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7553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

《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解资讯时代的作战文档格式.docx

3.與他人的互動;

4.與資訊範疇互動。

(4)覺知(Awareness)—存在於認知範疇,亦即所具以往知識(及信念)與目前真實的知覺(know)之間複雜互動的結果,每個人對任一軍事狀況都有獨特的覺知,因此利用專業教育及訓練,期確保軍事人員在相同資料、資訊及目前的知識下,能夠獲致相似的認知。

(對某件事件特定的感受)

(5)理解(Understanding)—指擁有足夠的知識水準,以推斷關於某一情況可能導致的後果,同時亦涉及足夠的狀況覺知能力,以預測未來的變化。

對軍事狀況的理解係專注於軍事狀況將如何變化,以及不同的行動對即將來臨的狀況將有何影響。

(6)決策(Decision)—發生於認知範疇,選擇該採取何種行動。

(7)行動(Action)—行動發生於實體範疇,它由認知範疇的決策所激發,認知範疇的決策可能直接轉為行動,或經由資訊範疇傳達給其他人執行。

以上圖形正表達出OODA的迴路(觀察—判斷—決策—行動)概念。

此一迴路最適於需由決策者自己執行行動的狀況,並非合作制訂決策的方法。

(8)資訊分享(InformationSharing)—發生在資訊範疇內,為兩個或更多個個體之間的互動,以進行資訊交換過程。

這些個體並不限定於個人,還包括資料庫、或類似計畫作為或射擊控制應用的程式。

資訊分享的方式很多種,例如:

當位置距離不遠時,可利用面對面方式交換資訊;

當距離很遠時,必須採取其他通訊技術輔助。

(9)共享知識(Sharedknowledge)—人類齊心協力工作時,即存有某種程度的共享知識,大家擁有共同的知識,彼此的行為即可相互預測,掌握狀況並做出反應。

我們常已制訂準則與訓練方式,使大家擁有共同知識。

(10)共享覺知(Sharedawareness)—共享覺知是存在於認知範疇內的一種狀態,當此狀態存在時,二個或多個個體才能對某一狀況具有相似的覺知。

覺知相似的程度(或差異容忍度)視所需合作及同步程度與類型而定。

(11)合作(Collaboration)—發生在二個或多個個體間的一種過程,一起邁向共同的目標,合作發生在認知範疇,合作必須具備分享資訊的能力,特別是遠距遂行資訊分享與合作行動的能力。

(12)同步(Synchronization)—發生在實體(真實)範疇,同步是在時間及空間上,一種對事物或效果有意義的安排,它是詳細計畫作為及有意識的協調或合作的結果。

由於狀況覺知分享能夠提供合宜的行動指導,因此也可以產生同步效果。

大家對一件事情,採取有意義的行動。

如何能達成此一效果,首先有精密的計畫與安排,大家共同合作(例如二次世界大戰登陸諾曼地,經由詳細計畫與協調);

抑或事前雖欠缺完善詳細的協調,但大家由於有共同覺知,對某一狀況會採取共同性作法,亦可達到同步效果(例如十九世紀作戰,下達向槍聲前進的方式,大家雖事先沒有完整計畫,但卻採取一致性行動)。

2、何謂資訊優勢

1、資訊的重要性

(1)孫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2)克勞塞維斯—所有資訊的不可靠性本質,呈現為一特殊的問題:

所有的行動都是在一種像霧的昏暗環境下發生。

戰爭是不確定性的領域,作為計算戰爭行動基礎的一切事物中有四分之三多少都是隱藏在不確定性的迷霧中。

…指揮官行動的空間是他的眼晴所不能觀察的,即令有最敏銳的熱心也經常不能探察,且由於經常發生變化,所以他通常也難以獲得適當的熟悉。

(3)戰爭中獲勝的一方,通常不屬於原先以為具有競爭優勢的一方(原先基本武力較為強大的一方),而是在能掌握資訊,運用資訊取的作戰優勢的一方。

2、資訊範疇的度量—資訊範疇屬性有三個主要向量:

1.資訊範疇的深度或品質;

