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4904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1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做这个实验,一定要注意观察,注意比较轻轻拨动钢尺和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钢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再思考钢尺发出的声音和钢尺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思考问题,得出实验结论。

交流,学生说一说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当我们轻轻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小,并且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

而当我们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大,并且振动幅度也很大,可见,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大小与钢尺的振动幅度是成正比关系。

实验二: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的关系

出示固定好的橡皮筋架子,引导:

与拨动钢尺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用不同的力量拨动这根橡皮筋的时候,它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呢?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与它的振动幅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听一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思考橡皮筋的声音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与我们刚才第1个钢尺的实验是一样的,用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大,相反,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很小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

实验三:

鼓声的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钢尺和橡皮筋的实验,我们发现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与他们的振动幅度有关系,而且是成正比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平常敲的鼓是不是也是这样?

出示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听一听鼓的声音,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再播放一段敲小鼓的视频,引导学生听一听鼓的声音,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全班交流:

鼓的声音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预设:

鼓的声音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是有关系的,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三、研讨

刚刚我们通过三个实验了解了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声音的大小、强弱与振动幅度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除了以上三个实验之外,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列举出相关的事例来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出示课本第12页下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强弱,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表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除了有强弱之外,还有高低之分,下一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高与低,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教学

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课题

声音的强与弱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

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非洲鼓·

逆战》

非洲鼓表演时鼓手在鼓面上拍打就能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符,敲击非洲数,我们发现,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

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因为用力的大小不同,鼓面产生的振动情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音乐课上,我们将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课题:

声音的强与弱。

(板书课题)

观看视频

猜测答案

通过观看视频好,同学们会发现用力的大小不同,非洲鼓发出的声音强弱就不同。

分析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科学探索

探索一:

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

一把钢尺

实验步骤:

(1)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10厘来,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3)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

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二:

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四个钉子、一块木板、一根橡皮筋

(1)在一块木板上钉4个钉子,将橡皮筋均匀地围在钉子之间。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

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三:

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

(1)将碎纸屑均匀地洒在鼓面上。

(2)轻轻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3)用力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

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

用力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弱时,碎纸眉只能轻微地跳动,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小;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强时,碎纸屑会被弹起很高,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大。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3.科学研讨

研讨一:

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我们可以打开一个音频的应用播放音乐,声音越强,显示声波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研讨二:

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1.我们轻轻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小;

重重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大。

2.我们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

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3.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吊个乒乓球,乒乓球挨着旁边的音叉,当我们敲击音叉时,会发现乒乓球也跟着摆。

当我们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乒乓球的摆动幅度也变大。

乒乓球的摆动幅度相当于振动幅度,说明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强度就越大。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思考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研讨环节,能够回忆思考今天的实验内容,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音量:

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

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

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5声音的强与弱

振幅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振幅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板书设计

1.5声音的强与弱练习题

一、填空。

(1)声音的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单位:

(dB)。

(2)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

(3)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不同。

二、选择。

(1)拨动()的声音最强。

A.皮尺B.塑料尺C.钢尺

(2)下列关于声音强弱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没有强弱之分

B.声音的强弱无法控制

C.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发出的声音越强。

A.大B.均匀C.小

(4)下面对“昨晚雷声很大”的描述错误的是()。

A.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的

B.雷声很大,说明音量很强

C.我们听到雷声是因为耳道中听小骨振动产生的

(5)一列火车自远而来经过你的身边,又离你而去时,你听到的声音是()。

A.逐渐变强B.逐渐变弱C.先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

三、实验探究

探究钢尺发声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

一端伸出桌边约20厘米。

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

变,用不同的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和观察钢尺振动

的幅度的大小。

实验记录表

伸出桌面长度

用力大小

振动幅度

发出声音

20厘米

轻轻

用力

实验发现:

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发出的声音;

轻轻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的强弱与有关。

四、培优训练

下面是一根橡皮筋的音量变化实验数据表,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各题。

橡皮筋被拉开的距离

听到的声音强弱

声音持续的时间

50厘米

10秒

40厘米

较强

9秒

30厘米

较弱

8秒

7秒

(1)橡皮筋被拉开的距离越长,振动幅度就越,听到的声音就越。

(2)橡皮筋被拉开的距离越长,振动持续的时间就越,听到的声音持续的时间就越。

参考答案:

1.

(1)强弱强弱分贝

(2)物体振动的幅度(3)音量

2.

