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288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国际关系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国际关系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国际关系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国际关系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docx

《国际关系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理论.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理论.docx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讲: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秦亚青)

1、国际关系概念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

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

这三个概念好像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关系学(理论)

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

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

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

内容包括:

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5、国际关系理论

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

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

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

第二讲: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

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

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

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

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

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

《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第二阶段: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1948-1979)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一书的问世。

此书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

摩根索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

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

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

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

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

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

在这个大框架下,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标志有两个:

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

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

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

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简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

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

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

这种结果有利有弊。

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

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行为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范围扩大,宏观分析加强,先后出现了若干研究热点。

第二、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核时代的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的全球问题。

第三、自然科学神速得渗透到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以数学原理,心理分析,电脑运用和模拟分析尤为突出。

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这两条主线的发展,到1979年汇聚到一个顶峰,即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

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

《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是第二阶段的集大成著作,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

第三阶段:

国际关系理论繁荣阶段与自由主义的复兴(1979-1992)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科的繁荣时期,以现实主义危机和自由主义复兴为基本标志。

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

《权力与相互依赖》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它是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

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

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

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

基欧汉和奈认为军事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能事先假定如此。

权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权力也可以来自相互依存,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对等的,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产生权力。

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

梳理起来,共有五种形态的自由主义,即:

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自由主义、认知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

在诸多自由主义流派中,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化程度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基欧汉。

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兹和基欧汉都借鉴了徽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理性主义这个大范畴中进行研究。

1984年,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

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熟。

这一阶段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第三次论战,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来看,这次论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从冷战结束到冷战后时期国际关系深刻变化所作的理论探索,这次论战出现了两次交锋:

理性主义对反思主义和建构主义对解构主义。

第三阶段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

其一,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的"英国学派"此间取得了重大进展。

英国学派大致可以归为社会自由主义学派。

其二,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抨击日趋尖锐。

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仍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另一方面,非主流理论也开始与主流理论正面交锋。

非主流理论的批判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大了第三阶段的争鸣力度,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足鼎立时期与建构主义兴起(1992—今)

1992年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分野再显清晰的时期,标志是建构主义兴起并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

建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非常重要,只是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在第二时期形成话语霸权,并借助科学方法论的工具,加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自身没有形成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80年代末,奥努弗(Nicholas011uf)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正式引人到国际关系学,并出版著作《我们造就的世界》。

对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温特。

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

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可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

温特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根本性挑战,并逐步与后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根本的一条是它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存在不可通约的本体论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机械一元主义是不能成立的。

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

现实主义仍在发展。

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理论是所谓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它可被视为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自由主义的发展也仍在继续。

一是制度合作研究进一步深人;二是全球治理,与之相关的是软权力的概念;三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结合。

总之,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宏线是:

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成为战后西方国际政治思想发展宏线的第一个里程碑;新自由主义成为战后国际政治思想发展宏线的第二个里程碑;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第三讲: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走向

1、从强调循环向强调进化发展。

新现实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循环的,而自由制度主义是进化性理论,制度是人为的社会事实。

建构主义则进步突破机械的历史循环论,突出了人的观念的力量,重视人的实践活动的建构功能,强调了文化的作用。

从循环理论走向进化理论的实质是关注人的能动性。

2、从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发展虽然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权力仍十分重要,也可以看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理念轨迹,它在更多地向权利的方向发展。

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女权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很大一部分建构主义理论

3、从话语霸权向多元理论和方法论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