2.資訊範疇的廣度與分發;

3.資訊範疇內互動的品質。

(1)資訊範疇的深度或品質—量測的屬性包括:

資訊完整性、資訊正確性、資訊流通)、資訊精確性或準確性、資訊一致性、資訊相關性(龐大資訊中過濾不相干的資訊)、資訊及時性、資訊保證(使用者對資訊產生信任與信心)。

(2)資訊範疇的廣度與分發—量測的屬性包括:

地理距離、時間的連續性、多節點分享、安全層級分享、等待時間減少、分享資訊的軍事單位及層級增加、更多的盟國及合作組織可以分享資訊、更多不同的任務場合可以分享資訊。

(3).資訊範疇內互動的品質—係指資訊的交換,其量測的屬性包括:

資料交換、文件交換、語音、靜態影像、交換互動或互惠的程度、交換的資訊保證層次、即時或延遲交換。

3、資訊需求的相對性

(1)資訊很重要,但如何表達資訊的需求,則必須對資訊範疇做更進一步分析,掌握資訊的不同屬性,如此才能正確瞭解自己的需求。

(2)定義—

1.資訊需求—計畫及/或執行一項使命或任務所需之一組可量測的資訊(及其品質、廣度與互動特性),資訊需求必須以深度、廣度及互動品質等具體數值來表示,以精確導引彈藥為例,目標位置準確度必須在幾公尺以內,來表示資訊需求。

2.最低資訊需求—完成手邊任務(包括達成使命提示內所要求之效能)所需資訊。

3.資訊位置—行為者的資訊位置,指行為者在某個時間的資訊狀態(其深度、廣度及互動品質)等總成,此即為行為者擁有多少資訊的綜述。

4.資訊狀況—行為者的資訊狀況,係反映其資訊位置與該時間所需資訊之間的差異。

(3)不同的任務其資訊需求不同,因此敵我雙方資訊需求也不同。

例如飛毛腿飛彈,資訊需求較為單純,若以鎖定敵人首都,只需知道該首都人口集中地區的座標即可滿足其資訊需求,但對遂行戰區飛彈防禦的指揮官而言,該指揮官需要知道就很多了,包括:

發射架的位置、飛彈及發射架儲存地點、可能移動路線、發射地點、來襲飛彈精確飛行路徑等資訊,越現代化的部隊其資訊需求通常更大。

(4)資訊需求的決定因素(執行任務):

1.攻勢或守勢取向

2.不同的準則

3.不同的作戰概念

4.不同的武器

5.接收風險的意願

6.接收人員傷亡及裝備損傷的意願

7.降低連帶損傷的期望程度的不同

4、資訊優勢

(1)定義—資訊優勢係在資訊範疇下有利於己方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即相對有利條件),若能獲得正確資訊、並以正確型態於正確時間傳給正確的人,同時阻敵運用相同的能力,即可擁有資訊優勢。

(2)如何獲得資訊有利位置—

1.強化所需資訊的蒐集、處理、管理及分發

2.提供資訊保證以保護相關作為

3.運用攻勢資訊作戰,削弱對手的資訊位置

(3)取得資訊有利位置是持續、動態及雙邊的努力,您的對手也希望取得有利資訊,雙方使用手段包括設施破壞或資訊阻絕及欺騙等典型軍事技術;

干擾及攔截等技術手段;

病毒及特洛伊木馬等電腦技術;

以及大眾通信媒體,運用對手的資訊系統或取自該系統的內容。

3、合作—

1、合作定義—執行者主動分享資料、資訊、知識、認知(對事實或相關因素的覺知、對狀況的理解等等),或齊心協力俾利達成共同目標的概念,以及如何有效或有效率達成該目標。

2、合作定義檢討—不屬合作範疇及概念

(1)當資訊系統被動的分享資料、資訊或知識(例如轉則的印頒),或是提供給不同的使用者時,不能稱為合作,這些只是單純的分享。

(2)非為共同目標而遂行的資料交換,不能稱之為合作。

3、合作定義檢討—屬於合作範疇及概念

(1)不同的功能和地理責任範圍的執行者,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於任務的達成,共同遂行計畫作為,就是軍事上典型的合作案例。

