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7976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docx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

医学教育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

12月27日,漯河市劳模精神报告会在市总工会新时代职工讲习所举行。

漯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总负责人付秀虹教授受邀在会上作了题为《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的专题报告,系统回顾了自己30年的从医经历,追究卓越的动力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永不止步的背后是医者仁心的真情流露,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我们做了简单整理与大家分享,以期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

我叫付秀虹,是漯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医生。

很感谢市总工会给我这个任务,让我能安静下来挤出时间把自己做医生这30年梳理一遍。

其实仔细梳理这30年,很简单,只有一点感受,就是这辈子我只能专注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做医生。

今年元月不知在座的各位是否看了在漯河上映的一部电影叫《无问西东》,自始至终都把我感动的泪流满面,回到家彻夜难眠。

“静坐听雨无畏,无问西东求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我做医生的情怀。

这30年,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世界怎样喧嚣,让我庆幸自己的选择和坚守:

一直没有放弃做一名让自己、让社会满意的医生。

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

认真梳理这30年,可以用很清晰的三个阶段来概括:

完善自我,打造团队,回报社会。

上世纪60年代的孩子最听父母的话,父亲是一名军人,从小对子女实行的是军管政策:

不准奇装异服,不准烫发,不准穿高跟鞋,以至于高考志愿也不准报出河南,毕业了不准出漯河。

这一系列的“不准”现在回顾起来何尝不是注定了我与漯河的缘分,大学毕业到漯河市中心医院,做了一名妇产科医生,这一干就是30年。

大学时候就牢牢记住了一句话,“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意思是没有慈悲为怀、普济众生的佛心,没有才智出众、技艺似神的医术,千万不能当医生误人误世。

我对专业学习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29岁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全年系统进修,33岁到上海医科大学瑞金医院腹腔镜培训,34岁到广东省人民医院阴道镜培训,39岁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妇科肿瘤进修,42岁到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进修,48岁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50岁到北京协和医院生殖中心进修试管婴儿技术。

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这30年从未间断,每次学习都是一次跨越。

记得在浙江医科大学妇产医院一年的进修,手术笔记就做了13本,我的笔记有一次放在医生办公室桌上被主任无意翻见,很欣慰地对我说:

你这一年把我们的东西都学走了。

要求他们的大夫传阅我的进修笔记。

一次一次的进修、点点滴滴的笔记,完善着自我,影响着大家。

我42岁那一年,带团队在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进修妇科肿瘤,一个寝室7个人,高低床、上下铺,3个月上上下下的日子似乎又回到了大学时代。

我当时跟同去的李素红大夫说:

该学的都学了,咱们妇科没有空白了。

我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大进修了吧。

“学而知不足,不足则知学“,学习让我安静和喜悦。

学习一步一步完善自我,收获的自然是满满的自信和病人的口碑。

慕名看病的越来越多,其实未必别的大夫看不好她的病,但情愿等一个月两个月也非要等着我来亲自做手术。

被社会需要,患者认可的同时,让我感受到做一个让病人信赖的医生多么重要,只有信任,她才会以性命相托。

同时也深深地激发了我作为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担当。

我意识到:

我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应该辐射带动更多的妇产科医生满足病人的需要。

人生,悄无声息地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打造团队。

2003年35岁,我从安杰老师手里接过了妇产科主任的大旗。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患者的眼神里我看到她们对好医生的渴求。

我想一个人即使成为天才,也满足不了庞大患者群体的需求,责任和担当让我认识到付出更多的心血打造团队比什么都重要。

很清楚的记得我做主任半年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召集了第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做了三件事:

定出发展目标,定出执行标准,统一大家思想。

发展目标是:

让百姓不出漯河就能享受与国内国际相同步的治疗方案与手术方式。

执行标准是:

妇产科专业领域国内国际最新规范和指南。

在统一大家思想的时候,我给大家举了一个双汇专卖店的例子。

十几年前专卖店很少,但全国各地都有双汇专卖店,远远地就能识别装修设计色彩一致的店面。

走进店内布局一致,流程一致,价格一致,穿着一致,服务一致,这么多的一致给顾客带来的是什么感觉?

