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3700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

尧、舜与人同耳”。

最后是以正心为本。

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

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⑤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

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

“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

“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

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⑥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下列关于①-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民众,民众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

而保天下则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D.顾炎武、梁启超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虽然两人具体所指不一样,但都认为在国家危难时,每个人都应担起振兴国家的责任。

2.下列对④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源自孟子,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

B.孟子认为,人处宽广的天地间,要站在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拥有天下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种情怀。

C.孟子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君轻民贵”强调了民众的重要地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发挥民众的作用与之相契合。

D.“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这是一种主人意识。

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的人人做天下的主人是一致的。

3.根据⑤-⑥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虽然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但毕竟受历史时代的限制,没有将“天下”“有责”拓展至整个世界、关切人类命运的高远境界。

B.新的时代,我们应该赋予“天下兴亡”以新的意义和内涵。

“天下”不应只是自己的国家,应指全世界;

“兴亡”不应只是国家的兴衰,而应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C.“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就是做依天下之道而行的“天民”。

D.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创作人生

阎肃

我岁数大了,有些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我想送给大家四句话。

第一句是古人说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写《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时,一开始很顺利,“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写到这写不动了。

我就想取个经算一站吗,不算啊。

唐僧取了无字经书,不行,还得回去,取了真经回到长安,是不是就完了呢,似乎也没完啊。

封了斗战胜佛、净坛使者,是不是就算完了呢,也没完啊,说可以完,但他们的人生并没有结束啊。

到哪里算是一站?

我没找到,十分苦恼。

有一天半夜,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本小说《故乡》,最后一句话是“这正如

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顿开茅塞,写出“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句出现以后,整个词都活了。

这实际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没有读过文学小说,就绝对想不出这句话。

不管是写词,还是做其他的工作,多彩人生就是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第二句话是“阅历即财富,主动便自由”。

当年在东北,我们去部队采风,可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像能写的东西别人都写过。

我记得我有个笨但很有效的办法,我去和干部、战士聊天。

他们告诉我,现在很多人瞧不起我们当兵的了,认为我们就是个傻大兵,其实我们要不穿军装,干他们那些活儿,肯定能干得比他们好。

就从这句话开始,我写出了第一句“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

这就是《军营男子汉》,人们非常喜欢。

和我同时一起去的下放干部也有,但是很被动。

被动的人在那儿就整天埋怨这个,等待那个。

同样到一个地方去,有的人就能发现,有的人就不能,或者未曾发现,这就在于主动还是不主动。

第三句话:

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那时候,《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老华侨的文章,看了后,我突然悟到:

乡思乡情是很具体的,也许是妈妈的针线,也许是门口那口井,也许是院子里那棵树……就着这个思维,我写了《故乡是北京》:

我爷爷小的时候

常在这里玩耍

高高的前门

仿佛挨着我的家

我似乎找着了对故乡的、对北京的一种感情。

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了,1989年北京台春节晚会19首歌全是我一个人写的,全是京味的歌曲。

我对北京有种爱。

打我小的时候看老舍的小说,还有我熟悉的北京的曲艺。

我那时候有点工资,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全给戏园子了。

过去的北京、现在的北京,我觉得这一切构成了北京的画卷,这就是争其必然,我努力去翻阅,成不成顺其自然。

我觉得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些事情。

通常我也得之不泰然,失之又太颓丧,该争其必然的时候又想“我成不成呢,我不行吧”,该顺其自然的时候又不自然。

这些说得容易,要努力去做到真的很难!

我想说的第四句话,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做什么的都有天分,这个天分也许表现在这儿,也许表现在那儿,不一定大伙都一样。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分,但都离不了——勤奋。

天分勤奋缘分,你得有机缘,缘分也很重要。

但我觉得这三“分”加起来都不如第四个“分”——本分。

我写了很多戏,但我最重要的戏有三个。

一个是歌剧《江姐》,第二部戏是《红灯照》,第三部戏是《党的女儿》。

我写这三部戏过程中,就总结了一点——本分,老老实实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要越界,不要超出你的本分想得到什么,本分得来的东西却是最瓷实。

【相关链接】①阎肃(1930.5.9-2016.2.12),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

参加过土改、抗美援朝,慰问过苏军、越南人民军等。

1950年任西南青年文工团演员、分队长,1953年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1955年调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数百场大型晚会的撰稿、策划人,被总政治部授予终身艺术家。

②他的起步阶段其实就是文工团一打杂的。

他号称自己是“一专八能”,其实没什么专业。

拉大幕是他、舞台照明是他、合唱节目他要上、集体舞蹈也跟着上去跳、还说过相声、催过场。

从一个打杂的,到一级创作员,他不学习能行吗。

就是他的刻苦学习成就了他。

(《空军老兵》)

③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

(阎肃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

4.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阎肃在创作《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时,从鲁迅小说《故乡》中受到

启发,对唐僧取经有了更深的理解,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

B.阎肃在东北去部队采风时,遇到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他就深入干部、战士中间,了解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创作出了《军营男子汉》这首歌。