(2)他們的目標是建立共同(分享的)狀況理解,發揮不同知識、專業、資訊與能力的優點,並策劃掌控時間與空間的行動,俾(l)避免相互干擾;

(2)具有綜合的效果。

換言之,他們希望經由計畫,使他們的行動得以同步。

當然,在追求任務達成之際,合作將會延伸至執行/重啟計畫作為的整合流程內。

4、最大程度合作應達成的效果:

(1)所有相關的執行者均參與

(2)合作係跨組織、跨功能、跨空間及暫時性的界線,且包括跨指揮層級。

(3)多重連結(各執行者均可與其他執行者聯繫)。

(4)無限制的通信(在合作者之間)。

(5)直接參與(所有有關的執行者均介入流程)。

(6)連續性(執行者的參與末中斷)。

(7)同時性(同步性)。

(8)媒介豐富(面對面、且可分享影像、資訊與資料)。

(9)範疇豐富(包含認知及資訊範疇)。

(10)內容豐富(包含資料、資訊、知識及理解)。

5、影響合作的因素:

(1)同意共同性的目標—合作者必須同意所期目標的重要性與正當性。

此並非意味他們對於所期目標有完整或明確的同意,定義目標及對其實際意義達成共識,經常是合作的主題。

但是,除非合作者認同所期目標的重要性與正當性,他們將不會齊心協力或給予成功必要的投資(時間、資訊、精神或體力)。

因此,執行者至少亦必須對所期目的或目標具有一般性的共同理解,欠缺此點則對談將無法順遂。

在廣泛的同意基礎下,參與者才能進行有意義的討論。

(2)合作者需與他人溝通能力—合作者須能與其他人溝通,此意味他們對問題具有某些相同的語言。

此處再度重申,參與團體在合作時。

可能針對問題發展出較專業的語言,但除非能用大家都了解的語言描述問題,他們將無法在如何進行上獲得共識。

此外,有效的溝通暗示合作者願意使用合作技術且對該技術深具信心。

當合作流程因為不良的人為因素(缺乏運用環境或工具的訓綀,亦或不信任工具)而中斷時,參與人員不可能獲致高度的激勵,他們之間的溝通可能甚少且可能完全無法發揮效能。

4、同步

1、同步定義—在時間與空間上,將多個事務做有目的之協調安排,以達成一致性。

就軍事意義而言,同步可視為協調安排與持續調整各項行動(包括部隊的移動與任務賦予)之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以獲致所期目標之指揮管制程序結果的特徵。

2、同步的性質與特性—

(1)同步發生於實體範疇。

它透過資訊的處理與傳送,將指揮官、承辦參謀及部隊所思考的意見、概念,轉化為實際世界的事件。

因此,它融合認知、資訊、實體三個範疇。

事實上,當結合指揮管制程序的決策制定及資訊流通速度提昇後,實體範疇內兵力的動態改變,將界定整體同步的限制。

即使兵力重新設計提昇速度,由於總是趕不上思想或資訊的速度,因此,同步一定會有某些的限制存在。

(2)欲獲得必要的同步程度,需要指揮管制的組織性概念,同時具備某種程度的集中與分權指揮,俾根據所考量之環境型態、任務、部隊及資訊支援能力等,給予某種適當的指導及彈性。

(3)同步經常同時包括垂直與橫向面的一致性。

它需要在組織內垂直隸屬的數個層級獲致一致性,同時集合/分解不同層級部隊所期望的行動,以確保最低層級的戰術行動,能夠與高層的作戰及戰略目標吻合。

它亦需要跨越指揮管制的多維空間,包括不同的組織、功能領域、部隊型態,以及作戰空間的一部分,獲得橫向面的一致性。

3、同步的理由—獲得勝利的優勢

(1)掌握主動,塑造戰場空間—整合全體力量及資訊,主動綜合相關事件以塑造戰鬥方向,以己方最期望但敵方最不期望的方式作戰。

(有效指揮管制,整合整體戰力,一方面運用欺敵;

