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7354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陈小艳(1977-),汉族,硕士,讲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应用;

周斌(1983-),男,江苏镇江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实验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教育。

(江苏常州213164)

一、概述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开始由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向技术密集型的创新模式转变,机器人技术在许多领域替代人工操作开始成为一种趋势。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加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包括机器人产业在内的智能装备业列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方向。

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这些政策的导向都使得机器人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高校在产业升级中的所处地位来看,按照上述《决定》精神,要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切实起到智力支持和技术平台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高校机器人教育相对较薄弱,专业设置相对滞后,尤其是高职院校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院系专业寥寥无几,大多数机器人企业所需人才只能从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学生中选拔或进行二次培训,而且经过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

基于当前机器人行业创新人才匮乏的现状,为了提高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使教育教学更好地为产业升级服务,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应大力开展机器人教育,推进机器人专业设置,培养我国机器人技术开发的后备力量。

可喜的是,通过组建机器人中心、成立机器人专业社团开展机器人教育和技能竞赛,并以此作为试验田和平台,吸引企业共建机器人创新教育基地,或校企共同开发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成了众多高校和社会、企业的共识。

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实现就业前移的导向性平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基本定位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因此专业社团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专业社团建设要始终紧跟行业社会发展趋势,与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实现社团运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与行业需求脱节,与专业建设契合度不高,机器人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处在社团活动层面,还没有真正进入专业建设层面。

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年开始,与国内著名机器人公司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创新与实践工作室”,引进其机器人项目教学的先进理念,迎合长三角、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托常州科教城和校内“江南产教园”技术资源,以大学生创新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机器人活动来推动机器人教育的开展,以机器人社团建设推动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实现机器人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社团培养体系三条线同步进展,对培养学生创新和职业能力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该模式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创新意义,在《中国教育报》、《扬子晚报》、《职业技术教育》等媒体杂志及政府网站上均有报道,机器人中心的创新与实践训练课程在全国200多所高职院校中起到一定的示范借鉴作用,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曾先后视察过该中心。

本文以“成功智力理论”和“人性假设”说为理论依据,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对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做一探索研究。

二、理论依据

1.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由美国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教授R.J.斯滕伯格创立。

所谓成功智力是个人获得成功所必需的一系列能力,包括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优势的能力,认识并弥补自己个人弱点的能力,个体适应和利用环境的能力等等。

成功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能力组成,三者互相联系、相互协作、缺一不可,每个学生个体身上都存在这三个方面,只是每个人三种能力的比例和平衡状况有所不同。

R.J.斯滕伯格是从“人人都能成功”的基点提出这一理论,旨在破除旧有的单一智力观念,改变人们对学习能力的片面认识,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人的智力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学业智力(单一智力),也有决定职业发展生涯的成功智力(多元智力),斯滕伯格强调学生的智力不应仅仅涉及学业,更应指向真实世界的多方面成功。

在国内高校,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被关注的主要是分析能力和学业能力,而现实社会中创造和实践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R.J.斯滕伯格院士的成功智力理论尽管价值观基础不同,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和提倡,为国内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创新人”假设

人性假设理论原本是西方管理学中对人性做出的一种假定,然后据此假定而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管理策略,是管理学的经典理论,现在更多地被借用于教育领域。

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里格关于管理人的“X-Y理论”至今,已经有很多的人性假设类型被提出,比较典型的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等,“创新人”是当代人性假设的新观点。

该假设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已经成为个人、组织(企业)和社会的共同需要。

人的需要层次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提升的,人们不仅有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人还都有创新的潜质和欲望,创新是人的本质需要,这一说法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

另一方面,创新是人生意义的最佳显现。

创新为人突破种种条件限制,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

人们力求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有所成就,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以便能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变化。

组织(企业)需要“创新人”,“创新人”也离不开组织(企业),因此组织需要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建立一套有利于成员科技创新的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激励体制、决策体制和评价体系等,才能有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

同样,在高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是主体和核心,它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主题。

三、背景基础

1.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011年,江苏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规划》,确定培育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常州市因为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而被江苏省政府作为唯一智能制造装备业龙头重点扶持。

常州市政府瞄准高新技术发展前沿方向,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列为本市七大创新产业集群之一,位于武进高新区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已麋集了金石机器人、汉迪机器人、远量机器人等40多家智能装备企业,去年销售总收入达到65亿元。

产业园计划到2015年培育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1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4家以上,产业规模力争接近240亿。

常州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亟需在常高校培养提供一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对机器人专业设置也直接地起到催生作用。

2.常州科教城优质的行业资源为机器人专业社团建设提供创新载体

常州科教城座落于常州市武进高新区,始建于2002年,是国家七大大学科技园之一,分为高教园区、科技园区两部分。

高教园区现有常州大学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高校,科技园区集聚550多家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其中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发所、铭赛机器人公司、汉迪机器人等数家机器人企业,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领域有鲜明的研发和产业孵化特色。

2013年5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武进区政府、武进高新区管委会共建的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挂牌,该中心面向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服务,培养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团队,为推进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智力支撑,也为科教城内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载体和技术平台。

四、以专业社团为平台的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原上海广茂达机器人公司)是全球第一家专业从事伙伴机器人业务的尖端技术企业,与国内很多知名院校创办“创新与实践工作室”,共同制定机器人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管理体系,并每年举办“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现更名为未来伙伴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其为数不多的高职院校合作单位。

学院“创新与实践中心”以“学习岛”为单元,以智能机器人项目为载体,配有“能力风暴”智能机器人36套、AS-R中型机器人3套和分拣机器人1套。

依托机器人中心组建机器人社团,成员从全校范围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中选拔,距今已有3000名学生参加过该社团学习和活动,成为学院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学生社团。

