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1183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园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第六章混凝土测温17

6.1测温目的17

6.2测温仪及测温点布置18

6.3测温工作20

第七章应急预案21

第八章质量保证措施21

8.1入模温度21

8.2生产运输21

8.3养护22

第九章安全文明施工要求22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坪山中心区,东面为一号路,南邻兰竹西路,西临新和路,北面丹梓大道。

总用地面积90442.47m2,总建设用地面积85983.97m2,总建筑面积400000.0m2,规定计入容积率面积305100.0m2,容积率为3.55。

建筑性质为住宅、商业。

建筑规模为11栋高层住宅,3栋高层安置房,5栋多层商业,1栋幼儿园,2层地下室。

地上层数34、33、32、27、17、3层,地下2层。

结构类型为剪力墙/框架,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总高度(主体屋面高度)为10.40m、14.40m、51.90m、98.20m、98.80m。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厚度为400~600mm,承台厚度1000~1600mm(电梯井1600),地下室外墙厚度400mm。

故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范围仅为地下室承台(含电梯井)。

1.2编制依据

1、甲方提供的本工程部分有关设计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及有关工程洽商记录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3、《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

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9、《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

10、《预拌混凝土》GB/T14902

11、《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

12、甲方提供的本工程《招商坪山住宅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

14、本企业同类工程施工经验或技术资料。

1.3气象条件

深圳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

气候和降雨量随冬、夏季风的转换而变化。

冬季无严寒,夏季湿热多雨,一年内有冷暖和干湿季之分。

具有雨热同季,干凉同期的特点。

但降水和气温的年季变化较大,灾害性天气也较多。

深圳地区主要气候要素如下(1971~2010年):

1、气温

(1)年平均气温22.5℃,1月最低为14.9℃,7月最高为28.3℃

(2)极端最高气温38.7℃(1980年7月10日)

(3)极端最低气温0.2℃。

(1957年2月3日)

2、风向频率

(1)风向频率:

常年盛行南东东风(频率17%),北北东风(频率14%),其次为东风(频率12%)和东北风(频率12%),随季节和地形等不同,风向频率也不同。

(2)风速:

1)年平均风速2.6m/s

2)极端最大风速40m/s(为南或南南东向台风),风力超过12级。

3、降雨量

(1)年平均降雨量为1966.3mm,雨季(4~9月)降雨量1675.3mm

(2)日最大降水量497mm(1978年7月30日)

(3)年降水日数144.7天,连续最长降水日数20天

4、年平均气压101.0kPa

5、相对湿度

(1)平均相对湿度79%

(2)最小相对湿度11%

(3)最大相对湿度可达100%

6、年平均蒸发量1755.4mm

7、雷暴日数

(1)年平均雷暴日数73.9日/年(1951~1985年)

第二章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运输要求

2.1混凝土要求

本工程地下室承台混凝土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相关规定施工。

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为C30,抗渗强度等级为P8,按照本工程结构施工图“预应力管桩设计及超长地下室设计说明”,地下室底板应使用掺量8%的SY-T高效特种纤维抗裂剂补偿收缩混凝土(掺量为参考值,可视具体情况调整)。

2.2原材料要求

2.2.1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的选择及其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要求:

1)所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归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有关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时,其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应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用水泥其3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40KJ/kg,7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70KJ/kg;

3)当混凝土有抗渗指标要求时,所用水泥的铝酸三钙不宜大于8%;

4)所用水泥在搅拌站的入机温度不宜大于60℃。

2.2.2水泥进场时应对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场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等性能指标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

2.2.3骨料的选择,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其细度模数宜大于2.3,含泥量不应大于3%;

2)粗骨料宜寻用粒径5-31.5mm,并应连续级配,含泥量不应大于1%;

3)应选用非碱活性的粗骨料;

4)当采用非泵送施工时,粗骨料的粒径可适当增大。

2.2.4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有关规定。

2.2.5所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和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2.2.6外加剂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根据工程所用胶凝材料经试验确定;

2)应提供外加剂对硬化混凝土收缩等性能的影响;

3)耐久性要求较高或寒冷地区的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2.2.7拌合用水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

2.3配合比设计

2.3.1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JGJ55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混凝土60d或90d强度作指标时,应将其作为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依据。

