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751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Word下载.docx

”贾诩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呆到了汉朝正式亡国。

二零八年左右,孔融为太中大夫。

同年八月二十四日,孔融被曹操所杀。

另,庾遁(庾嶷的弟弟)也担任过太中大夫,具体时间不明。

《裴注三国志》:

“(庾)嶷弟遁,字德先,太中大夫。

”13.中散大夫:

无定员(《汉官旧仪》中为三十人),官秩六百石,闲职,职能见前文光禄大夫部分。

“中散大夫,六百石。

”15.议郎:

无定员(《汉官旧仪》中为五十人),官秩六百石,闲职,职能见前文光禄大夫部分。

“议郎,六百石。

”曹操手下的很多参谋都身兼议郎一职,各种大夫、议郎和侍中经常被曹操用来做自己参谋的加官。

一八六年左右,孙坚为议郎。

一八七年,孙坚被任命为长沙郡太守。

一八八年左右,曹操为议郎。

同年八月,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一八九年左右,彭伯为议郎。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

“议郎彭伯亦谏卓曰:

‘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

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

一八九年左右,何颙为议郎。

一八九年左右,张范的弟弟张承和张昭(这里的张昭、张承是兄弟,吴国的张昭、张承是父子,有点巧)俱为议郎。

魏书十一》:

“(张范)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

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承弟昭时为议郎……”

一九零年,董卓以郑泰为议郎。

《裴注三国志·

魏书十六》:

“关东义兵起,卓会议大发兵,群寮咸惮卓,莫敢忤旨。

……卓收其兵马,留拜议郎。

一九零年,董卓以盖勋为议郎。

盖勋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士,敢于当面顶撞董卓,有兴趣的可以看后汉书第五十八卷。

盖勋担任议郎不久后病逝。

一九四年,议郎庞羲带着刘焉的几个孙子逃到了益州,庞羲是刘焉的好友。

一九五年,董昭为议郎。

魏书十四》:

“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

一九六年左右,赵彦为议郎,他因为经常向献帝献计而被曹操所杀。

一九六年左右,曹仁为议郎兼广阳郡太守。

魏书九》:

“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

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不论议郎还是太守都只是挂个名而已,实际曹仁仍是曹操骑兵的统帅。

一九七年,王誧为议郎。

一九九年左右,吴硕为议郎,他和车骑将军董承、昭信将军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等人一同密谋除掉曹操,于二零零年事败后被杀。

蜀书二》:

“(董)承曰:

‘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

二零零年,曹操征召华歆为议郎、参司空军事。

二零四年,曹操以辛毗为议郎兼侍中。

魏书二十五》:

“明年攻邺(二零四年),克之,表毗为议郎。

二零五年左右,曹纯为议郎、参司空军事。

曹纯是曹操的堂弟、曹仁的亲弟,也是虎豹骑的第一任统帅,此人去世于二一零年。

二零五年左右,张既为议郎以及钟繇(司隶校尉)的参军事,他辅助钟繇镇抚关中。

二零八年,田畴因在征讨乌桓一役(袁尚和袁熙投靠了乌桓首领蹋顿)中立下大功,被曹操封为议郎。

二零八年,曹操以张范为议郎、参丞相军事。

“太祖自荆州还(二零八年),范得见於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

二一三年,并州刺史(二一三年,并州被并入冀州)梁习被曹操改任为议郎兼西部都督从事。

魏书十五》:

“建安十八年,州并属冀州,(梁习)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统属冀州,总故部曲。

二一四年,刘备因痛惜庞统之死,而拜其父(具体姓名不知)为议郎,不久后又升为谏议大夫。

二一四年,刘备以孟光为议郎。

蜀书十二》:

“先主定益州,拜(孟光)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

二一九年,曹操以赵俨为议郎、参曹仁(征南将军)军事。

实际上赵俨是作为徐晃的军师,和徐晃一起援救樊城的曹仁。

赵俨在此战中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他虽然不是很有名,却是一名相当有能力的谋士。

