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1633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

《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阳节起源论证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个传说是否可信呢?

我在来的时候特地打开了西峡县政府的网页,在重阳乡政府的网页中发现一篇名为《重阳、重阳节活动及传说》的文章,文章的作者为“书堂”(可能是笔名)在上面我找到这样一段文字:

据《汉书》记载:

东汉安帝时宫中李娘娘受闫氏所害,不远千里跋涉,逃至洛阳以西的豫陕交界地带(我们认为就在今天的西峡县重阳乡一带)。

民间传说她当时自身性命难保,却心系百姓,忠于朝廷,身住重阳寺庙,施医舍药,救助灾民,惩恶扬善,安定一方,并将重阳节引入民间,推动了“重阳节”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那么,让我们分析一下汉书中说的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存在

我找到了与此故事相关的一段原文:

  后汉书卷十下 皇后纪 第十下

  安思阎皇后讳姬,河南荥阳人也。

祖父章,永平中为尚书,以二妹为贵人。

  章精力晓旧典,久次,当迁以重职,显宗为后宫亲属,竟不用,出为步兵校尉。

  章生畅,畅生后。

后有才色。

元初元年,以选入掖庭,甚见垄爱,为贵人。

二年,立为皇后。

后专房妒忌,帝幸宫人李氏,生皇子保,遂鸩杀李氏。

三年,以后父侍中畅为长水校尉,封北宜春侯,食邑五千户。

四年,畅卒,谥曰文侯,子显嗣。

请注意“后专房妒忌,帝幸宫人李氏,生皇子保,遂鸩杀李氏”。

这句话,李氏就是指上述所说的李娘娘,但《汉书》中记载的却是李娘娘死了,因此,这篇发表在政府网页上,但经不起推敲的文章很明显是一篇“伪文”,不足为信。

而传说是否可信呢?

初步断定,民间传说中的李娘娘也是汉安帝时的那个李氏,首先我们假定是正史有误或不准确,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重阳寺了。

我到重阳寺后发现,这是一个不大的寺庙,从重阳乡到这里要经过一段土路,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也许正是个避祸的理想之地,并且这里距离东汉的都城洛阳的直线距离不远,在外围,我发现这座寺庙在古典之余颇具现代感,比如它的水泥地面和玻璃窗,问过寺里一个印字辈印如法师后被告知重阳寺在文革中被毁,后重建,据说,这座古老的寺庙经历了数次重修。

重阳寺正门

重阳寺文革后重修的第一座正门(已弃用)

重阳寺的规划图(在图中可见重阳寺的地貌特征)

在印如法师的热心指引下,我见到了外人未曾见过的一块石碑,石碑的年代后缀已无法辨认,只见有“十一月”等几个字,而从石碑前半部分可见的内容中,可以分析出这是块重修寺庙时立下的碑文。

重阳寺历史上某次重修时立下的碑文,字迹已有很多无法辨认(据僧人讲,这是他当年在本地修桥的工地上发现的,当时原本用作建筑材料,被印如法师用五袋水泥换来)

寺里的印如法师介绍,这座寺院因经历了太多的重修与被毁,寺内已无历史记载供参考,只是说始建于汉代。

但它是否是汉代建立的呢?

汉代的佛教发展情况又是如何?

为此,我专门查阅了一下资料,汉安帝,生于公元94年,公元106年即位,在位十九年。

公元125年崩,年三十二,。

也就是说,如果传说是真的话,李娘娘来这里的时间应该是公元112年左右,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佛教情况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夜寝南宫,梦见金人:

身长丈六,飞绕殿庭,顶佩白光。

次晨,汉明帝询问众位大臣,博士傅毅奏道:

西方有神,其名曰佛,正如陛下所梦。

明帝听罢,信以为真。

于是便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多人出使天竺、拜取佛法。

行至大月氏国,正好遇到在当地传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永平十年汉使梵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回到洛阳。

汉明帝礼请二位高僧暂时下榻于鸿胪寺(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

翌年,又敕命于洛阳城西修建僧院。

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理惑论》、《冥祥记》、《后汉记》、《高僧传》、《洛阳伽蓝记》、《魏书》)。