2)所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到浇筑工作面的坍落度不宜大于160mm。

3)拌合水用量不宜大于175kg/m3。

4)粉煤灰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40%;

矿渣粉的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50%;

粉煤灰和矿渣粉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大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的50%。

5)水胶比不宜大于0.50。

6)砂率宜为35%~42%。

2.3.2在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配合比试验,并应进行水化热、泌水率、可泵性等对大体积混凝土控制裂缝所需的技术参数的试验;

必要时其配合比设计应当通过试泵送。

2.3.3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温控施工方案的要求等,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及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2.3.4根据设计、规范相关要求,我司委托试配的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见表2.3-1,其各项指标均满足上述要求。

表2.3-1混凝土设计配合比

名称

水泥

粉煤灰

膨胀剂

外加剂

水胶比

材料用量(kg/m3)

168

310

720

1065

60

32

9.000

0.42

比例

0.54

1.00

2.32

3.44

0.1935

0.1032

0.0290

2.4制备及运输

2.4.1混凝土的制备量与运输能力应满足混凝土浇筑工艺的要求,并应选用具有生产资质的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施工工艺对坍落度损失、入模坍落度、入模温度等的技术要求。

2.4.2多厂家制备预拌混凝土的工程,应符合原材料、配合比、材料计量等级相同,以及制备工艺和质量检验水平基本相同的要求。

我方选择的预拌混凝土供应商为深圳市尚龙混凝土有限公司及深圳市为海建材有限公司坑梓分公司均能满足要求。

2.4.3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应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车应具有防风、防晒、防雨和防寒设施。

2.4.4搅拌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罐内的积水排尽。

2.4.5搅拌运输车的数量应满足混凝土浇筑的工艺要求。

2.4.6搅拌运输车单程运送时间,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有关规定。

2.4.7搅拌运输过程中需补充外加剂或调整拌合物质量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或使用外加剂进行调整时,搅拌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不应小于120s;

2)运输过程中严禁向拌合物中加水。

2.4.8运输过程中,坍落度损失或离析严重,经补充外加剂或快速搅拌已无法恢复混凝土拌合物的工艺性能时,不得浇筑入模。

第三章混凝土浇筑体应力及保温层计算

3.1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计算依据: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龄期t(d)

10

混凝土中掺合料对弹性模量修正系数β

1.02

系数φ

0.09

混凝土龄期为10天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E(t)=βE0(1-e-φt)=1.02×

104×

(1-2.718-0.09×

10)=18159N/mm2

3.2混凝土最大自约束应力

混凝土浇注体内的表面温度Tb(°

C)

30

混凝土浇注体内的最高温度Tm(°

C)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T(t)(°

混凝土入模温度T0(°

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厚度h(m)

1.6

在龄期为τ时,第i计算区段产生的约束应力延续至t时的松弛系数Hi(t,τ)

0.22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

T(t)=30°

C

Tm=60°

在施工准备阶段,最大自约束应力:

σzmax=α×

E(t)×

ΔTlmax×

Hi(t,τ)/2=1.0×

10-5×

18159×

(60-30)×

0.22/2=0.61MPa

3.3控制温度裂缝

混凝土抗拉强度系数γ

0.3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拉强度影响系数λ1

1.03

矿渣粉掺量对混凝土抗拉强度影响系数λ2

1.09

1、混凝土抗拉强度

ftk(t)=ftk(1-e-γt)=2.01×

(1-2.781-0.3×

10)=1.91N/mm2

2、混凝土防裂性能判断

λftk(t)/K=λ1λ2ftk(t)/K=1.03×

1.09×

1.91/1.15=1.86N/mm2

3.4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保温层厚度

混凝土的导热系数λ0[W/(m·

K)]

2.3

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λ[W/(m·

0.14

Tb-Tq(°

16

Tmax-Tb(°

25

传热系数修正值Kb

1.9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保温层厚度:

δ=0.5hλ(Tb-Tq)Kb/(λ0(Tmax-Tb))=0.5×

1.6×

0.14×

16×

1.9/(2.3×

25)=0.06m=6cm

3.5保温层总热阻、放热系数及虚拟厚度

混凝土维持到预定温度的延续时间t(d)

混凝土结构长a(m)

混凝土结构宽b(m)

6

混凝土结构厚h(m)

传热系数修正值K

混凝土开始养护时的温度T0(°

大气平均温度Ta(°

26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c(kg/m3)