另,金旋(武陵郡太守,投降了刘备)、杜袭也担任过议郎,具体时间不明。

16.谒者仆射:

一人,官秩比一千石。

谒者仆射主管谒者台(台字汉朝应该没有,后面引文中的是范晔自己加的,笔者为了方便还是称谒者台);

皇帝出行时,谒者仆射在皇帝车驾前负责前导。

“谒者仆射一人,比千石。

为谒者台率,主谒者,天子出,奉引。

”建安四年(一九九年),曹操让谒者仆射兼管盐官(主管盐政的官署)。

东汉大部分时期内,盐业都是民营;

曹操让谒者仆射兼管盐官,是为了将盐业收归国家所有。

谒者台是三台之一(谒者也可指代官职)。

汉朝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

晋武帝(司马炎)时撤去了谒者仆射一职,将谒者并入兰台,此时的外台就是兰台。

后来南朝宋再次设置谒者仆射一职,并称外台为谒者台。

《宋书·

百官下》:

“晋武帝省仆射,以谒者隶兰台。

江左复置仆射,后又省。

宋世祖大明中,复置。

秩比千石。

”曹魏时外台多指兰台。

魏书十三》:

“魏略:

(薛)夏报之曰:

‘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

谒者分常侍谒者、给事谒者、灌谒者郎中。

常侍谒者五人,官秩比六百石,朝会时负责报时和监督百官的举止威仪。

给事谒者(在任满一年的灌谒者郎中)和灌谒者郎中(冠以谒者名号的郎中)合有三十人,给事谒者官秩比四百石,灌谒者郎中官秩比三百石;

他们在朝会和祭祀时负责宾赞受事(大臣朝拜天子时、君王大臣祭告天地时,谒者在旁边宣唱礼节,叫人行礼,即赞礼。

谒者赞礼完毕后,被唱名的人才可行礼)、诵读大臣的表章和为君主询问大臣表章的内容,在中低级将领、大夫的丧礼之中替皇帝吊唁死者。

“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

主殿上时节威仪。

谒者三十人。

其给事谒者,四百石。

其灌谒者郎中,比三百石。

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

将、大夫以下之丧,掌使吊。

初为灌谒者,满岁为给事谒者。

”谒者都选用相貌端正者担任,他们有时也会充任皇帝的使者。

“蔡质汉仪曰:

‘出府丞、长史、陵令,皆选仪容端正,任奉使者。

一九零年左右,杨觽为谒者仆射,杨觽是东汉名臣杨震的孙子。

《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敷早卒,子觽,亦传先业,以谒者仆射从献帝入关,累迁御史中丞。

一九五年左右,皇甫郦为谒者仆射。

皇甫郦是皇甫嵩的侄子,献帝曾派他劝说李傕和郭汜和解。

魏书六》:

“天子以谒者仆射皇甫郦凉州旧姓,有专对之才,遣令和傕、汜。

一九八年左右,裴茂为谒者仆射。

裴茂作为献帝(实际上是曹操)的使者,召集关中诸将段煨等人讨伐并杀死了李傕。

《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

“(建安三年)夏,四月,使谒者仆射裴茂,诏关中诸将段煨等讨李傕,夷其三族。

”17.其它下属:

东、南、北中郎将,这三个中郎将名义上都从属于光禄勋。

一八四年,灵帝以董卓为东中郎将,让董卓代替卢植讨伐张角。

同年,董卓兵败后被免官。

二一八年,曹操以曹彰为北中朗将,让曹彰带兵讨伐乌桓。

此战曹彰表现神勇,大胜而归。

二一九年,曹操以曹植为南中郎将,打算让曹植带兵援救曹仁(樊城之战)。

此事因曹植醉酒误事而作罢。

上文的光禄勋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监、羽林右监是实际上从属于光禄勋的(职属光禄者),其他的光禄勋下属则只是名义上从属于光禄勋(以文属焉),实际上是受君主或权臣地直接管辖。

“本注曰:

职属光禄者,自五官将至羽林右监,凡七署。

自奉车都尉至谒者,以文属焉。

”另,曹操自创的南北中郎将和曹丕担任的五官中郎将也很难说是真正从属于光禄勋,毕竟曹丕、曹植和曹彰不是光禄勋敢管的。

“职属”是职权上受某某管辖,“文属”是仅在条文上受某某管辖,通俗来说,就是实际上和名义上的区别。

卫尉:

“卫尉,卿一人,中二千石。

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

丞一人,比千石。

卫尉官秩中两千石,掌宫门的卫士和宫中的巡逻。

卫尉的职责不同于光禄勋。

光禄勋掌管站岗的卫士(郎官、虎贲、羽林),并负责皇帝的贴身侍卫。

而卫尉则掌管守卫宫门的士兵,并负责巡视皇宫。

总之,一个对象是皇帝,一个对象是皇宫。

卫尉是秦官(秦朝就已存在的官职),汉初沿袭了这一官职。

西汉景帝初年卫尉更名为中大夫令,西汉武帝后元(前八八到八七年)年间重新改回为卫尉。

西汉的时候,除正牌卫尉(主要负责未央宫,未央宫是皇帝所居住的宫殿)外,其他三大宫殿(建章、长乐、甘泉,汉武帝之前只有东西两宫-东宫长乐、西宫未央)之中每宫都设置了一卫尉,负责各自宫殿的安全。

东汉卫尉只有一人,其余每宫不再设置卫尉。

《通典·

职官七》:

“卫尉,秦官,掌门卫屯兵。

汉因之。

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

又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其职略同,而不常置。

(颜师古曰:

‘各随所掌之宫,以为官名。

’)后汉有卫尉卿一人,职与汉同。

”东晋的时候省去卫尉一职,南朝宋世祖孝武年间复置,之后的隋唐北宋也有卫尉一职。

关于南北军:

南北军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我之后叙述的也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南北军是西汉京城之中的禁军,京城中的所有兵力都在南北军之中。

吕思勉的《秦汉史》中说:

“南军属卫尉,北军属中尉。

”这是近代对西汉南北军的一种普遍认识。

上文的中尉即执金吾,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中尉为执金吾。

西汉武帝之前,卫尉所属的南军只有东西两宫(东宫长乐、西宫未央)的卫士,而卫尉也多称为东、西宫卫尉。

因为东西两宫都在长安城以南,所以称为南军。

而此时的北军指屯驻在长安城北面、未央宫以北的京师军队。

《汉书·

刑法志》:

“汉兴……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

”汉武帝年间,武帝修造和扩建了建章、甘泉两宫,增设了期门(虎贲,见前文)、建章营骑(羽林,见前文)两军,改中尉为执金吾,并设置了北军八校尉(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

此时的南北军已经不同于汉初的南北军。

南军应该加入了期门和建章营骑,而北军则由八校尉统领,直接隶属于皇帝,不再受执金吾(中尉)管辖。

汉武帝改制之后,史书中很少再见到南军这一称谓。

汉武帝之后,西汉还曾设置监军御史监护北军八校尉,又曾设卫将军以统领南北军,这两职皆不常置。

东汉光武帝精简北军八校尉为五校尉,以北军中候监管北军。

曹魏时,又省去了北军中候一职,改由中领军监管禁军。

一八八年左右,董重为卫尉。

同年九月,灵帝以董重为骠骑将军。

董重是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他于一八九年被何进逼杀。

一九一年左右,张温为卫尉。

同年十月,张温被董卓诬陷,于集市中被鞭杀。

一九三年左右,张喜为卫尉。

同年十二月,张喜被任命为司空。

一九四年左右,赵温为卫尉。

同年十二月,赵温被任命为司徒。

一九五年左右,周忠、士孙瑞相继为卫尉。

同年,士孙瑞为李傕所杀。

士孙瑞死后,周忠再次担任卫尉。

(士孙瑞为卫尉存疑。

《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

“汜留杨彪及司空张喜、尚书王隆、光禄勋刘渊、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廷尉宣璠……卫尉士孙瑞为傕所杀。

