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1579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资源环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自然资本-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价值;

生产资本-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

人力资本-对人力进行投资的教育、医疗等形成的资本价值;

社会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

这种新方法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把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为财富基本组成部分,而传统的经济学实际上是把人造的资产作为确定财富的主要标志。

储蓄率

3、从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到看不见的脚(invisiblefoot):

对经济人假设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挑战

(1)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完整地表述了“经济人”的思想。

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假定体现的是人们在面对每一种选择的可能性都会基于理性地衡量其成本和收益,追求其自身的收益最大化。

其中包涵着三种命题:

第一是“自利”,即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二是“理性”,即“人”都是理性的,总是要根据自身的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第三个是“法律和制度的保证”,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无意识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具有一致性。

(“他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

(2)经济人假设的拓展(针对上述命题)

第一,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经济人假定只强调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没有考虑到社会利益、社会责任,无法正确处理代际利益的问题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

阿马蒂亚•森在其《论伦理学与经济学》中评述道:

“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只是人类许许多多动机中最为重要的动机,其他的如人性、公正、慈爱和公共精神等品质也相当重要。

因此,如果把追求私利以外的动机都排除在外,事实上,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理性,理性的人类对别人的事情不管不顾是没有道理的。

”(“道德的血液”)

事实上,人除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即充当“经济人”外,还有对非物质利益的追求或对道德的追求,充当“道德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就认为,伦理生活中,人们存在着“利他心”、“同情心”。

所以,他才会把自己所剩余的东西去与别人所剩余的东西相交换,而不是通过其他的非理性的方法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利己的同时利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所以,“完全道德的人……是一个能把对于别人的原始的同情心的微妙感情得到最完全控制的、原始的和自私的感情结合起来的一个人”。

“人道主义的软弱力量和自然在人的心中点起的轻微的仁爱的火花不能抵抗利己的强烈冲击。

是一更大力量更强的动因,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作用。

这里指的是理智、原则、良心、胸中的栖息者、内心的人、我们行为的大法官和仲裁者”。

第二,西蒙以稻草堆中寻针为例提出有限理性的管理人概念。

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准则这两个命题纠正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第三,从外部性理论看,戴利提出“看不见的脚”的理论。

外部性理论是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没有市场交换情况下实现)这种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是一个人的行为或两个人的交易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对第二个或第三个人的成本或收益产生的直接影响。

人类的“人口资源环境”行为及所引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效应,而且这种外部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甚至一些外部性可能会成为永久的环境悲剧或人类灾难。

首先,人口过度增长内在地产生“资源与环境悲剧”。

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中指出,“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天然地不平等,而伟大的自然法则却必须不断使它们的作用保持相等。

我认为,这便是阻碍社会自我完善的不可克服的巨大困难”,即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在人口过剩压力下社会必然陷入社会灾难的逻辑结果。

其次,环境资源的“公共用地灾难”。

环境资源的物理属性使其具有了公共物品的属性特征:

一是非竞争性,即一个人消费该商品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

二是非排他性,即没有理由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些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可以享用而不需要付出代价,其结果是任何个人或团体只考虑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收益和成本,而不考虑社会成本,最终造成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降低乃至丧失。

戴利“看不见的脚”理论见教材……

威克内格尔和瑞斯于1996年提出“生态脚印”理论。

4、从持续增长到稳态经济:

对传统经济学发展观的更新

(1)经济持续增长理论漠视资源和环境

(2)源于“持续增长不可能性原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3)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理论

(4)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超越增长: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稳态经济的主要特征

(1)持衡的人口数量;

(2)持衡的人造资本;

(3)人口与人造资本数量的持衡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

(4)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能量流通率要降到最低的可能水平。

配置、分配和规模。

一门学科的发展与成熟,大致都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

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则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多个学科整合在一起,不断交融、深化的过程,学科发展,存在多源头特征。

1、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是较早起步、其理论和方法比较完备的分支之一。

(1)它构成早期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由马尔萨斯开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口自身的增长以及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给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现代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他对人口增长和人类前景持悲观态度。

对这种

悲观主义的“人口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2)从二战以来的半个世纪是人类对自身发展高度关注的年代,也是人口经济学走向成熟的阶段。

2、资源环境经济学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地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破坏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

人类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

这使得人类将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关注从单纯的人口与经济关系扩展到人地关系、资源的稀缺性和有效利用以及环境问题等。