在规定龄期内水泥的水化热Q(t)(kJ/kg)

188

混凝土维持到预定温度的延续时间:

X=24t=24×

10=240h

混凝土结构物的表面系数:

M=(2ah+2bh+ab)/(abh)=(2×

(10×

1.6)+2×

(6×

1.6)+10×

6)/(10×

1.6)=1.16(1/m)

混凝土表面的热阻系数:

R=XM(Tmax-Tb)K/(700T0+0.28mcQ(t))=240×

1.16×

25×

1.9/(700×

30+0.28×

310×

188)=0.35kW

混凝土的表面蓄水深度:

hw=R·

λw=0.35×

0.58=0.21m=20.5cm

调整后的蓄水深度:

h'

w=hw·

T'

b/Ta=hw·

(T0-20)/Ta=21×

(30-20)/26=8.1cm

调整后的蓄水深度为9cm。

第四章搅拌运输车数量计算

混凝土泵车选用“三一”拖泵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

HBT9022CH-5D,混凝土输送管直径125mm,每台混凝土泵最大输出量95m3/h。

混凝土搅拌车运送能力为每台8-9m3,搅拌站距工地行车往返距离约30km。

4.1泵送能力计算

《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汪正荣编著

水平配管长度l(m)

120

垂直配管长度h(m)

每米垂直管换算长度k

4

软管根数m(根)

1

每根软管换算长度f

20

弯管个数n1(个)

每个弯管换算长度b

12

变径管个数n2(个)

每个变径管换算长度t

混凝土泵车最大出口压力Pmax(Pa)

4710000

混凝土输送管直径d0(m)

0.12

混凝土塌落度S(cm)

t2/t1

混凝土在输送管内平均流速V0(m/s)

0.56

径向压力与轴向压力之比α0

0.9

1、配管的水平换算长度

L=l+kh+fm+bn1+tn2=120+4×

10+20×

1+12×

4+16×

0=228m

2、混凝土泵车最大输送距离

粘着系数:

K1=(3.00-0.01S)·

102=(3.00-0.01×

16)×

102=284Pa

速度系数:

K2=(4.00-0.01S)·

102=(4.00-0.01×

102=384Pa

混凝土在水平输送管内流动每米产生的压力损失:

ΔPH=2[K1+K2(1+t2/t1)V0]α0/r0=2×

[284+384×

(1+0.3)×

0.56]×

0.9/0.06=16230.3Pa/m

混凝土泵车最大输送距离:

Lmax=Pmax/ΔPH=4710000/16230.3=290m

4.2混凝土泵车计算

计划每小时混凝土的需要量qn(m3/h)

混凝土输送泵车最大排量qmax(m3/h)

40

泵车作业效率η

0.6

混凝土缸容积q(m3)

0.04

混凝土缸数量z

2

每分钟活塞冲程次数n

31.6

混凝土缸内充盈系数Kc

0.8

折减系数α

0.5

工作利用系数KB

1、混凝土输送泵车数量

N1=qn/(qmaxη)=30/(40×

0.6)=2台

2、小时生产率

混凝土泵车或泵小时生产率:

Ph=60q·

Kc·

α=60×

0.04×

31.6×

0.8×

0.5=66.7m3/h

3、台班生产率

P=8Ph·

KB=8×

66.74×

0.5=267m3/台班

4.3混凝土泵输出量

每台混凝土泵最大输出量Qmax(m3/h)

95

配管条件系数α

0.85

作业效率η

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

Q1=Qmax·

α·

η=95×

0.85×

0.6=48.45m3/h

4.4所需搅拌运输车数量

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Q1(m3/h)

48.45

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容量V(m3)

8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行车速度S(km/h)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往返距离L(km)

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总计停歇时间Tt(h)

0.75

混凝土泵连续作业时,每台混凝土泵所需配备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

N=Q1(L/S+Tt)/V=48.45×

(30/30+0.75)/8=10.6≈11台

第五章混凝土施工

5.1施工准备

1、作业条件

(1)施工道路,施工场地,水、电、照明已布设。

(2)联络指挥器具已准备就绪。

(3)浇筑混凝土层段的模板、钢筋、预埋件、后浇带、测温管预埋、管线及标高线等全部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隐、预检手续。

(4)浇筑混凝土用的架子及马道已支搭完毕,并经检查合格;

