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6436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教学重点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朗读查找的关于母亲的诗词、格言、警句

导入 

我们准备得很充分,我们每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成长,在母爱的目光的关注下成长。

请听《妈妈的目光》。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

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3复习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文写了母亲这样5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二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情感延伸

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又是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让我们不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

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

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

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母爱是无任何条件的,就连小动物的母亲也会保护自己的宝宝,请听下面的故事。

(播放《黄鼠狼妈妈找食物》)(老师打出课件后,播放了一个深情而又荡气回肠的歌颂母亲的曲子《烛光里的妈妈》,创设了很好的氛围。

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

动物如此,我们人类呢,在奥地利发生啦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002年2月23日,位于奥地利西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费拉茨谷地发生拉一起雪崩,一对正在滑雪的母女被大雪埋葬。

当她们历尽艰辛爬出厚厚的雪堆时,却又面临着新恩的危机:

由于她们身上都穿着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

母女俩开始了艰难的自救,然而无济于事,她们的努力换来的是更严重的困难,她们昏迷了。

当女儿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她起先还以为是梦,但医生告诉她这是现实,她昏迷在雪地里,被雪崩救援人员发现紧急送到了红十字医院。

医生还不无沉痛地告诉她,真正救她的其实是她的母亲!

救援人员在她母亲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块染满鲜血的锋利的岩石切片,而她母亲的左手动脉被切开了。

救援人员正是因为看见了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才发现下面有人……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就痛哭起来。

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曾以母亲的卑微为羞耻,但是在这一瞬间,他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

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

女儿终于心痛地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更浓的母爱!

同学们,故事中的母亲用生命保全了女儿,希望我们能从中悟道爱的真谛。

假如你是那位母亲,体会一下当时母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请说一说。

4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

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

有谁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小结: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

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

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四 

拓展训练

有一个叫小兰的女孩,身患重病,家里无力为她治疗,但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小兰住进医院,获得治疗。

下面是小兰的母亲的一段录音,请听:

母爱是无偿的,但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陌生人也无偿的献出啦他们的一片爱心,除了母爱,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爱?

五 

布置作业

以“母爱或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者

李春华

单位

阿城四中

时间

2004、8、19

课题

《我的母亲》

课型

年级

初二

知识与技能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语文

思考

通过放录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能力;

经历了由探究、感悟不理解母亲到理解母亲及换位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解决

问题

能有家庭责任感和关心他人意识;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

重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难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教学策略

问题情境—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方式和媒体

一、创设情境,

复习旧课

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放录音《妈妈的目光》

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感受情境

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温馨母爱,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进入情境。

复习旧课

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多媒体

13

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引导分析

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探究学习

6

三、情感延伸

播放录音

创设问题

引导总结

换位思考

听录音

整理信息

培养了学生回忆、重新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合作学习

20

问题拓展

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合作探讨

5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记作业

把学生的感悟形成文字,把内在情感转化为外在的文字。

1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

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

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

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

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

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

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

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

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 

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回忆我的母亲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

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

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

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

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

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

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

感谢母亲。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

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

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万分之一。

”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

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一、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

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

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

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

学好本文,需要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第一,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

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

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四)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建议

用3课时学习本文。

前2课时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情深;

后1课时举办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了解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爱的特殊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以及“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深深哀痛,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二、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

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

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我们应该感激她。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糜 

翳 

龌龊

③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④理清文章结构:

(1020.tif)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一一“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

兼任严父。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插入胡适

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

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三、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长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南岭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