在人类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浪潮,每次浪潮分别集中于不同的主题。

第二波和第三波的问题涉及到公共商品(publicgoods)。

1997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会议就指出第三波的问题尤难解决,因其涉及到国家之间平等使用公共商品的问题。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导致的动植物物种绝灭、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挑战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而可能导致的生物性病理变化,都可能构成若干年后环境问题第四次浪潮的内容。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

(1)资源经济学

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以及资源配置决策的收入分配效果。

资源经济学力图分析这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优化配置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资源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包括贴现、价格、成本,以及个人偏好等。

(2)环境经济学

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兴起,而且在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范围划分方面也存在多种意见,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人们可以认为具体的环境也是一种自然资源,反过来,自然资源又是整个环境中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人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研究。

(无稀缺性)

在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之间,也存在两者之间从属问题的不同主张。

环境经济学通过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等途径来评价环境变化的经济价值,探讨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最后设计经济机制来减缓乃至消除环境的恶化。

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对传统发展观财富观的扬弃,是对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反省,是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追求。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更持续有效发展的问题,综合传统发展模式下所产生的种种消极后果,主要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大规模的破坏性效应,这种破坏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从而削弱了人类发展赖以延续的环境能力和资源潜力。

导致这些不利后果的原因,目前的观点经常将人口数量的增加作为主要的方面,应该说这种观点是偏颇的,至少是不完全的,按照这种观点很容易把过去人类对环境的

破坏和资源的掠夺归罪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因为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发生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不可避免地扩大了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和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应该看到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5%,但却消费着世界上80%的自然资源,只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每年却消耗世界25%的商业能源。

可持续发展这一新发展观的言中之意,就是要求人类调整传统的发展方式,具体说如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控制人口的增长并非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1、研究对象和内容

2、学科性质

3、学科特征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和成熟的意见,已有的研究多数属于“分块式”模式,即把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分别进行论述。

一些学者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具体意见,比如,

他们认为,理论需要抽象,在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

就是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

(吕红平,200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是人类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重大课题而诞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成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的主要任务。

具体表述见教材。

综合学科的出现,是各门经典科学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后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的一些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解决时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可以说兼备这两个条件。

无论把它称之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还是综合学科,都是从科学学的角度对学科性质的一种判定,并不能解决学科的基本定位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无论从学科名称的规定性,还是从其实质内涵来看,都应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见教材表述……

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定位于经济学科,就是要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杠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又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其中所讲的效益也不是一般经济学中单纯的经济效益,其内涵要丰富得多。

1、经济学研究方法

2、其他学科研究方法

3、系统论方法

4、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总量研究方法和个量研究方法

(2)均衡研究方法

(3)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实证分析简单的来说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

他侧重于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

这种方法在使用中,主要依据于一定的前提假定以及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来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

规范分析方法就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依据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2、其他方法

见教材

系统方法与传统的科学方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特点。

首先,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它把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其次,综合性强是系统方法的又一特点,它善于解决复杂的问题;

再次,系统方法的高效率使其更易达到最优化的目标。

由于系统方法着眼于整体,统揽全局,能够互相协调,故而效率高。

此外,注重定量的分析和统计,整个方法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作业

请各位同学根据我国《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完成如下任务:

1、研究我国经济增长(GDP)、人口数量(RK)、资源数量(RE)(如土地资源)、环境情况(EN)(如有害气体的排放)的变化情况;

2、研究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任意变量作为因变量,其他1-3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

请同学们下去花点时间自觉完成,用我们已经学到的有关统计学软件知识来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我会随机抽点。

谢谢!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

•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绿色意识

•……

•评价: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1、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1)斯密主要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分析人口经济关系,认为人口增殖取决于资本积累及由此引起的对劳动的需求。

“因此象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必然支配其他商品的生产一样,对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产,生产过于迟缓则加以促进生产,过于迅速则加以抑制。

(2)他主张消费采取节俭的态度,以便为经济发展多积累资本。

把人类和自然界的动物作类比,认为生活资料不足是限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2、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自然资源不存在均质性。

以土地为例,只存在自然肥力的差异,即有的土地肥力高,有的则低。

不仅土地如此,矿产资源也有品位差异。

但他否认较高肥力的土地资源在数量上存在绝对稀缺,只承认存在相对稀缺。

他认为这种相对稀缺并不构成对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制约。

•3、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理论”