泵车正常工作,冷却已接到位;

检查泵管接头是否严密,转弯位置的固定是否到位。

(5)水泥、砂、石及外加剂等经检查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试验室已下达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6)泵管连接完好贯通,振捣器(棒)、磨光机经检验试运转合格。

(7)工长根据施工方案对操作班组已进行全面施工技术交底,混凝土浇筑申请书已被批准。

(8)混凝土浇筑前,准备好混凝土养护用的塑料薄膜及麻袋,并准备部分彩条布以防混凝土浇筑时下雨。

(9)需持证上岗人员经培训,证件完毕。

(10)与社区、城管、交通、环境监管部门已协调并已办理必要的手续。

2、材质要求

(1)本工程所用混凝土均属预拌商品混凝土,应要求预拌混凝土厂家提供其预拌混凝土各种原材(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等)的质量证明书及相关的检测报告,保证混凝土原料达到质量要求。

(2)脱模剂:

水质隔模剂。

3、主要机具

混凝土泵车、钢、软泵管、流动电箱、平锹、混凝土吊斗、插入式振捣器、平板式振动器、磨光机、木抹子、白色尼龙线、串桶、溜槽、塔式起重机、布料机、小型抽水泵、电子测温仪、测温元件和测温埋管等。

5.2施工技术准备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进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阶段的综合抗裂措施,制定关键部位的施工作业指导书。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在混凝土的模板和支架、钢筋工程、预埋管件等工作完成并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施工现场设施应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按时完成,厂区内道路应坚实平坦,必要时,应与市政、交管等部门协调,制定场外交通临时方案。

施工现场的供水、供电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当有断电可能时,应有双回路供电或自备电源等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的供应能力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不宜低于单位时间所需量的1.2倍。

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设备,在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全面的检修和试运转,其性能和数量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需要。

混凝土的测温监控设备宜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配置和布设,标定调试应正常,保温材料应齐备,并应派专人负责测温作业管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并应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应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

5.3施工区域划分

根据施工图后浇带设计情况,将南区桩承台底板划分为16个板块,将北区划分为16个板块,按照板块分段施工。

南区及北区地块划分情况如图5.3-1级5.3-2所示。

图5.3-1南区后浇带板块划分示意图

图5.3-2北区后浇带板块划分示意图

5.4混凝土浇筑

对于到场的混凝土均应检查其送料单是否符合报料要求,并检测坍落度。

坍落度过大过小拒收,一般到场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l4Omm~180mm。

每个地块施工均同时安排两台混凝土泵车浇筑,基础承台采用整体分层连续浇筑的方法(见图5.4-1),最后一层承台与底板同时浇筑。

混凝土振捣采用振动棒振捣,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分层厚度为300mm至500mm。

混凝土浇筑由远及近,随着混凝土浇筑,泵管及架子逐渐拆除。

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

当混凝土供应量有保证时,亦可多点同时浇筑。

图5.4-1承台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示意图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做到“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均匀振捣,插点要均匀排列,插点采用并列式和交错式均可;

插点间距为300~400mm,插入到下层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约50~100mm,振捣时应依次进行,不要跳跃式振捣,以防发生漏振。

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约为30秒,使砼表面水分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

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方式浇筑过程中应缩短间歇时间,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层间最长的间歇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当层间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防止受力钢筋、定位筋、预埋件等移位和变形的措施,并应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

5.5砼表面处理

大体积砼的表面水泥浆较厚,且泌水现象严重,应仔细处理。

混凝土表面处理做到“三压三平”。

首先按面标高用拍板压实,长刮尺刮平;

其次初凝前用铁滚筒数遍碾压、滚平;

最后,终凝前,用木抹打磨压实、整平,以闭合混凝土收水裂缝。

对于表面泌水,当每层混凝土浇筑接近尾声时,应将水引向低洼边部位,缩为小水潭,然后用小水泵将水抽至附近排水井。

在砼浇筑后4-8小时内,将部分浮浆清掉,初步用长刮尺刮平,然后用木抹子搓平压实。

在初凝以后,混凝土表面会出现龟裂,终凝要前进行二次抹压,以防龟裂,抹压时间应严格掌握。

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前水平施工缝的处理除满足规范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清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土层及松动的石子,并均匀的露出粗骨料;

2)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