此说流传既久且广,唐朝韩愈在上唐宪宗的《论佛骨表》中也说,“佛者,……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汉明帝时始有佛法”

虽然上述说法有很多学者怀疑,但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寺还是很受人认可的,并且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毕竟一种宗教要想在一个国家的首都建立庙宇就必须得到官方的认可,而一种外来的宗教在封建社会没有官方的认可的情况下是很难传播的,由此,我们引用公元67年作为中国第一寺的建立时间,那么,公元67年到公元112年这45年间,佛教有没有可能发展到一种十分盛大的地步,以至于传入一个人烟稀少的深山并在那里建一个庙宇呢?

恐怕不会,首先制约其传播的是地形,伏牛山在今年尚且如此行路之难,更何况在古代?

四十五年时间在古代会是个什么概念?

首先,当时的中国就那么几个寺院,虽然会有些人去当和尚尼姑,但培养一个能单独在外扛大梁独自守护一个寺院的人是不多的,更何况庙宇一般是民众自发建立的,而那时伏牛山的群众却很可能因与外界来往不多而不知道佛的概念,并且,在一个群众稀少,无宗教基础的情况下建一座寺院怎么看都似乎不太明智,要知道香火的旺盛与稀薄对与一座佛寺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说,这座寺庙是汉代建立之说的本身就难以信服,更不用说是李娘娘在此避难,还有传说中重阳公主的诞生了,由此我认为,重阳寺是后人依据传说所见,而在经历多次重修和被毁之后,真正的历史被人们逐渐淡忘的情况下,美丽的传说方才越来越深入人心的。

至于在一个偏僻的深山中这个美丽的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呢,仔细看一下,这个传说是否和古代另一则“狸猫换太子”的奇闻有些相似?

这个故事中同样有个李娘娘,而这个李娘娘则是真的是因遭陷害而逃出宫去,后真相大白,大快人心。

这个故事记载于《三侠五义》之中,影响很大,所以重阳的传说可能很大程度上受到这则传说的影响,我们再回顾一下西峡的地形,西峡深处山中,古代人烟较少,十分荒凉,再加交通不变,所以这里的的传说在当是的主要传播媒介“流动的人”很少的情况下,不太可能产生全国性质的影响,相对之下,外来文化及传说影响到这里则要容易的多,而外来的传说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同时也因时间的变迁而渐渐发生改变,这和上蔡县的传说渐变有很多相似之处(见下文),由此我的结论是重阳乡的传说是美丽的,但却没有让人信服的历史根源。

它的传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一个区域,让这个区域的人民对重阳文化产生了强烈的亲切和认同感,但却始终没有影响到全国。

驻马店市上蔡县

上蔡县也自称是重阳节的发源地,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附原文如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

“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桓景避灾所登的山冈,即今上蔡县城所在的芦岗。

西汉时期,“汉高祖四年”在上蔡县置汝南郡,因此,西汉时的汝南,人们均认为即今上蔡。

(本组图片来自互联网)

 

蔡国都城土城墙遗址

可以说,上述传说因有文献记载,所以影响很大,只是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据我所知:

上蔡民间传说和文献中记载的却不一样,下面是我所收录的民间传说:

上蔡境内有一座望河楼,望河楼为周武王时期所封的蔡候(掌管古蔡国)蔡叔度所修建,当年有神仙费长房,对蔡叔度说他家要有一场灾难,需登高,方可免祸,于是蔡候即率全家来这望河楼上,等晚上转回家时,家畜尽死。

费长房说是替代了主人的灾难,从此望河楼每到重阳的时候,人们总爱登高望远,赏菊喝菊花酒,插香草茱臾。

从这里我们看出。

两则传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听高人教导:

家中有灾难,需登高方可避难,回来后发现家中的牛羊之类的全部死了,由此可以看出传说的演变轨迹,在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恒景,并被文献所记载下来,但在之后的岁月里,农业社会的闭塞环境之下群众依然是通过人来进行传说的传播,并且被好事之人改了名字或者误传之后一传十,既而十传百,流传了下来,但这其中的演变又是有迹象可寻的,比如上蔡县是古时候的蔡国都城,是蔡姓氏的发源地,当地的人民群众对这段古老的历史有特殊的偏好和自豪感,于是不知不觉,一个原本平常的传说跟古老的诸侯联系了起来,既而在民间一直传播到了今天,当然,感谢吴均的《续齐谐记》,不然我们的学术家也许会因这个传说而误到春秋战国时代去研究重阳起源。

上蔡地处平原,四周无大山,虽说传说流传起来很容易,但有一个问题是记载中所描述的“山”从哪儿来?

据上蔡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尚伟考证:

桓景登的山冈,春秋时名冈山。

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高97·

2米,上土下石,今名芦岗。

上蔡境内惟此岗最高,登上岗陵,可以了望四野。

桓景所登之地,应即此岗。

据我了解,恒景应是东汉人士,而所谓的岗山,应是蔡国时期留下的土城墙,该城墙是国内发现的截面最宽,保存最完好的土制城墙,一些地段因水资源丰富,无法直接用土修建,所以采取了上土下石的结构,这在当地的传说和一些施工地段均可证实,但问题是:

当时的老百姓可以随意登上这个军事建筑吗?

恐怕不然,我国古代法律之严是出了名的,但有些情况例外。

大家都知道,重阳节有个重要的风俗就是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就让我来分析假设一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暴雨而引发的那场洪水恐怕中原的人都记忆犹新,当时,很多地方因此而损失惨重,甚至遭灭顶之灾,但有一个地方例外——上蔡县城,为什么这地方例外呢?

其原因就是这座城墙挡住了洪水,救了大家的命,而我至今还记得98年那次的洪水,当时,在上蔡县的洪河河堤上,滚滚何水已经漫过南面的堤坝,而这条河还是建国后经过一次深挖河道的,当地人讲:

解放前的洪河宽度不及现在的一半……这是什么概念?

可以肯定地说,上蔡在古代是洪水的多发地带,对洪水了解的人都知道:

大水之后必有大疫,洪水的多发季节应该是在7至8月份,八月下旬洪水基本消退,九月初受灾人群就应该将善后工作进行完毕,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

“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

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

“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

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

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

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

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传说中的日期毫无疑问是九月初,而瘟神从河中走来,是否可以理解为大水之后的疫情呢?

人民群众出于对疫情的恐惧而将其拟人化,喻为瘟魔,有趣的是里面提到了茱萸,这是一种具有治疗痢疾功效的植物,这一点非常关键,而喝菊花酒和故事里没说的重阳糕(这里暂且理解为一种糕点)则很像是祭祀用的东西,上蔡有个风俗,就是祭拜祖先的时候将祭品放上,等祭拜完毕后祭品马上就可以分给大家享用,再看一下中国古人的信仰:

我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无神论色彩最浓厚的国家,乃至到了清代末期,很多老百姓都还不知道和尚与道士的区别,战争开始前,中国也只有祭祀祖先和祭祀苍天以求胜利的习惯,也只有在中国:

才出现了一部同时描绘两种宗教人物却广为人们所接纳的神魔小说《西游记》。

因此,我认为中国人民群众最大的信仰就是祖先,最敬畏的是天,在洪水过后,人们要到离天最近的地方去祭拜天,以祈求没有瘟疫和来年平安,故儿带上了酒类和糕点,为防止瘟疫传播带上了茱萸,而那个恒景可能是也参与到了这场活动,并且当时发生了意外情况,比如说城墙下冲出了一头野猪等之类的野兽(当时的上蔡城墙之外十分荒凉,据说,在建国后还经常有白鹤之类的野生珍惜鸟类,由此可以想象千年前这里的情况),他在多人在场的情况下杀死了野兽,因而被传为美谈,并且因那年恰好没有瘟疫发生,也就越传越神,直到今天成为杀死瘟神的英雄。

说道这里大家也许就明白了,普通老百姓要想登上这个军事建筑的前提条件只有两个:

其一是发生供水,避灾,其二是进行祭祀活动。

但因上蔡境内只有这一座制高点,所以在没有洪水的年份,群众只有选择多种的登高形式,这已经形成了现在重阳节登高活动的“宽容性”和“选择的广泛性”。

已经说了这两个地方的传说,其实中国关于重阳节的传说还有很多,风俗也不仅限于登高,赏菊,品菊花酒这几种风俗,在互联网上,我搜索了一下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具体如下: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

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

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

“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

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浪”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

士子以诗酒相赏。

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

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

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

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

阳江县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

赶山猫"

,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

“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

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

俗话说:

“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

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

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南阳喊山大赛以“祝您长寿健康”、“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等美好话语为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喊出独特的心里话。

届时,99位老人将一同参加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

从上面可以看出各地的重阳风俗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中国的语言,虽然都是汉语,但发音以及词组,常用语句等都因地域差异而各有不同,都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其实,重阳节也是一样的,在我看来,一个节日之所以源远流长被广大人民所接收,是因为其来自于人们的生活,而它的形成过程将是漫长的,比如说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而这记载的只是一个现象,这种现象在历史的发展中也许不为人重视,因为它太生活化,但也正因为它太生活化,所以很普遍,因为普遍,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便形成了一种风俗,而这种风俗则直接促成了一个节日的产生。

归结起来,就是“现象”——“风俗”——“节日”。

再谈地区差异的问题,为何重阳乡与上蔡县,一个是山地一个是平原,却都接受这种节日呢?

其原因之一也很有可能是节气,中国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因节气而形成风俗或节日不是没有先例的,冬至就是一个,在这个节气的影响下,西峡地区山中的果实于九月成熟,人们争相登高采集,中原的人历经丰收或洪水后,因对天的敬畏而登高祭天,形成一种登高避祸祭天祈福的风俗,尽管祭祀在演化过程中已经消失了,但人们却没有忘记那祭祀后美味的糕点和菊花酒,而菊花则是秋天少有的几种花朵之一,人们对美有种普遍的追求,晋朝的陶渊明又恰好对中国菊的钟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重阳多了道别致的风景。

在这些风俗形成之后,人们往往又会赋予它新的含义,比如说重阳糕因谐音被赋予“高”的含义,进而发展到今天的“高寿”。

从西峡的重阳,上蔡的登高,南方的女儿节,乃至全国各地许多不知名的风俗我们不难发现,单纯一个传说是不可能如此丰富多彩的,一种文化如果要发扬光大,就必须来源于生活,贴切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广被人民群众所接收,才有发扬光大的前提条件,且看黄河是何等之宽,但它之所以美丽,正是因为很多支流的交汇融合,没有这些支流的交汇,黄河无法如此博大,但如果这些支流不与黄河交汇,它们也终究无法入海,其实重阳也是一样,西峡,上蔡都是滚滚黄河上的一个支流,这些支流拥有自己的发源地,但你不能说这就是重阳唯一的发源地,因为它是众多发源地中的一个,支流和主流也是相铺相成的,是众多支流的不断交汇融合,才形成了主流,也正是因为主流的存在,支流才不至于消失,比如上蔡和西峡的重阳,如果不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重阳在做支撑,他们的重阳味会如许之浓吗?

自古以来,重阳就是这样,像黄河一样,它太生活化,在生活化与普遍化中渐进发展,进而形成一种风俗,在大范围传播之下不断与各地原有风俗不断碰撞融合,取长补短,进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在文化的主导下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重阳节,但也正因为它太生活化,发展过程太渐进,以至于人们察觉不到它的产生,终于感觉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却又疑惑于它是从何而来,

我想那些关于各地重阳节美丽的传说,都是构成重阳这个美丽文化的一部分,也正由于拥有这些带有浓烈地域性质的传说,这个古老的节日才会在历经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再打个比喻,这些传说就像是中国的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题,但你不能说汉族就是中华民族,更何况是这样一个节日,每一个传说都是构成这个节日的一部分,因为这些风俗和传说,才使得这个节日文化更像一个整体,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各地民俗文化史!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04.18班丁惟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