C.歌曲《故乡是北京》和1989年北京台春节晚会采用的19首歌曲,都体现了阎肃作品的京味色彩。

D.阎肃号称自己是“一专八能”,虽没什么专业,但他积极参加拉大幕、舞台照明、合唱节目、集体舞蹈等等活动,从基层做起,不断学习,为他以后成为一级创作员打下了基础。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阎肃在这篇文章中结合自己的创作来谈,形象具体,突出了自己的创作才华,以长者的睿智,娓娓道来,自有一番沁人心脾的感人力量。

B.阎肃把自己的平生经验概括为四句话,简洁、有条理,行文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时有精辟的议论。

C.本文有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富有哲理,对人生有指导意义。

阎肃对“风花雪月”的解读,展示出了军人的豪迈精神。

D.阎肃对事业追求持一种“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帮助他调适了心理,很好地度过了事业发展的低潮期。

E.这篇文章涉及成就事业的各种因素,虽然有的只是片言只语,但言微旨深,有的虽然是在谈创作,其实又是在谈人生,值得认真揣摩,反复体味。

6.阎肃认为“不要超出你的本分想得到什么,本分得来的东西却是最瓷实。

”你怎样理解他的这个观点?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夫人刚转过身要出门,院里突响起一声嘎嘣脆亮的呼叫:

“十三哥!

再没有这样熟悉这样悦耳这样听来让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感觉到快乐的声音了,这是田舍娃嘛!

田舍娃是渭北几家皮影班社里最具名望的一家班主,号称“两硬”班子,即嘴硬——唱得好,手硬——耍皮影的技巧好。

李十三的一本新戏编写成功,都是先交给田舍娃的戏班排练演出。

这个把他秃笔塑造的男女活脱到观众眼前的田舍娃,怎么掂他在自己心里的分量都不过分。

“舍娃子,快来快来!

李十三从椅子上喊起来站起来的同时,田舍娃已走进门来,差点儿和走到门口的夫人撞到一起。

“我给你背了二斗麦。

”田舍娃拍打着衣襟上和裤腿上的土末儿。

“你人来了就好——我也想你了,可你背这粮食弄啥嘛!

”李十三说。

“给你吃嘛!

“我有吃的哩!

麦子豌豆谷子包谷都不缺喀!

李十三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妻子说:

“快

,快去擀面,舍娃跑了几十里肯定饿了。

今晌午咥黏(干)面。

夫人转身出了书房,肯定是借面去了。

她心里此刻倒是踏实,田舍娃背来了二斗麦子。

明天磨成面,此前借下的几

碗麦子面都可以还清了。

田舍娃问:

“哥吔,正谋算啥新戏本哩?

李十三说:

“闲是闲不下的,正谋算哩,还没谋算成哩。

田舍娃说:

“说一段儿唱几句,让兄弟先享个耳福。

“说不成。

没弄完的戏不能唱给旁人。

”李十三说,“咋哩?

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

田舍娃随之悄声悦气地开了另一个话头:

“哥呀,这一向的场子欢得很,我的嗓子都有些招不住了,招不住还歇不成凉不下。

几年都不遇今年这么欢的场子,差不多天天晚上有戏演。

你知道喀——有戏唱就有麦子往回背,弟兄们碗里就有黏

面咥!

李十三在田舍娃得意的欢声浪语里也陶醉了一阵子。

他知道麦子收罢秋苗锄草施肥结束的这个相对松泛的时节,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每个大

小村庄都有“忙罢会”,“忙罢会”到来的前一晚,约请皮影班社到村里来演戏,每家不过均摊半升一升麦子而已。

待田舍娃刚一打住兴奋得意的话茬,李十三却眉头一皱眼仁一聚。

问:

“今年渭北久旱不雨,小麦歉收,你的场子咋还倒欢了红火咧?

“戏好嘛!

咱的戏演得好嘛!

你的戏编得好嘛!

”田舍娃不假思索张口就是爽快的回答,“《春秋配》《火焰驹》一个村接着一个村演,那些婆娘那些老

汉看十遍八遍都看不够,在自家村看了,又赶到邻村去看,演到哪里赶到哪里……”

“噢……”李十三眉头解开,有一种欣慰。

“我的十三哥呀,你的那个《火焰驹》里的‘黄桂英’,把乡下人不管穷的富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看得迷格登登的。

”田舍娃说,“有人编下口歌,‘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

人都不管丰年歉年的光景咧!

说的正说到得意处,听的也不无得意,夫人走到当面请示:

“话说完了没?

我把面擀好了。

切不切下不下?

“下。

“只给俺哥下一个人吃的面。

我来时吃过了。

”田舍娃说着,已站立起来,把他扛来的装着麦子的口袋提起来,问,“粮缸在哪儿,快让我把粮食倒下。

田舍娃提着口袋跷进另一间屋子,揭开一只齐胸高的瓷瓮的木盖儿,吓了一跳,里边竟是空的。

他把口袋扛在肩上,松开扎口,哗啦一声,二斗小麦倒得一粒不剩。

田舍娃随之把跟脚过来的李十三夫妇按住,扑通跪到地上:

“哥呀!

