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亮点探究
1.几个修饰词的妙用。
探究学习: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
“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
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
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
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
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
“尽”,都,表范围的副词。
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
“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
“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
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
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
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2.妻妾、良人、鸿鹄的反义效果。
孟子反复叮咛,人除了牟利之外还应该有更高远的精神追求,并且一定要注意行为、手段的正当性,不能行“妻妾之道”。
丈夫(齐人)公然行着“妻妾之道”,“施施”而行,“骄其妻妾”,反不如妻妾深明大义,能“泣”“讪”丈夫的行为。
看来,行“妻妾之道”也好,行“丈夫之道”也好,价值目标对人的行为方式起决定性的作用,并非由人的性别所决定。
作者转换了“妻妾”与“丈夫”的行为角色,造成读者视觉与思维上的反差。
陈胜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鸿鹄,天鹅,上飞三千尺而迁移,是心存高远志向者的象征。
一学童,拜“通国之善弈者”为师,以实现鸿鹄之志。
有良师的指点,为成就鸿鹄之志提供了条件。
但鸿鹄能远飞三千里,凭借的是自身力量的积累,依托的是自身的努力。
“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听课是假象,心早追随鸿鹄去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专心致志,不持之以恒,最终只落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被世人讽刺也在情理之中。
欲成就“天鹅”之材,最终只落得“癞蛤蟆”一样的结局,反讽意味强烈。
3.分析对比手法。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
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
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
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
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
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
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奕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差异的对比上,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
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
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
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
《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
《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
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三、选题设计
1.孟子寓言特色管窥。
研究方法:
(1)了解孟子的生平、经历与产生寓言故事的时代背景。
(2)阅读《孟子集注》,了解孟子思想,找出相关的寓言故事,并分析孟子运用上述寓言故事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思想。
(3)结合实例,通过对几个寓言故事的分析比较,探讨JL于寓言选材、洋略和语旨上的特色。
(4)阅读文学史中有关孟子的知识介绍,了解孟子寓言的特色。
(5)撰写相关小https:
///论文。
参读书目:
《孟子集注》《中国文学史》《中国大百科辞典》等。
2.孟子与庄子寓言比较。
(1)了解孟子与庄子的生平与思想。
(2)阅读《孟子集注》,了解孟子的思想,找出相关的寓言故事并分析寓意。
结合行文的脉络,了解孟子寓言语言犀利、感情强烈、思想精到的特点。
(3)阅读《庄子》中的《逍遥游》《人世间》《德充符》《秋水》等篇章,了解庄子寓言选材、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4)阅读研究孟子与庄子的寓言故事,从选材、遣词造句、详略安排与寓言在说理中的成分比重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中国文学史》《庄子》《中国大百科辞典》《历代寓言赏析》等。
3.中外寓言故事比较。
(1)研读《先秦寓言选译》《历代寓言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出处及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
(2)研读西方部分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色。
(3)比较东西方寓言故事创作目的、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的异同。
《先秦寓言选译》《历代寓言赏析》《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外国文学》。
《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
luoluo1998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2.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
学习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
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本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纽约简介
纽约,美国第一大城市,也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有“美国门户”之称。
纽约人口约1809万,面积约828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纽约。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带,正音并思考:
纽约给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在美国曾有这样的谚语:
你如果爱一个人,请送他去纽约;
你如果恨一个人,也请送他去纽约。
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的纽约,高楼林立,建筑雄伟;
车水马龙,交通发达,生活节奏异常快速;
声响嘈杂,灯光如昼。
在纽约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另一面,则是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
所以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中的人们,“远不像小松鼠那么轻松自在”。
四、弄清各段大意
1、纽约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错。
2、登高俯视远眺
3、赞叹纽约现代文明
4、车海人流中的感受
5、夜色中的纽约
五、探究:
1、作者是如何体现纽约建筑的多和高的?
学生讨论交流:
把高楼比做山峰,把高楼之间的街道比做沟壑。
高楼多得就象全世界的一切峰峦都一齐
汇拢到纽约,山多得好象在那儿举行着一场盛大的博览会。
因为楼高,人走在街道上像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天窄得只剩下纵横的蓝线。
作者用极度夸张的语言,突出纽约楼高而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文中“汇拢”“举行博览会”把静态的楼写活了。
2、作者是怎样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与大的?