另一方面靈活部署)

(2)集中效應—快速集結大量地面部隊,或集中長距離射擊以獲取局部優勢,同時在敵人反應前擴大此優勢。

(3)綜效—具有讓不同型態的兵力得以同步的能力,則可以一種綜效的方法運用該等兵力。

例如閃擊戰即是多兵種運用,運用空中支援摧毀敵人堅固陣地,地面部隊能順利推展,大家合作勝過單獨兵種的效果。

4、如何獲得同步的優勢—

(1)日益困難達成及維持同步的原因:

1.複雜性增加—軍事作戰中總有許多自由程度各異的個體,但在此刻,更形精確的期望及戰場個體齊心協力的需求,都已增加。

此外,由於感測器與武器改善導致戰場殺傷力提昇,分散配置的兵力協調一致俾掌控戰場空問,已經成為分散作戰的趨勢。

緊密結合與精準效應的要求,造成作戰複雜性的增加。

2.異質性增加—跨越具有不同文化、程序、見解及反應週期的層級與組織個體遂行協調,聯合作戰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中心角色,需要我們隨時備便與許多的盟國遂行史無前例的軍事合作,非戰爭行動的興起,亦讓我們必須能夠與非政府組織互動。

由於威脅與作戰型態的不確定性,且聯合作戰高度同步的前提乃先行獲致一定程度的互動,但達成該程度互動所需克服的諸多差異性,卻甚難事前解決。

3.事件節奏增快—雖然,感測器的改善讓美軍得以克服現代戰場空間事件節奏的增快,但是為了真正運用所提供的資訊,並處理無可避免仍然含有之不確定因素,指揮管制程序必須極具調整性,相關之同步能力亦須十分敏捷。

視作戰的規模、複雜性及動態性而定,傳統集中式指揮管制程序似將遭遇挑戰,甚或被其他的組織與指揮手段取代。

依據1988年的準則規定,美國陸軍師級單位必須制定前瞻72小時的作戰計畫,但美國陸軍研究院所贊助的研究顯示,在指揮部演習中,幾乎每隔9小時就改變計畫內容。

當沙漠風暴行動開始後,師級單位(包括美軍及盟軍)發現事件的節奏,遠超過他們所習得計畫作為的能力。

當他們費心保持部隊協調與行動同步之際,他們發現自己陷入「指揮管制瞎忙」的窘境中。

(2)如何達成同步效果(網路如何促成同步)

1.現在的作法—通信的改善、獲得更好資訊分享的工具及計畫作為的合作,可以協助指揮官因應未來戰場上增快的節奏。

聯合與軍種實驗或許可發掘並精進計畫作為的調整力,以及指揮管制的方法及程序。

2.網路促成同步作法—整合的資訊基礎設施,如何協助將順序性、週期性且在大部分相互隔離之社群中互動有限的指擇管制程序,轉化為高度平行的連續性程序,新的程序不但較具合作性,亦整合了垂直隸屬的層級與功能不同的平行組織。

(3)獲致同步的各種手段:

1.分享既有資料—經由準則、戰術及程序的發展與刊行。

密集的教育與訓練可創造基於任務的共同理解,達成任務的手段、以及運用這些手段的共同語言的團隊合作文化。

2.高度集中指揮管制—指揮管制完全集中化,如此不但所有的計畫作為與排程可以集中完成,部隊的指導細節亦可由中央權責單位提供。

此方法通常只有在相對較為穩定的環境下執行小規模的作戰時,才可能付諸實行。

3.集中指揮與分散管制—高層的計畫作為與排程,通常以集中方式執行,而後續的決策與執行細節則屬分散方式。

(一般運用方式)

4.合作式指揮管制—指揮管制鏈中的上下節點屬於相互合作型態,兵力則依據狀況之改變,持續調整與任務執行有關之計畫、時程表與決策。

5.自我同步—此一高度分散的指揮管制模式時,下級單位決策者的指導來自其所受訓練、對指揮官意圖的瞭解及對戰場空間某一部分的狀況覺知。

運用例外(亦即,高階指揮官可在例外的基礎下,與下級決策者遂行決策協商)方式俾利管理,乃此概念的衍生模型。

潛艦部隊為了避免通信曝露位置或任務,經常採用此種方式。

型態

完全集中式

集中指揮

分散執行

合作式指揮

管制

分散式指揮管制(自我同步)