”《裴注三国志·

“献帝纪曰:

时尚书令士孙瑞为乱兵所害。

”两条史料记载互相矛盾。

通鉴为误记的可能性较大,周忠一年之中两任卫尉不太合常理。

一九六年,卫尉周忠被免官,张俭继任为卫尉。

一九八年,张俭于卫尉任上去世。

二零八年(万斯同的《东汉九卿年表》中认为马腾两次担任卫尉,第一次为二零二年,其实是错的。

蜀书六》:

“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

於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万斯同误以为马腾和韩遂不和的时候,就是马腾担任之时,其实不对。

马腾担任卫尉和马超担任偏将军应是同时,为二零八年。

),曹操上表推举马腾为卫尉。

二一二年,马腾于卫尉任上被曹操所杀。

1.卫尉丞:

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卫尉官属,为卫尉的副官。

“丞一人,比千石。

”2.公车司马令:

一人,官秩比六百石,掌皇宫南面的阙门(阙是宫门前面两旁的高楼,而阙门指的是这些高楼中间的通道,和城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凡是上章表的低级官吏和百姓、四方进贡的贡品、被公车(朝廷专车)征召而前往皇宫进见皇帝者(汉朝时朝廷为了表示对被征召者的尊重,会派遣公车接送被征召者),都需要得到公车司马令的批准,才得以出入皇宫。

“公车司马令一人,六百石。

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

”史书中公车司马令多简称为公车,而公车也指代公车司马令的官署,所有人等在公车司马令的官署中等待皇帝的诏命和传唤,有点类似现在接待办的意思。

另,公车还有朝廷马车、官车的意思。

丁鸿传》:

“‘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

’李贤注:

‘公车,署名。

公车所在,因以名。

诸待诏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给食焉。

公车司马令手下有丞、尉各一人。

公车司马令丞为公车司马令的副官,选用通晓忌讳和律法的人担任。

公车司马令尉则负责统领驻扎在阙门附近的士兵,以应对各种意外。

宫城之中的各城门以及阙门附近都有驻兵,驻兵的军营就分部在进出宫门的道路两旁。

“丞、尉各一人。

丞选晓讳,掌知非法。

尉主阙门兵禁,戒非常。

注胡广曰:

‘诸门部各陈屯夹道,其旁当兵,以示威武,交戟,以遮妄出入者。

建安初年(一九六年左右),谢该为公车司马令。

“魏略曰:

建安初,(乐)详闻公车司马令南郡谢该善左氏传,乃从南阳步诣该问疑难诸要,今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详所撰也。

建安八年(二零三年),卫林为公车司马令。

“献帝起居注曰:

‘建安八年,议郎卫林为公车司马令,位随将、大夫。

旧公车令与都官、长史位从将、大夫,自林始。

’”3.南宫卫士令:

一人,官秩六百石,掌负责守卫南宫的军队,手下还有丞一人。

守卫南宫的军队中一共有九十五名军吏,五百三十七名士兵。

“南宫卫士令一人,六百石。

掌南宫卫士。

丞一人。

注汉官曰:

‘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

’”卫尉下属除公车司马令外,其余皆可算为武官,而汉末的卫尉本身却偏向于文官,因为绝大多数时候禁军都直接听命于权臣。

另,再提一次,汉末三国的文武之分不是非常明确,但大致还是有些形状,直到唐朝建立了文武散阶制,才明确地划分了文武官的界线。

4.北宫卫士令:

一人,官秩六百石,掌负责守卫北宫的军队,手下还有丞一人。

守卫北宫的军队中一共有七十二名军吏,四百七十一名士兵。

“北宫卫士令一人,六百石。

掌北宫卫士。

‘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

’”5.左、右都侯:

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带领士兵(都侯手下的士兵称为剑戟士,剑戟泛指兵器)早晚巡视宫城,并为皇帝拘捕有罪的大小臣子。

右都侯手下有丞一人,军吏二十二人,士兵四百一十六人;