我来迟了。

我万万没想到你把光景过到盆干瓮净的地步……我昨日格听到你的村子一个看戏的人说了你的光景不好,今日格赶紧先送二斗麦过来……”说着已泪流不止。

李十三拉起田舍娃,一脸感动之色里不无羞愧:

“怪我不会务庄稼,今年又缺雨,麦子长成猴毛,碌碡停了,麦也吃完了……哈哈哈。

”他自嘲地撑硬着仰头大笑。

夫人在一旁替他开脱:

“舍娃你哭啥嘿?

你哥从早到晚唱唱喝喝都不愁……”

田舍娃抹一把泪脸,瞪着眼说:

“只要我这个唱戏的有的吃,咋也不能把编戏的哥饿下!

”随之又转过脸,对夫人说:

“嫂子,俺哥爱吃黏(干)的汤的尽由他挑。

过几天我再把麦背来。

田舍娃抱拳鞠躬者三,又绽出笑脸:

“今黑还要赶场子,兄弟得走了。

”刚走出门到院子里,又折回身:

我知道你手里正谋算一本新戏哩!

我等着。

“好!

你等着。

”李十三嗓门亮起来。

说到戏,他把啥不愉快的事都掀开了,“有得麦吃,哥就再没啥扰心的事了。

(节选自陈忠实《李十三推磨》)

注:

陕西剧作家李十三逝世199周年,地道的老戏迷陈忠实2007年为其写了一部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并摘得“百花奖”。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快,快去擀面,舍娃跑了几十里肯定饿了。

今晌午咥黏面。

”既表现了李十三的热情好客,也表明他知道田舍娃送了粮食过来,心里有了底气。

B.田舍娃身为渭北几家皮影社总班主,但他没有总班主架子,而是善良厚道,心思细腻,重情重义,是李十三难得的知心的合作伙伴。

C.“咋哩?

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一句运用形象而通俗的比喻,使戏没编好不能唱给旁人听的道理更浅显,使语言更加活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D.“咱的戏演得好嘛”“在白家村看了,又赶到邻村去看……”这些描述刻画出田舍娃对表演成功的得意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民众对他们的喜爱。

E.“哥吔,正谋算啥新戏本哩”“我知道你手里正谋算一本新戏哩”文章一前一后反复写田舍娃提及新戏,意在表现他需要新戏的急切心情。

8.文中画线的语段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9.田舍娃为什么能与李十三结为好弟兄?

请联系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

“吾欲伐吴,可乎?

”对曰:

“可矣。

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

”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

乃下令曰:

“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

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

不去,则甚害田者;

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

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

“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

”人莫之徙也。

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

“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

”人争徙之。

“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人争趋之。

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

“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

”令下而人皆疾习射。

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

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

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

从者曰:

“奚敬于此?

”王曰:

“为其有气故也。

”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

“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昭侯曰:

“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选自《韩非子·

内储说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B.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C.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D.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dà

n),古代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担(即10斗),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

B.菽(shū),为豆类的总称,“赤菽”即“赤小豆”。

菽,为“五谷之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

指人的两手两足;

五谷:

通常指稷、粟、黍、秫、菽。

C.“服丧而毁”,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损伤身体。

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是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的,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D.式,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为之式”就是“凭轼向它(蛙)致敬”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悝想要人们善于射箭,让人们射箭来决断诉讼,射中靶子的就胜诉,射不中的就败诉。

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

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

B.越王计划讨伐吴国,想要人们看轻死亡。

他外出看见只鼓着腮帮子似含怒气的青蛙,就向它表示敬意,认为它勇气可嘉。

这个做法果然激励了一些人为越王效死。

C.韩昭侯收藏破旧裤子,侍从批评他不仁慈,连破旧的裤子也舍不得赏赐给身边的人,昭侯说了一大通理由为自己开脱。

此例与前面的那些做法形成了对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D.选段运用举例论证

只要“奖赏优厚而守信用”,民众就会“唯命是听”。

越王焚烧宫室、吴起奖励搬车辕的人、宋都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引出死亡的故事,就是证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

(5分)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红梅①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②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

此时,刚刚过去两年。

②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

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随俗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E.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孤高自信、旷达乐观的情怀。

15.作者在词中提到“诗老”的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庄子·

逍遥游》中,“▲,▲”两句赞扬了宋荣子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离骚》中屈原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示自己品行高洁的句子是▲,▲。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交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一句诗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当前,伊朗正面临以色列、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制裁和军事上的威胁,但伊朗政府并不认为国家已经不绝如缕。

②公平和正义是治愈社会心理疾病的最佳良药:

只有机会公平,才不会有那么多的社会底层人士自怨自艾,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③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座城市变成泽国,一片汪洋,人们调侃说到城市去看海,其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④2016年双十一销售额达1207亿元,天猫、京东等电商纷纷打破2015年记录:

而面对“双十二”促销大战,赚得盆满钵盈的电商们已意兴阑珊。

⑤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有航母梦的追梦人却甘之如饴,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A.①③B.①⑤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