•首先,穆勒接受资源绝对稀缺的概念。

但认为这一极限只是无限未来的事。

•其次,对于李嘉图的相对稀缺论,穆勒全加以继承,并进行扩展。

•第三,穆勒提出了“静态经济”的构想。

他充分相信人类克服资源相对稀缺的能力,但并不赞同应用这种能力去征服自然,开发利用所有资源以供人类消费。

他认为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

•4、马尔萨斯的生活资料与人口关系论

•《人口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

•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5、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等等。

•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这五种因素是:

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

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1972)一书。

•《增长的极限》

•本书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组织、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给世界的第一个报告,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

该书被译成各种文字一版再版。

•  这本书给了我强烈的印象,促使我思考地球的有限性以及以现有速度开发资源的不可持续。

•——(美)马文•贝克

•  正像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最重要的大众环保著作,这本书是以科学的方式对待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

它是用模型方法看待全球环境资源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尝试。

•——(加)斯科特•斯洛康布

•1)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

•  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

他们发现,全球系统中的五个因子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发展的,人口、经济是按照指数方式发展的,属于无限制的系统;

而人口、经济所依赖的粮食、资源和环境却是按照算术方式发展的,属于有限制的系统。

这样,人口爆炸、经济失控,必然会引发和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就会进一步限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

•2)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

复杂的整体

•  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全球性环发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是由于全球系统的五个因子之间存在的反馈环路决定的,这样就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环路中,一个因素的增长,将通过刺激和反馈连锁作用,使最初变化的因素增长的更快。

全球系统无节制地发展,最终将向其极限增长,并不可避免地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例如,人口的增长要求更多的工业品,消耗更多的不可再生的资源,造成全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达到增长的极限以后,还将出现投资不能跟上折旧、工业基础崩溃的前景。

工业的增长使环境天然的吸收污染的能力负荷加重,死亡率将由于污染和粮食缺乏而上升。

人口增加后,人均粮食消耗量下降,粮食生产已经达到极限。

随着人口和资本的指数增长,必然会带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崩溃。

•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

最终出路

•  通过对上述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的定量研究,米都斯小组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如果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我们人类所在的地球的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会在今后100年中发生。

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第二,改变这种增长的趋势和建立稳定的生态和经济的条件,以支撑遥远未来是可能的。

•第三,如果世界人民决心追求后一结果,而不是前一结果,那么,他们开始的行动愈早,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在这个问题上,纯粹技术上的、经济上的或法律上的措施和手段的结合,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

“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以往的增长”。

这样,他们就把全球均衡状态作为了解全球性环发问题的综合对策。

•其他学者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

•E.M.East发表的《处于十字路口的人类》(1923年)

•E.A.Ross发表的《只有站票吗?

》(1928年);

•皮尔逊和哈勃出版的《世界的饥饿》(1945年);

•威廉•福格特在其《生存之路》中提出的“人口压力”论、“资源耗竭”论、赫茨勒和艾利奇提出的“人口爆炸”论等(二战后)。

•L.Karson出版的《寂静的春天》(1967年)

•G.Taylor的《世界末日》(1970)

•E.Goldsmith的《生存蓝图》(1972)

•B.Ward主编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作为当时已经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她能够得到著名的生物学家、化学家、病理学家和昆虫学家的帮助,她掌握了许多由于杀虫剂、除草剂的过量使用,造成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证据,但她以更文学化的、更生动的方式写出来,写这本书她用了4年时间,其间她得了乳腺癌。

•本书尚未出版,她就受到了以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生产商为首,和受到农业部支持的各种媒体的攻击,骂她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妇女”。

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后,许多大公司施压要求禁止这本书的发行,但没有成功,反而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反响,卡逊收到了几百封要求她去演讲的请柬,这本书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畅销的书。

•杀虫剂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963年,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卡逊和化学公司的发言人进行了一场辩论,这时她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但她尽量克制。

年底她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并获得许多奖项,包括奥杜本学会颁发的奥杜本奖章和美国地理学会颁发的库兰奖章。

•最重要的是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她最后一次在公众中露面就是在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上作证,从而导致1972年在美国全面禁止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美国厂家开始向国外转移,但其后世界各国纷纷效法,目前几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