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比作擎天的椰子树和长颈鹿,而把周围的建筑比作蒿草和玩具,这种夸张的比较令人一目了然,作者还把静态的楼写成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把楼写动了,写活了。
另外还把这三座高楼比作珠穆朗玛峰和超级巨人,极力描绘楼的高与大。
3、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黄土高原。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
……呼吸和脚步。
(1)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在为自己的故乡“飘荡着最美的民歌”骄傲和自豪之时,面对繁华的纽约,感受到了两者之间的差距,故乡“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作者期盼着落后、封闭的故乡能早日繁荣富强。
(2)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的感叹。
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使作者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感到必须调整脚步,力争赶上。
六、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写作特点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统一。
1、长短句结合。
短句的使用如: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仍是沟壑、沟壑、沟壑。
”表现了高楼林立,人在沟壑中不知东西。
又如:
“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突出了楼高风急。
“路。
直线。
交叉线。
弧线。
拱起的线。
隐没的线。
圆圈……”突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公路、立交桥上的情景。
这些短句语言节奏急促,恰当地反应了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
纽约快节奏的现实生活,只有用快节奏的语言来表现。
2、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把大楼比作山峰、树、长颈鹿、巨人,把纽约比作巨大的按摩器,把车比作甲虫等等。
令人闻所未闻,充满了新鲜感。
排比如“没有真的岩怪石,没有真的……,没有真的……,有……,有……,有……”很有气势,让你透不过气来。
文中极度的夸张,有夸大的,如登楼如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有缩小的,如”蒿草”、“玩具”、“甲虫”等等。
很有趣味。
3、疾猛的节奏
课文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比喻接一个比喻,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夸张接一个夸张,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喘息的机会。
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富有生气。
充分表现了纽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风采。
七、小结
作者以高超的文笔,逼真的反映出了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生命勃发的现代文明。
八、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思考与练习二、三
作者邮箱:
feifei_1@
[1]
走进纽约..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师
一、活动目标
1.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这三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条件,任选一项,亦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每组开展一项活动。
三项活动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相继开展。
一般来说,同时进行便于在课时上作统一的安排,除了前期准备外,两节语文连堂即可完成。
但相继开展教育面更大一些,在某一小组开展某项活动时,其他两组的同学便可前往观摩,甚至互派“探险小记者”作及时报道。
三项活动就其难度和综合程度而言,呈现出由易到难、由相对简单到比较复杂的阶梯性分布。
本次活动约用5个课时,其中.写作占2个课时。
若时间不够,有的活动可放在课外进行。
2.开展“探险家的故事”这一活动,一是要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挑选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利用资料的能力;
二是要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和口头描述能力;
三是要让学生在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探险故事的追踪中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这项活动以“故事会”的形式来展示,但开故事会不是活动的惟一方式,也就是说,作为“综合性学习”,应该考虑到它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如,“故事会”之前,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来比比谁的探险故事搜集得最多;
“讲故事”结束时,还可以开个座谈会,各人说说自己“讲故事”或“听故事”的体会、感想以及从中受到的启迪等。
这样,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超越了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不再是某一单项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借此可以达成多种教育功能的整合。
3.“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在综合程度和自主性方面比上述活动要更进一步。
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设置“辩题”要使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使双方观点能够交锋。
如果一方理据确凿,而另一方理屈词穷,论辩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教科书中设置了关于“探险”的正反两种不同的观点,乍一看,正方(“推崇探险论”)的观点更容易找到理据支持,教科书中的选文和教科书编写的价值取向都是对正方的支持。
但是,深想一下,反方(“反对探险论”)的观点也不无道理,除了教科书所提示的“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有生命危险”之外,是否还可作更深广的思考?
比如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启发:
从一定程度上说,探险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的产物。
这种观念认为,面对自然世界及其生物世界,人类无处不可以涉足,只要人类力所能及,便可以“占山为王”“插旗为疆”,据为己有。
但是,如果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质疑:
人类的步履就没有限度或限界吗?
只要人类足迹所至,那里就必然属于人类吗?
就理应由人类来主宰吗?
事实上,人类探险的足迹所到之时,也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日。
不是吗?