左都侯手下有丞一人,军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

拘捕臣子的任务主要由左都侯执行。

“左右都候各一人,六百石。

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有所收考。

汉官曰:

‘右都候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

左都候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

’蔡质汉仪曰:

‘宫中诸有劾奏罪,左都候执戟戏车(驾车)缚送付诏狱,在官大小各付所属。

以马被覆(可能指所乘之马有战甲之类的覆盖)。

6.各宫门的司马:

每个宫门各有司马一人,官秩比一千石,负责各自宫门的守卫。

南宫南屯司马负责平城门(见上图)的守卫,手下有军吏九人,士兵一百零二人。

北宫门苍龙司马负责北宫东门(苍龙阙门,按古时候的四象,东方七宿中有东宫苍龙)的守卫,手下有军吏六人,士兵四十人。

玄武司马负责玄武门(按古时候的四象,北方七宿中有北宫玄武。

那么此处的玄武门应当指北宫北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二人,士兵三十八人。

北屯司马负责宫城北门(夏门或谷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二人,士兵三十八人。

北宫朱爵(朱爵同朱雀,南方七宿中有南宫朱雀)司马负责北宫南掖门(掖门为正门两旁的偏门,不过这里南掖门可能就是指北宫的南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四人,卫士一百二十四人。

东明司马负责宫城东门(上东门、中东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十三人,士兵一百八十人。

朔平司马负责宫城北门(夏门或谷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五人,士兵一百一十七人。

“宫掖门,每门司马一人,比千石。

南宫南屯司马,主平城门;

北宫门苍龙司马,主东门;

玄武司马,主玄武门;

北屯司马,主北门;

北宫朱爵司马,主南掖门;

东明司马,主东门;

朔平司马,主北门;

凡七门。

结合上图和前文总结一下。

南宫南面的阙门是由公车司马令尉负责。

北宫有三个门,东门苍龙阙门由北宫门苍龙司马负责,北门玄武门由玄武司马负责,南门南掖门由北宫朱爵司马负责。

宫城的南门(包括平城门在内)由南宫南屯司马负责。

宫城的东门(上东门、中东门、耗门)由东明司马负责。

宫城的北门夏门、谷门分别由北屯司马和朔平司马负责。

宫城西门的负责人百官志中未有提及。

宫门的司马手中有所有住在皇宫之人(妃嫔、宫女、太监)的名册,而所有住在皇宫之人的手中都持有盖有印章的文书以证明其身份。

宫中人士进出宫门,必须出示文书给宫门的司马,宫门的司马看过文书、对过名册、验明身份后,才会对他们放行。

其他外人(无官职者)出入宫门,必须出示先前朝廷下达给他们的通行证(棨传);

有官职在身者,必须让他们的御者(驾车的人)报上官名,宫门的司马审核后才得以通过。

“凡居宫中者,皆有口籍于门之所属。

宫名两字,为铁印文符,案省符乃内之。

若外人以事当入,本官长史为封棨传;

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

”太仆:

“太仆,卿一人,中二千石。

掌车马。

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

大驾则执驭。

太仆官秩中两千石,掌管宫中的车辆和马匹。

天子每次出行的时候,太仆负责安排天子的随从;

如遇到最高规格的出行(大驾),譬如郊祀(在郊外祭祀天地)、大丧(帝王、后妃、太子之类的丧礼)之类,则由太仆亲自驾驭皇帝的马车,公卿在前面作为前导,而大将军在车驾中坐在皇帝的右边。

《独断》(蔡邕著):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

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乗,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乗,备千乗万骑。

太仆是周官(周朝就有的官职),秦汉沿袭了这一官职。

王莽新朝时,曾改太仆为太御,东汉又恢复为太仆,此后中国的各朝代皆有太仆一职(南朝梁以后更名为太仆寺卿)。

一八八年左右,黄琬为太仆。

同年,黄琬被迁为豫州牧。

一八八年,黄琬之后,灵帝以永乐宫少府杨彪为太仆。

一八九年,杨彪被迁为司空。

一八九年,王允为太仆。

同年,王允被迁为尚书令;