根据目前高职教育以及机器人产业对学生的创新和职业能力要求,机器人中心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共建“四阶段、四类课程”机器人教育课程体系和“项目引领、岗位实境”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以专业社团为依托,社团活动、创新项目训练、技能竞赛同步开展;

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团队建设为依托,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全院协办的三级竞赛选拔机制。

(一)“四个阶段、四类课程”创新教育体系

创新教育包括教育体系、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教材等,几乎涉及机器人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其中课程教材是重要媒介,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编制开发都要涵盖这几个方面。

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及人才培养需要,可以将机器人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四类课程教育(如图2所示)。

专业再认识阶段。

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知识再构建以形成新的概念、新的思维;

探索能力培养阶段。

给学生创设具体课题,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

创新能力培养阶段。

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种新的想法思路;

创造能力培养阶段。

对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所提出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从而产生出新技术、新动力,形成创造力。

与四个阶段相对应,根据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四类课程:

创新基础课程主要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

项目训练课程主要是组织团队申报各种创新训练项目课题,开展项目研究;

社团活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将创新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社团活动;

技能竞赛课程主要是针对自动化、机器人竞赛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以赛促学。

四类课程从初级到中级到高级课程,涵盖了多元智能认识、“能力风暴”平台了解、AS-LG4000创新模块使用、机械结构设计和灭火机器人综合项目等等要求,其中机器人创新类课程处于核心地位。

(二)“项目引领、岗位实境”实践教学模式

1.项目引领

作为实践教学项目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

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紧密结合;

要体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分工协作;

有明确而具体的项目成果展示;

项目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机器人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要求学生团队对机械、电子、传感器和编程等各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根据任务要求构建自己的机器人软硬件平台,完成硬件的设计、软件的编制、现场的调试。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需要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以灭火机器人项目教学为例,可以将该项目分成机械、电气、计算机编程三部分,团队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分工,根据自己的特长从事不同的任务。

负责机械部分成员需要对整个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进行设计,电气部分的成员负责机器人的传感器设计、单片机开发板的接口设计和电机驱动等,编程的成员负责整个程序的编制。

成员及时沟通,共同商量解决遇到的问题。

项目成果的评价将课程内容评价与教学过程评价相结合,企业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实施教学评价结果的动态反馈。

2.岗位实境

“岗位实境”也叫“实境耦合”,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企业培训和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指按照企业真实岗位创设教学实践环境和组织教学。

机器人中心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重点建设企业课堂、仿真车间和一体化教室。

企业课堂是指“厂中校”、校企合作企业等真实企业环境,仿真车间是指在学院的实训中心模拟企业环境,一体化教室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

该模式凸显工学结合的理念,融入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创业能力培养的元素;

依托实验(训)室载体创新与实践工作室,充分利用学院与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实境教学,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有机衔接,让学生在校内可以得到更多的岗位历练;

依托等专业社团基地,安排技术骨干对专业社团成员进行经常性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为学生专业社团学习打造高起点的平台,也聚拢了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该模式把教学和实训过程从传统的、封闭的高校教育情景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置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之中,通过与社会需求对接和校企合作,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师徒帮带、三级递进”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1.师徒帮带制

“师徒帮带”制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和教育机构的传承培训上,高校专业社团实际上也是沿袭这种传帮带制度,它可以进一步加快专业社团建设,缩短学员探索周期,发挥专业骨干教师、老生的传帮带作用,但相关做法很少见诸于理论文献。

学院机器人中心做法是:

打破年级专业限制,以项目为单元构建学习小组;

以老生为专家,新学生为学员,专业教师仅限于指导协调;

小组内部讨论,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以专家为核心,新老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系统(如图6所示)。

专业社团成员在指导教师、老生的具体指导下,逐渐地感悟教学实践性知识,不断地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动手操作等能力,促进知识、技能和实践相衔接。

教师在业务、生活和个人情感等方面均“传道授业解惑”,师傅倾囊相授、无怨无悔,徒弟踏踏实实、勤奋好学,每个社团成员都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对于社团可持续发展、成员个人发展大有裨益,这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在理性的制度之外开辟了一条感性的求知道路。

2.“三级递进”式竞赛体系

机器人竞赛以及自动化调试安装大赛涉及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自动化调试和传感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融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最佳展示平台,对深入开展专业建设、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也是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竞赛的主要方向。

机器人中心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征、行业特色,建立了一课→二课→社团→竞赛团队的选拔梯队,经过层层选拔,形成技能竞赛团队,构建了从单一到综合、从普及到精英,从学院技能节比赛到省级、全国级自动化调试和机器人大赛,层层递进、相互融通的“三级递进式”竞赛体系(图3)。

首先不分专业、年级和性别海选社团成员,通过班级推荐和自我报名两种途径进入面试,经过动手能力测试后进入中心集训,以大赛来推动学生强化学习、掌握技能,让学生在专项技能技术训练中获得成功,在大赛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竞赛团队硕果累累,每年在“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创新设计及技能大赛、“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和全国和江苏省机器人大赛中屡次折桂。

图3“三级递进”式竞赛体系

五、成效与思考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适应行业人才需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解决学生职业能力需要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四个阶段、四类课程”课程体系的创建,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类型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初步建立了高职生创新教学实施体系;

“项目引领、岗位实境”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开放理念,采用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徒帮带、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人性化地解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传统课程模式之间的系统性偏差,真正体现了能力本位素质教育观。

通过近年来所做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学生对机器人专业社团在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相关测评数据见图4、图5。

图4

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