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农产品减产现象偶尔发生,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

因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逐渐增大,但部分农产品产量不稳定和农民对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的缺乏,使部分农产品失去市场活力,这影响了我们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给能力,导致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等,  

二、是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制约农民自身资金投入  

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来源不外乎有四个渠道,一是中央、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二是金融机构方面的融资,三是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四就是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

面对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资金的庞大缺口,从实际情况看,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尽之所能,但远远不够;

金融机构资金基本倾向于优先非农产业,重工轻农;

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对农业投入持观望态度,不温不火;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还需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但就目前而言,由于随着政策效应、农产品价格拉动作用的相对减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薄弱,吸纳农民就业的空间狭小等因素,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制约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

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建设的步伐;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城镇与农村的矛盾。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抗灾害能力较差,导致农业生产的起伏较大,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组织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由于受财力、传统习惯、我区农村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工业产业化相比发展严重滞后。

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展缓慢。

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角少,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仍然处于初期阶段。

另外,缺少有规模、运行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直接面对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