人类飞向太空,太空的垃圾已环绕地球;
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今天的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
人类出入原始森林,那里的“土著”动物、生灵即受到惊扰和侵害,甚至难逃劫难……如同哥伦布探出“新大陆”带来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当今人类无所自律无所限制的“探险”,也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张。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探险也是如此。
人类探险在哪里留下脚印,也就在哪里留下了灰尘。
上述观点未必全部正确,也并不完全代表编者的观点,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开展这场辩论的旨趣也并非要弄个谁是谁非,而是借此帮助学生对“探险”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开展关于探险的是是非非的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有可能在辩论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使辩论双方大体势均力敌,让双方观点激烈碰撞,充分展开,以期达成深度交流。
不过,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主要是在正式辩论之前帮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而不要在辩论之中“披挂上阵”。
第二,指导学生认清“探险”和“冒险”的联系和区别。
探险是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地方考察(自然界情况);
冒险是指不顾危险地进行某项活动。
若进一步推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
①“探险”是过程,也是目的,之所以要“探险”,就是要解开那些极少有人涉足或人类从未涉足的自然之谜;
而“冒险”只是一种手段,之所以要“冒险”,是要通过“冒险”行为来达到预定目的;
②探险是有充分准备的漫长之旅,整个过程是考察和研究的过程,是人类认识、探索自然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对自我的体能与智能的挑战和考验,而冒险是在某一具体情境之中的不得已而为之或应急性的行为;
③探险和冒险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冒险并非就是探险,而探险常常需要冒险,因为面对自然界之谜,每前进一步都具有一定的冒险性,甚至可以说,探险的过程就是无数次冒险的联结过程。
第三,”七嘴八舌说探险”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要完成这一活动不仅需占有大量的古今中外探险的材料,而且要从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与灾难、功绩与损害中提炼出足以说服对方的观点,特别要能联系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来谈论探险的功过得失。
总之,通过这一话题的辩论,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
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引导和启发,而不要拘泥于知识性问题的解答。
4.“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这一活动的突出特点在于“情境模拟”性。
如果说,通过“讲故事”“辨是非”活动的开展,对“探险”有了形象感知和理性思考,那么,开展“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活动,则把学生引入具体的活动情境之中,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探险,以此来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其生存能力和独立精神。
开展此项活动,宜分四步进行。
首先,“招聘小组”要设计好情境,即值得挑战的自然环境,并用语言文字或图画具体描述或描绘出这一情境,要描述或描绘得具有神奇的魅力,以吸引挑战者前来应聘,接受挑战。
其次,招聘小组根据不同的情境(或荒野大漠,或荒滩孤岛,或林海雪原等)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外情况发生,面临生存困境等)。
这些问题可以提前发布,让应聘者作好准备。
第三,招聘和应聘。
在招聘小组作好“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的准备之后,向同学们征聘“挑战者”,鼓励同学们前来应征。
应征者先具体指定挑战的地点,接着陈述自己挑战的理由和所做的准备。
应征者陈述之后,招聘小组成员向应聘者提出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已发布的问题,也有根据应聘者陈述而提出一些必须应对的问题。
应聘者均应一一予以回答,其回答应既符合情理,又具有胆略和创意。
第四,根据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理复杂困境的机智、魄力、能力等,评出“最佳挑战者”。
有条件的学校,语文教师可以与计算机教师取得联系,协作配合,开发电子探险的游戏.课件,让学生利用电脑多媒体来虚拟探险情境,经历探险过程,体验探险乐趣,以此来培养学生在探险过程中处理问题、应付困境、独立决断的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发、变通、改造某些有探险主题的游戏软件,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开展“电子虚拟探险活动”。
5.关于作文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作文“话探险”中的“探险”,其概念应理解得宽泛一点。
就学生的经历而言,一次对未知世界的勇敢闯入,就应属于探险。
尽管学生所闯入的世界对成人来说已视为寻常,但对初中学生来说,仍具有“探险性”。
作文题目自拟,体裁、字数不限。
这给学生.写作以较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给教师的作文指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引导。
第一,记叙类作文。
记叙类又可分为记实类和幻想类。
记实类可以写“×
×
探险的故事”“我的一次探险经历”等;
幻想类可以写成童话故事,如“小鸭历险记”,“初探神秘岛”等。
第二,议论类作文。
可以对某一传奇人物、探险壮举进行讴歌或评价,亦可对人类探险的是非功过加以综述或评说等。
对于这类自由度较大的作文,最好先让学生拟定题目和.写作提纲,教师根据学生拟定的.写作提纲来分门别类地指导。
三、活动评价
1.这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
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三项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竞赛性,不仅要让学生自主组织其活动,还应让学生自主评价,对活动进行评价,对同学进行评价,对自我进行评价,让学生们评选出“故事大王”“优秀辩手”“智勇挑战者”。
2.教师也要参与评价,评价从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的积极态度。
第二,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即参与度或曰参与的深度)。
参与的形式可以各有不同,有的作为选手参与,有的作为组织者参与等,对每一种参与都应有相应的
与
榕
树
凝
眸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
设计与执教:
广州市第一中学
涂丹萍
2004年12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中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教材:
2004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问答式
学情分析: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
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
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
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
怎么办?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内容:
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
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
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
山一程、水一程,身在异乡忍独行?
风一更、雪一更,故园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