無組織型態

案例

72小時空中作戰命令

沙漠風暴行動

波士尼亞及科索沃

潛艦作戰

游擊戰

特種作戰

潰敗式

雜亂無章

優點

資產最佳運用

資源分配近乎最佳化

激發創新

決策品質較高

單位緊密連結

周全

經常費用較低

可因應本地狀況改變

敵人無從預測

成本

極高的經常費用

可能相互干擾或喪失機會

可能反應較慢

需要合作的工具及同心協力

需要高度專業且類似自動化的單位

意外綜效產生

極可能相互干擾

5、何謂網狀化作戰—作戰人員可運用資訊優勢及網狀化作戰概念,以資訊創造價值(戰鬥力)。

1、意義—網狀化作戰就是作戰,欲理解網狀化作戰的差異,吾人必須同時專注於作戰的三個範疇及它們之問的互動關係。

網狀化作戰涉及三個範疇內的網路連結,就完全成熟的型態而言,它具有下述特性:

(1)實體範疇:

所有的兵力要素連結成為完整的網路,獲得穩如磐石及毫無罅隙的連結性與作業互通性。

(2)資訊範疇:

軍隊分享、存取及保護資訊的能力可以超越敵人,建立並維持資訊有利條件;

軍隊在此範疇具有協調合作的能力,且經由比對、合併與分析的程序,可以提昇其資訊態勢。

(3)認知範疇:

軍隊具有發展高品層覺知與分享覺知的能力;

軍隊具有發展包括指揮官意圖在內之共同理解的能力;

軍隊具有作戰自我同步的能力。

2、指揮管制

(1)傳統的指揮管制

1.作戰環境—指管通資監偵程序及支援該程序之系統以外的環境,作戰環境包括地形、天候等實體範疇、敵人兵力(指管自己的兵力故敵人兵力屬於作戰環境)、不屬於指管通資情監程序一環中的己方兵力。

2.戰場空間監控—

(1)監控戰場空間的程序是指管通資情監偵程序的第一步驟。

此一程序始於實體範疇的感覺反應(雷達回跡、衛星影像等)及報告(例如來自斥候或接觸單位的觀察)

(2)融合機制監控程序附在資訊範疇內的元件,它負責資料儲存、檢索及分享,資料根據前後關係並轉換為資訊,資訊再整合成新的知識或與先前提供的知識(例如敵人的戰鬥序列)結合,戰場空間連慣性的描述與景象於焉形成。

3.覺知—

(1)覺知僅存在於認知範疇,有關軍事狀況的知覺深受以往的知識及來自教育、訓練與經驗所建立的信仰系統的影響。

(2)戰場空間覺知並非顯示於圖像上,而是存在於大腦裡的。

戰場空間覺知亦非靜態的事物,而是對於軍事狀況以及相關的驅動因素徹底且不斷變動的理解。

高品質的認知具有完整(包括相關的資訊與行為者)、當前、正確(不含有錯誤的資訊)及一貫性(不會因為不同的指揮中心而有所差異)的特性。

(3)傳統的指管通資情監偵程序分析,並未指出資訊範疇與認知範疇,或戰場空間監控程序與獲得之覺知間的差異。

它認為在指管通資情監偵程序中的每個人與組織,都能知道送至指揮中心的資料與資訊,它並末將因為錯誤認知導致的失敗,或未結合新的資訊等因素考慮在內。

當此類錯誤發生時,係視為指揮管制程序的異常及錯誤,而非肇因於跨範疇的轉換。

(4)由於指管通資情監偵程序中每個人的背景、經驗、角色及責任不同,因此甚難產生共享覺知,這仍將是主要的問題所在。

4.理解—理解狀況乃意會的起步,一個有經驗且認為本身知識足以理解掌握狀況的指揮官,經常跳過正常的決策程序,依據戰場空間監控、覺知及理解所獲得之資訊,直接套用以往的模式,選擇行動方向,並著手計畫作為以執行其行動。

