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7580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国际关系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国际关系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国际关系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国际关系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史.docx

《国际关系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史.docx

国际关系史

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

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1500年前后的世界

一.东亚封贡体系

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

这种国际关系即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于西方的殖民主义。

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为干涉其统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国家间那种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在东亚地区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

这种国际秩序本身的扩大和缩小,不取决于周边个国家相互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而是取决于中国封建王朝的“德化”力量的大小。

它显示出的外扩张倾向,只是偶发性的现象,并不具有随时代的进展继续加速扩张的性质。

在东亚封贡体系中,通商与朝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中国封建王朝所关心的道义上的价值,另一面是藩属国和朝贡国所关心的商业价值,中国封建统治者往往采取“厚往薄来”的的政策,到了18世纪朝贡次数日益增多,从而加重了中原王朝的财政负担,继而加速了朝贡制度的崩溃。

随着西方殖民地国家向西方的扩张和殖民,东亚封贡体系不断受到冲击,最后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逐渐疏远和中断,东亚封贡体系也随之崩溃。

二.穆斯林世界

在1500年前后,穆斯林风暴和伊斯兰星月旗又一次席卷了欧亚大陆,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穆斯林世界。

此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菲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的地位最为突出。

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伊斯兰世界的国家体系是通过长期的征服战争形成的,是靠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来维系的,帝国中央政权的兴衰影响整个国家体系的安危。

16世纪下半月以后,奥斯曼帝国开始由盛转衰,伊斯兰世界也在西方列强的侵扰和内部动荡中逐步瓦解了。

三.欧洲秩序

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以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中心的松散的宗教.政治关系。

“中世纪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政治的整体,也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帝国,而是一片割列的和封闭的土地。

在融合了罗马文明和日耳曼文明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欧洲文明至关重要的制度:

欧洲封建制。

第二节.走出中世纪-------西欧的兴起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近代史的两个源泉,也是近世生活中知性与道德换新的两个敌对的根源。

”文艺复习和宗教改革使整个欧洲摆脱了思想束缚和精神羁绊,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做了思想上.文化上和舆论上的准备,把欧洲人从中世纪的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使一种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主义出现。

国家主义的一种建设强大的国家和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

经济上的重商主义和政治上的加强王权是国家主义意识思潮的重要表现。

文艺复兴: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智能和尊严的一次解放,是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前后约为200年,它的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大到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地。

在文艺复兴时期,市民意识兴起,一种不受基督教和中世纪任何传统支配的世俗理论被提出。

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国际关系领域也不例外。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博丹和格劳秀斯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他们主要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神权国家观念(奥古斯丁和阿圭那所主张的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的理论)进行了批判。

尼科洛●马基雅弗利:

尼科洛●马基雅弗利(1469---1527)出生在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

马克思曾经肯定他在国家观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已经用人类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

”同时指出他及其后的一些思想家使政治研究独立于道德。

马基雅弗利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

他推崇共合体,主张国家利益为政治行为的唯一准则,君主为此可以不折手段,国家的外交需要依靠实力,而无须用道义和诺言来约束自己。

他这种“以目的证明手段的正确”的原则被后人称为“马基雅弗利主义”。

他不仅是政治家.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剧作家,一身著作颇丰,《君主论》影响最大。

让●博丹

让●博丹(1530-1596)法国翁热人,是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

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主权的概念。

作为律师的他试图在黑暗中从国家主权哪里探求到更多光明。

博丹针对法国为宗教战争所引起的动荡不宁所困扰的局面,决心提出一种能确保动乱停息的政治计划。

在博丹的理论中,政治学的起点即不是君主,也不是公民,而是拥有最高权利,不从属于其他权力的国家。

国家的根本特征是“主权”博丹最先给国家主权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

主权是“凌驾于所有臣民至上的最高的.绝对的和永恒的”权力”.主要包括“未经臣民同意就为他们制定法律”的权力。

虽然博丹承认在理论上存在实行贵族政治或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他所处的时代的国家应由君主来治理,并坚持这些不应受到立法机关或司法机构的任何限制,甚至不应受到其前任或他们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

博丹的政治思想,作为创建国家行政机构的一种建议,得到了“政治家们”的赞同,他们希望结束宗教战争,打算建立一种从广义上讲应理解为政府制度的新的行政管理制度。

雨果●格劳秀斯

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出生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荷兰,他对国际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第一次将国际关系作为政治学的思考对象,并确立了国家主权“对内最高。

对外独立”的原则。

此外,他第一次提出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因而被称为国际法之父。

认为法律的基础是自然法,法律应当符合理性,不应当由上帝,国王和其他任何人任意改变,提出了有限制的伦理主权说。

他将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法与古罗马以个人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区分开来,使国际关系超越习俗和惯例,具有了共同的准则,他认为国际法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和平,避免战争。

对于战争,他与马基雅弗利相反,提出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分,并要求手段与目的的一致。

此外,他还提出了公海自由,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等主张,他的思想对三十年战争所创立的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和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宗教改革:

早在13—14世纪,在欧洲就已经有了改革天主教的呼声,人们不仅希望铲除各地教士的滥用职权,而且希望对基督教进行一场全面的革新,返回彼得和保罗创立的原始教会。

天主教会在16世纪初已成为众矢之的。

广大穷苦农民将其看做是令他们憎恨的社会秩序的象征。

商人资本家则厌烦了繁琐的宗教仪式,并对教会的奢侈腐败耿耿于怀。

封建君主关心自己的利益盛于一切,他们显然不能接受一个名存实亡的“凌驾者”。

特别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和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宗教改革是按照原是教会的形象,根据返归福音书之真谛的意向构想的。

提出了以信仰得救为核心和建立廉洁教会的系统理论,到了16世纪初,这一运动已经遍及西欧各国。

宗教改革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派:

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宗教改革派。

 

马丁。

路德

马丁。

路德(1483---1546)是反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最初发难者。

1519年10月31日提出了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

《九十五条论纲》成为德意志人民反对教皇及天主教会的共同纲领。

其言论打破了天主教主张关于精神权利高于世俗权力的主张。

路德教坚持强调基督教徒宗教上自由的同时,又要求基督教徒服从世俗的权力。

路德一直主张尊重”世俗法”1555年签署的《奥格斯堡合约》中规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诸侯有权决定臣民的信仰,路德教会得到了合法的地位。

16世纪北欧地区的许多国家建立了从属于王权的路德教会。

加尔文

加尔文,(1509—1564)生于法国,是新教的激进派,传教的地点在瑞士,加尔文教主张信仰得救,并进一步提出了“先定论”的主张。

加尔文还着重探讨了世俗权力以教会权力之间的关系,主张建立使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和谐一致的基督教政府。

加尔文教注重多元化的市民政府。

此外加尔文还对宗教与社会日常生活,特别是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作了重要的论述,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加尔文教派成为新教的一大支派,加尔文教的信仰者就是资本主义创业时期哪些富于献身精神的清教徒。

英国的宗教改革

在16世纪,英国已经建立起封建专制王权,亨利八世推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4年国会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不再从属罗马教皇,1571年伊丽莎白一世公布《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准则,简化宗教仪式,这一改革完成了建立民族教会的任务,随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出现了要求按照加尔文教义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成分,脱离国王控制而独立的清教徒,英国对清教徒和天主教徒一样进行迫害,大批清教徒抛弃在英国的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逃亡北美,希望在此实现上帝选民的愿望。

为全人类树立标榜。

早起清教徒的精神追求对后来美国人价值观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教在改革时期很大程度上与强大民族国家内支持商业资本主义力量融为一体,并与这些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融为一体。

宗教改革后,随着新教势力的发展,天主教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受到冲击和破坏,专制世俗王权得到加强和巩固。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方面使欧洲冲破了中世纪的巨大束缚,为西欧在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步入资本主义时代做了前期准备,提供了必要条件,尤其是国家主义意识思潮的兴起,加速了民族君主国的出现,另一方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加剧了欧洲政治分裂和经济上的竞争。

其中的宗教改革对国际关系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丁路德发起的新教改革以及天主教所做出的种种回应,无疑都产生了众多积极的影响,但它们引发的最明显和最直接的后果,却是欧洲迅速分裂成不同的宗教体系,同时欧洲人彼此之间打着信仰的旗号迅速开战。

二.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在中世纪,欧洲并没有民族的概念,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更多的只是地理上的概念,到了中世纪末期,西欧各国出现了向民族君主国过渡的趋势。

民族君主国是15----17世纪在欧洲形成和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它跟15世纪以前的城邦,王国,帝国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欧民族君主国的形成过程中,专制王权的确立是最关键的因素,“王权与民族重迭,这是西欧的特点”因此专制王权的建立是民族君主国最终形成的标志。

欧洲的民族君主国主要是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就说,民族君主国是在战争和暴力的铁跕上锻造出来的。

西班牙和葡萄牙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形成的两个民族君主国,他们在反对阿拉伯人的统治------“收复失地运动”中形成的。

在对外斗争中,国王自然而然地成为政治领导中心,国王利用优势地位压制贵族的离心倾向,使国家走向统一,西班牙起初分为阿拉贡和卡斯提尔两个国王,1469年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与卡斯提尔女王伊丽萨贝拉结婚,使西班牙逐渐成为统一国家。

12世纪出现的葡萄牙国王在此时与西班牙一道开始了海上冒险活动,这个经济上最封建,宗教上最保守的半岛反而成了资本主义早期扩张的急先锋。

英国

英国是在英法百年战争之后实现向民族国转变的,英王亨利七世在玫瑰战争中取胜,建立了都驿王朝,玫瑰战争削弱了许多封建贵族,使王权的加强成为可能。

亨利七世发布法令禁止封建主建立私人军队,并设置枢密院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亨利八世时的英国实行了宗教改革,建立了民族教会,国王成为宗教首脑。

法国

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在英法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建立了强大的王权。

他借战争使封建主削弱之机,迅速扩大王室领地,加强军队,打击割据势力并向外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