一九零年,王允代杨彪为司徒,并同时兼尚书令一职。

《后汉书卷六十六》:

“献帝即位,(王允)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守尚书令,可以理解为代理或兼任尚书令)。

初平元年,代杨彪为司徒,守尚书令如故。

一九零年,王允之后,袁基为太仆。

同年,袁基因受袁绍和袁术的牵连被董卓所杀。

袁基是袁逢长子,袁绍和袁术的长兄。

一九一年左右,鲁旭为太仆。

一九二年,鲁旭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

《资治通鉴第六十卷》:

“傕、汜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

一九二年,鲁旭死后,朱儁为太仆。

一九四年,朱儁升任为太尉。

一九四年,朱儁之后,陈纪继任为太仆。

同年,陈纪被迁为尚书令。

一九四年,陈纪之后,赵岐为太仆。

一九五年,赵岐被罢免(按万斯同的《东汉九卿年表》,此处存疑)。

一九六年,赵岐被拜为太常。

赵岐传》:

“及献帝西都,(赵岐)复拜议郎,稍迁太仆。

兴平元年(一九四年),诏书征岐,会帝当还洛阳(一九五年),先遣卫将军董承修理宫室。

岐谓承曰:

“……”承即表遣岐使荆州,督租粮。

岐至,刘表即遣兵诣洛阳助修宫室,军资委输,前后不绝。

……岐以老病,遂留荆州。

曹操时为司空(一九六年),举以自代。

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

年九十余,建安六年(二零一年)卒。

一九五年,韩融为太仆。

韩融之后,东汉再无太仆可考。

“(一九五年)帝又遣太仆韩融至弘农与傕、汜等连和,傕乃放遣公卿百官,颇归所掠宫人及乘舆器服。

已而粮谷尽,宫人皆食菜果。

”太仆下属:

1.考工令:

一人,官秩六百石。

考工令负责制作各种兵器和铠甲。

制作完成的兵器和铠甲会转交给执金吾,然后进入武库(军械库)。

另外,考工令还负责织造绶带(系在印章柄上的丝质带子)一类的杂活。

考工令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属吏一百零九人。

“考工令一人,六百石。

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及主织绶诸杂工。

左右丞各一人。

2.车府令:

车府令掌管宫中的车辆,手下有丞一人,属吏二十四人。

“车府令一人,六百石。

主乘舆诸车。

丞一人”

3.未央厩令:

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管理未央厩;

其手下有属吏七十人,驺卒(掌管车马的差役)二十人。

“未央厩令一人,六百石。

主乘舆及厩中诸马。

未央厩令顾名思义,就是未央宫中马厩的主管,但东汉洛阳宫城之中只有南北宫,而无未央宫(未央宫位于长安),所以这个称谓是源于西汉。

西汉的京城长安之中有六个主要马厩(西汉极为重视马匹,京城之中除了这六个马厩外,还有其他的马厩),分别为未央厩、承华厩、騊駼厩、路軨厩、骑马厩、大厩。

东汉省去了其他所有马厩,仅保留了未央厩作为京城中唯一的马厩。

“旧有六厩,中兴省约,但置一厩。

”《汉官旧仪》:

天子六厩,未央厩、承华厩、騊駼厩、路軨厩、骑马厩、大厩,马皆万匹。

4.长乐厩丞:

一人,官秩不明,可能是掌管设在洛阳附近的苜蓿菀(菀为马场);

其手下有属吏十五人,驺卒二十人。

“长乐厩丞一人。

‘员吏十五人,率驺二十人。

苜蓿菀官田所(官田所为负责官田的官署)一人守之。

5.承华厩令:

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管理承华厩。

汉顺帝汉安元年,因为四方进贡的马匹太多,国厩(未央厩)之中容不下这么多的马匹,所以增设了承华厩。

《后汉书卷六》:

“汉安元年(一四二年)秋七月,(汉顺帝)始置承华厩。

注东观记曰:

‘时以远近献马众多,国厩充满,始置承华厩令,秩六百石。

’”廷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