因此,理解跨越了覺知與意會。

5.意會—當一個需要注意的狀況獲得理解後,參與人員及組織即進入所謂的意會程序,他們根據對狀況的瞭解,思考未來可能發展情形、己身控制該狀況的能力以及選擇採取行動的價值等。

基本上,他們想完成三件相互關連的事情:

產生不同的行動方案以因應該狀況可能的發展;

確認不同方案的比較基準;

遂行備選方案評估。

6.指揮意圖—

(1)「觀察-判斷-決策-行動」迴路將認知程序的輸出視為一種決策,或備選方案的選擇,資訊時代的「指管通資情監偵」程序則與此簡單邏輯不同,它的過程是產生一個更形豐富的成果—指揮意圖。

(2)此術語有兩個重要的直接含意,第一,此成果比備選方案的選擇更形豐富。

在多數的指揮機構內,高層的指導乃意會的結果,但與詳細的計畫仍有一段距離,它通常是以全盤的型態及計畫指導大綱的形式出現,指導大綱通常列出應達成的目標、參與的主要組織,以及各組織的一般職掌、聯繫關係、行動方案及主要限制因素等。

當行動方向擬定且經過評估後,上述這些大綱將成為意會程序的討論重點。

第二,參與的人員多於一個以上。

事實上,指揮官與一個以上層級的重要參謀對談後,方行產生指揮官意圖的方式,已經取代傅統指揮官意圖產生的方式。

7.同步—當指揮意圖建立後,效果同步化的程序開始啟動。

此程序的目標乃將指揮意圖反映於計畫中,迅速且明確的分發計畫,監控執行的過程,並及時察覺調整計畫或重新啟動指管通資情監偵的循環週期的需求。

8.資訊系統—資訊系統是指管程序改變的主要因素,電腦儲存、計算能力及頻寬的大幅增加,提昇了資料、資訊及影像的分享,由於計算能力增加而獲得改善的感測器、新的偵蒐載台(從衛星至無人飛行載具),以及改良的融合演算法與手段等,亦提昇了戰場空間認知的程度,並減少了許多方面的不確定性。

(2)網狀化作戰下的指揮管制

1.變動的主因—指管通資情監偵程序的未來有賴整合程度的提昇,此種整合將隨時間、空間、任務及部隊層級的變化而發生。

其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資訊系統已經融合在指管通資情監偵程序之內。

此種網路化的指管通資情監偵程序不僅程度異於以往(更多的資料、資訊與知識,整合度提昇,可以更多不同的型態分發給更多的人),型態也不同。

指管通資情監偵程序的本質將發生轉變,並對準則、組織及訓練產生重大影響。

2.網狀化作戰的變革:

(1)跨層級的整合:

Ø

人們在網際網路上分享資訊、合作與智慧搜尋的技術,亦可用於戰場空間覺知及管理。

這是一種典型的革新技術,但率先採用的仍是傳統的組織與架構。

因此,情報單位開始依賴「保密網際網路協定路由網」(係一種簡單但保密且類似網際網路的網路)。

即使是這種簡單的進步,亦使得相關用戶(統一司令部、聯合特遣部隊等)擁有的情報數量增加,加速了新資訊的擷取,並使得相互交談更形容易。

由於保密網路的保密環境,吸引了許多非情報的使用者。

同樣地,無所不在的微軟辦公軟體MS-OFFICE及Power-Point簡報投影片,亦使得提供給指揮官的資訊更易分享。

視訊技術亦成為高級司令部增加聯絡的工具,以建立高階軍官間,及政治領導人間的聯繫,尤其在訂定合宜軍事任務的複雜議題時尤然。

來自無人飛行載具的視訊亦可同時傳給好幾個不同層級的指揮部。

不同層級的鏈結增加,同樣發生於諸如後勤(機動與維持)、人事及醫療支援等戰鬥勤務支援領域。

一個高度整合的系統,可讓不同層級的指揮部同時進行計畫作為作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