应该就是两个字:

“信任”。

我们医生需要的正是这两个字。

如果你的病人走进妇产科,无论小大夫、老大夫到主任定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都是一致的,病人拿着你定的方案走到北上广各大医院都没有二样。

达到这种状态,学科就是高水平了,就能让病人信任你了。

我告诉大家,咱们是一个团队,不能让病人都总等着我自己,我个人的辐射面最多只有10°,但我们大家一起成长,辐射面可能360°。

有了这一大批可信赖的大夫,老百姓还会千辛万苦跑到外面去求医吗?

目标明确,标准清晰,思想统一了,剩下的就是带着大家一起干了。

干的过程当然是艰辛的,打造一个医疗团队可谓“十年磨一剑”,没有捷径可走,因为在带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带素质、带观念、带文化。

医生的心理素质要经得起千百次大风大浪的摔打,练就沉着冷静,波澜不惊。

比如妇科挑战最大、级别最高的是卵巢癌手术。

记得2003年的第一例晚期卵巢癌病人的标准救治,盆腹腔、腹水、大网膜、结肠全是转移的肿块。

这样的病人遇到不同的大夫有三种结局:

第一种一一打开腹腔才发现是卵巢癌不会做。

随随便便关腹,3-6月病人去世。

第二种一一知道是卵巢癌,为了收治病人,不会做也要勉强做,做的不标准不彻底,病人很快复发,一系列花费受罪不可估量。

第三种一一精心组织团队,以足够的心理准备与肿瘤打一场硬战,因为这样的标准手术不是一小时两小时,而是六个小时七个小时甚至更长。

而且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定的手术标准就是就是要达到国际标准。

高风险的操作,紧绷的神经,沉重的压力,大起大落的心理承受,身体真的是在摔打中透支。

但我们坚持,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在台上多坚持一小时,病人可能多活好几年。

过程不必再赘述,告诉大家这个病人的结果,15年了,她还像正常人样活着。

手术后开始化疗,记得我和院领导拿着原始病历找301医院妇科宋磊主任去指导时,他看完病历很诧异,一直在问“漯河是什么地方?

”“你们是哪一级医院”,“没想到你们那里竟能做这么规范的肿瘤治疗。

”“手术范围规范,化疗都是国际标准,不用过来了,回去治吧。

都一样”,当时院领导跟着,我一下子觉得好有成就的满足感。

就是这样的,标准定在那里,执行好了,不会,学习好了。

没把握做手术找上级大夫,上级大夫没把握找主任。

但是手术标准不能变。

医生的冷静和淡定就是这样练就的,团队的品牌就是这样打造的。

练就技术固然不可缺,但是一个团队更不可缺的是团队精神和价值取向,这充分体现在一次次的产科高风险的救治和复杂的医患关系处理中。

记得十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接到产科崔利娜主任手术台上的电话:

“主任,一例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合并胎死宫内的病人,现在孩子取出来了,子宫出血不止,病人DlC休克,没有孩子。

是否切子宫?

您能不能马上过来一下?

”我知道崔利娜主任处理这样的难题根本不是问题,一定是风险极高,处理很棘手,更需要的是我在现场减轻她的心里压力,共闯难关,我们的团队团队都有这种默契。

到达手术现场,我带着大家迅速做了全面的病情评估,作出两条选择:

第一,病人休克DlC,仍然出血不止,随时生命危险,切子宫是救命的最佳选择,这样大家的心理承受和风险也最低。

第二,搏一下,保命的同时保留子宫,但这样风险极高,随时可能面临死亡。

我们选择了第二种!

千斤重担瞬间压在了我身上,因为我是主刀大夫,我太知道,做出这样的选择,类似情与法的选择,是一个把自己推向绝路的选择,是一个和死神搏斗的考验。

一台20分钟就能完成的手术,整整在手术台上抢救了五个小时。

病情稳定已经到了凌晨2点。

抢救小组的全体人员都没有回家,密切观察着病情。

就在凌晨5点半我被大夫告知,45床再次大出血!