(1)C

(2)C(3)A(4)C(5)C

3.大强小弱振动幅度

4.

(1)大强

(2)长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基础知识梳理

1感受我们的呼吸

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肺。

肺是进行气

体交换的器官。

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

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

肺→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6.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2呼吸与健康生活

1.我们体内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

(1)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出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相比较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2)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就是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

(3)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体呼出来的气体还是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气。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5.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测量肺活量

1.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是肺活量。

2.深吸一口气,吹响同一个哨子。

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长一些。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在1100——2600毫升;

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2000毫升。

4.通常肺活量越大的人,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需要的时间越短。

5.通常肺活量越大,说明我们的身体越健康。

我们可以用加强体育锻炼的方法提升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1.我们可以按生食和熟食来区分食物,苹果、香蕉、凉拌黄瓜等属于

生食;

烤肉片、馒头、肉丸子等属于熟食。

2.有些食物既适合生吃,也适合煮熟了再吃。

比如糖拌西红柿属于生食,西红柿鸡蛋汤属于熟食。

3.我们也可以按食物的来源来分,通常植物类食物被称为素食,如青椒、菠菜、面条、苹果等;

动物类食物被称为荤金,如烤肉片、牛肉、牛奶、鸡蛋等。

4.记录我们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时,将蛋炒饭记为鸡蛋和米饭两种食物比较好。

5.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同一种食物分到不同的种类里。

5食物中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4.维生素和无机盐具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种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

5.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太豆、牛奶、鸡蛋等。

6.富含脂肪的食物有肥肉、鱼油、花生、核桃、芝麻、巧克力等。

7.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等。

8.检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方法

滴碘酒—淀粉在纸上涂抹一脂肪烧烤法——蛋白质

(1)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如果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2)我们可以用在纸上涂抹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脂肪。

用食物在纸上涂抹,如果留下不会消失的油迹,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可能含有丰富的脂肪。

(3)我们可以用烧烤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质。

如果烧食物显时有烧焦的羽毛气味,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6营养要均衡

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顶层是盐和油,底层是水和谷薯类。

2.不桃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3.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我们可以采用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等方法获取更均衡的营养。

4.如果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5.出于长身体的需要,儿童需要多摄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6.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道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消化。

2.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咀嚼后的馒头会变碎、变软、变潮湿。

3.舌的作用:

传送和搅拌食物。

4.唾液的作用:

润滑食物,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5.牙齿的作用:

咬碎食物。

6.牙齿可以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3种,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7.馒头在被咀嚼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

8.分角色扮演“慢头”“牙齿”和“舌”,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9.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道化工具,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1.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2.消化器官的作用腔

(1)口腔:

搅拌、咀嚼、磨碎食物。

(2)食道:

把食物运输到胃里。

(3)胃:

通过蠕动把食物变成糊状。

(4)小肠:

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

(5)大肠:

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

3.我们可以用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模拟食道的工作。

准备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4.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模拟胃的工作。

在塑料袋里装上水和一些食物,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会变成糊状(食糜)。

5.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检都会影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基础知识梳理

1听听声音

1.风声、雨声、雷声等是自然界的声音。

2.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是动物的叫声。

4.乐曲中音符“1“2”“3”按声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6.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

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

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

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能发出声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音又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5.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6.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了。

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4.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液体>

气体。

8.做“土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

“土电话”说明线绳可以传播声音。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

收集并传递声波。

中耳的作用:

产生并传递振动。

内耳的作用:

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2.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我们可以用纸喇叭模拟耳郭,用纸喇叭听到的声音会更清晰、响亮。

3.鼓膜的作用是产生振动。

它的特点是很薄而且有弹性,我们可以用气球皮模拟鼓膜。

4.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一→大脑。

5.听诊器上的头可以感受振动;

听诊器上的胶管相当于外耳道,可以更好地传递声音。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声音的轻重不同称为声音的强弱。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3.我们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时,可以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

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或纸屑的目的是更清楚地观察到鼓面的振动情况。

4.悬挂一个轻小的球靠近音叉,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音叉振动的幅度的变化。

小球被弹得越远,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

小球被弹得越近,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小。

6声音的高与低

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2.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我们可以用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的方法来研究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尺子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4做实验时,每次实验要重复3次,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声音的高低和发声体的长度有关。

比较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钉,铁钉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6.声音的高低和发声体的粗细有关。

比较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铁管,铁管越粗,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铁管越细,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7让弦发出高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