我到病房看到再次进入休克状态的产妇时,说真的,我也撑不住了,我的心已经不堪一击,我知道,围在身边的大夫都等着我下这样的指令一推回手术室切子宫。

但是我迅速冷静地评估病情以后说:

密切监护,全力抢救,再等半个小时。

大家知道我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两种想法激烈的碰撞着:

一边是“保下子宫她就能生孩子”,另一边是“可不能保了子宫丢了命呵”。

这半个小时激烈的碰撞扎扎实实地折磨着我。

我认为是我们的团队感动了上苍,让他夺下了死神已经举起来的镰刀!

经过积极的抢救,病情稳定了,血压回升,出血减少,尿量增多......,一个疲倦的抢救团队,竟然喜极而泣,久久不愿意去休息,还沉浸在抢救的每一个环节中。

这就是我们的大夫,这就是我们的团队。

但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三个月后我们的医生收到了患者的起诉:

管床大夫为什么没保住他的孩子?

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心寒了,感叹物质丰盛的社会,感恩竟是如此地贫乏。

让被告和原告同时出场的那一天,我要求到现场,在推开门的一瞬间,他们夫妻没有想到我会到场,急忙说,付主任,我们不是告您的,我们知道是您救了我们的命,我们告的是管床大夫。

我异常平静地告诉他们,救您命的不是我一个人,是我们整个团队。

我今天可以不来,但是我还是想当面告诉你们当时救命的时候我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想你们应该先明白,当时最想让您和孩子活下来的,除了您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医生了。

两次抢救过程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指标,每一次变化,无数次,医生都有足够的理由切掉您的子宫,这样医生可以不担任何风险。

但是在情感与理智的博弈中,我们选择了冒险,把个人的风险置至度外,如果方案失败的话,后果不堪设,我们就要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连我们的医生都不知道抢救现场,在切与不切,切与不切子宫的决定上我心里有多少次权衡、犹豫和徘徊吗?

承受这样的煎熬,没有任何目的,只为保住您的子宫让您能生孩子。

医生和病人不应该是敌人啊,疾病才是。

我们应该一起努力,共同对抗病魔才是。

作为医生,用良知和知识维护健康是我们的职责,但对于患者,你们的信赖才是维系医生崇高使命感的最强动力。

所以如果想让医生为您冒险的话,就请给医生一个冒险的理由吧。

您想想,如果医生也变得冷漠世故,宁可承认自己无能放弃最优的方案也不愿冒一点点风险的话,后果将是什么样子?

夫妻俩沉默了。

我离开了现场,第二天听说病人撤诉了。

这个事情还没有完,两年后的一天,我们的大夫悄悄的告诉我,主任告咱们的那个产妇来生孩子了,我笑笑说,没吭声。

这样的事例,这样抢救的场面比比皆是,不但打造了团队的专业实力,更激发了每位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担当,实现了团队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形成了一个向上向善,凝聚力超强的高素质团队。

不到十年,妇产科的各项技术全面实现了当初的奋斗目标,让百姓不出漯河就能享受与国内国际相同步的治疗方案与手术方式。

业内好评,领导肯定,患者认可,一切似乎都功成名就了,对于一个50岁的女人来说,人生走到这一步,似乎该优雅谢幕,完美收官了,然而一项更加艰难的挑战正在拉开序幕。

在我们的妇产科专业里只剩下试管婴儿及生殖遗传这个空白了。

不孕症出生缺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做试管婴儿的过程,要往返医院几十次,光吃住行的花费,就可能比试管婴儿费用还高。

作为本地医生,为家乡老百姓带来便民利民的医疗保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经省卫生厅批复,一个新的团队开始筹建一一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团队,我又责无旁贷地站在了团队的最前面。

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也该回到故乡,没有想到又重新背起行囊。

前期的种种方案,考察、评估、审批,动物实验等等,所经历的困难自不必说,2016年3月到9月,我带着李荣香主任、实验室研究生谢文燕大夫,来到北京协和医院附近的一个出租房内住扎下来学习试管婴儿技术。

在这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再是漯河排队挂号的专家,不再是主管一方的副院长,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

写病史,抄化验单,贴化验单,跟门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我都认认真真。

协和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